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音乐活动的实践策略
摘要
关键词
课程游戏化;幼儿园;音乐活动
正文
作为幼儿园课程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幼儿园音乐活动仍需完善。文章基于幼儿园音乐活动开展现状与课程游戏化优势,对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音乐活动实践策略进行探讨,旨在通过提出可行性建议,帮助广大幼儿教师切实改进幼儿园音乐活动,丰富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收获,使更多幼儿喜欢音乐、爱上音乐。文章理性分析了幼儿音乐活动的教学现状,以及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的现实意义,并提出了音乐活动游戏化的实践策略,旨在使幼儿于“玩中学”“学中玩”中提升音乐素养。
一、幼儿园音乐活动的教学现状
(一)教师教学观念陈旧
音乐不但能直接提升幼儿歌唱水平与跳舞能力,而且还会一定程度上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有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幼儿正处在音乐教育的重要启蒙阶段,因此要重视对幼儿的音乐教育。然而当下很多幼儿园教师音乐教育的教学观念过于陈旧,认为教会幼儿会唱歌即可,在教学方式上也只是停留在对幼儿进行单向式的灌输与传授上,导致幼儿的音乐素养得不到有效培养。
(二)音乐活动缺乏趣味性
虽然当前社会各界都在呼吁要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发生。然而,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有些独立幼儿园为了凸显自身的办园成效,压缩了音乐教育的中间趣味激发环节,直奔成效式的教唱歌曲,教学形式枯燥,使有趣而欢乐的音乐学习变得重复而无趣。
(三)音乐活动目标偏离
随着素养时代的到来,幼儿音乐教学游戏化越来越受到广大幼儿园教师的重视。然而部分教师对音乐游戏化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要么给音乐活动贴上游戏的标签,重形式而轻实质,要么过分注重游戏设计,过度关注娱乐,忽略了音乐活动才是重头戏,导致幼儿只关注游戏,而无暇顾及音乐学习,严重偏离教学目标。现状四:幼儿参与积极性不高。幼儿园的音乐活动应该立足于幼儿的实际学情而创新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幼儿的参与积极性。然而,理性审视当下的很多幼儿园的音乐活动,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幼儿的认知特点,没有利用多样化、游戏化的教学手段,更多还只是停留于技术层面组织音乐活动,导致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二、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的现实意义
(一)能有效提高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确,幼儿阶段的孩子天真烂漫,他们正处于身心飞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求知欲和探索欲特别强烈。由此,教师应立足于幼儿的实际心理特点,借助任务型、游戏化的教学模式,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充分激发幼儿参与音乐学习的兴趣,促进幼儿音乐素养提升。教师合理规划课堂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能赋予幼儿的音乐学习更多的意义,让幼儿在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提高音乐技能,培养音乐素养。例如,在教学“朱迪警官破案记”这一韵律活动时,教师开展情境游戏,引导幼儿运用生活中常见的开车、刹车这些情景动作,在模拟游戏情景中感受、体验并理解音乐的变化;又让幼儿置身于不同的停车场模拟场景,启发幼儿在创编开汽车、踩脚刹、上下坡等各种动作中体悟韵律的美妙。游戏化音乐活动让幼儿不会觉得学习枯燥,而是充满了趣味与挑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
(二)能有效引导幼儿感受音乐活动的魅力
音乐是一种能进行情感表达的课程,也是人类进行情感表达的共同语言。音乐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音乐都具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带给人的感受也是各不相同的,同一人在不同时期听同一音乐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因此,教师应借助游戏化方式,让幼儿切身感受到音乐的多元化魅力,在游戏中能初步感知到不同音乐文化的内涵,初步渗透一些音乐知识,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使其从小就能形成独特的音乐品位。
(三)能有效助推幼儿表现美与创造美
幼儿教师在开展音乐活动时要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情境。幼儿在放松、快乐的状态下更能产生对美的体验,使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发展,从而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美和创造美[2]。例如,在《小树叶》欣赏歌曲活动中,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玩“大树妈妈”和“小树叶”的模拟角色游戏,自己扮演“大树妈妈”,幼儿扮演“小树叶”。游戏之前,教师先让幼儿展开大胆想象:秋天来临时“小树叶”离开“大树妈妈”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春天到来后,“小树叶”回到“大树妈妈”时又是怎样的心情;请各“小树叶”表演飞回“大树妈妈”怀抱的动作与表情。这样的游戏能让幼儿产生强烈的代入感,有助于其体悟音乐作品的内涵,进而促使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美与创造美。
三、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的实践策略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本能
幼儿天生喜欢游戏。因此,教师应立足于幼儿心理喜好的链接点创设游戏化的教学情境,让幼儿自然而然地在游戏化活动中,主动参与音乐学习活动,促使幼儿的本能得以充分释放。动静态结合的游戏化音乐教学活动,能促使幼儿在没有任何束缚的轻松教学场域中,激发本能,释放天性,从而发挥游戏的最大教学价值。例如,老师在教学儿歌《我的家》这一内容时,通过创设与歌曲相适应的游戏情境,促使幼儿的本能被激发,悄然增强幼儿的音乐节奏感。老师让每个幼儿选择教室里自己喜欢的位置站好,并将各自所站位置周边的参照物一一记住,诸如记住自己左手边的椅子、头顶上的彩灯等。接着,老师通过敲击小鼓敲出鼓点节奏,启发幼儿根据老师所敲的节奏慢慢离开自己的位置;当听到老师敲击小鼓的鼓边时,要求幼儿马上转身,之后再跟着鼓点有节奏地走到自己原先所选择的位置上。如此往复地进行这个有节奏的行走游戏后,老师再适时地加入单脚跳、蹲走等游戏动作,不断增加游戏的难度,提升音乐活动的趣味性,这不但能增强幼儿对节奏的把握能力,而且也能激发幼儿跟着音乐节奏而行动的身体本能。
(二)优化游戏内容,激发幼儿音乐学习兴趣
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其内容设置要处理好以下两种关系:一是处理好幼儿的当前水平与达成最佳水平之间的关系;二是要处理好幼儿的当前需求与长远发展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游戏化的音乐活动内容并非随意编造,不能只是为游戏而游戏,让游戏只是停留在形式上,而应立足于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与音乐教学内容密切结合。游戏的内容设置必须契合幼儿的兴趣倾向,关照到对音乐课堂气氛的营造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同时还要与音乐教学内容相辅相成,真正让游戏辅助音乐学习,恰到好处地激发幼儿音乐学习兴趣。例如,老师在教学《办家家》这一音乐活动时,每个幼儿都有较为熟悉的“过家家”的游戏经验,因而对这首《办家家》的歌词并不陌生。然而这首歌曲中有设置一个“念白”的环节,要求幼儿懂得进行“说与唱”的结合。这种模式不同的歌唱方法对于幼儿而言是初次接触的,幼儿常常会在“说与唱”的交替中感到迷茫与混乱。因此,遇到这种情况,很多教师所采用的是让幼儿反复练习歌唱,这样的教学难免会让幼儿感觉到枯燥与乏味。单向性的传输传授让幼儿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无法让幼儿真正体悟音乐的魅力。基于这样的认知,老师通过设置与音乐内容相适应的游戏内容,在“念白”这个环节中,让幼儿根据歌曲内容适时地表演“炒菜”的动作,用肢体语言表现“吃饭”“照顾宝宝”等行为,使游戏表演内容与音乐内容相融共生,让幼儿边唱边演边玩,全身心投入音乐游戏,使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在游戏中得以实现。
(三)精选游戏材料,增强幼儿音乐乐感
幼儿阶段的思维都是以具象为主,他们常常无法真正理解抽象的音乐符号。因此,教师要立足于幼儿的实际学情,关注音乐游戏化材料的取舍,将一个个抽象的音乐符号转换成一个个具体的、可视化、生动的图谱,让幼儿能形象直观地感受到音乐所要传导的意义,增强幼儿的乐感。例如,在教学《爷爷为我打月饼》这一音乐活动时,老师致力于与幼儿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立足于幼儿的视角,启发幼儿能用各自童心童趣式的图标来表示诸如拍打的位置与时间,从而共同绘制一幅切合幼儿身体动作的“谱子”。图谱上的每个图标都出自幼儿自身独特的表示方法,因此,幼儿在音乐游戏进程中便会轻松地跟随音乐节奏,顺利地完成拍手、拍腿等各种动作。此外,在引导幼儿了解现有的打击类乐器之后,老师给幼儿呈现了他们生活中常见的打击类发声器材,如脸盆、水桶、易拉罐等,让幼儿通过击打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器材,切身聆听并感受不同器材的声音。从“聆听音乐乐器的声音”到“熟悉生活器材的声音”,幼儿对各种打击乐器所发出的声音有了更清晰的了解,知道声音是有长有短、有轻有重、有脆有钝的,在好玩、有趣的游戏素材中潜移默化地增强音乐节拍感与节奏感。
(四)鼓励表演,践行音乐活动课程游戏化
精神幼儿园音乐活动通常伴随着角色表演活动,以促进幼儿认知与思维的发展,使其由感受美、欣赏美向创造美过渡。从课程游戏化角度来说,角色表演是十分常见的游戏化方式。为此,教师可以随着幼儿园音乐活动的发展,在幼儿普遍提高音乐感知与表现能力后,特别设计表演游戏,鼓励幼儿选择喜欢的音乐角色,创新表演其背景故事。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为避免出现秩序混乱、活动停滞等现象,教师应在引导幼儿解放个性的基础上,适当发挥规则的支持作用。
1.明确规则
规则具有约束力,而幼儿普遍缺乏自我约束力,容易在幼儿园活动过程中出现不听要求、过度自由发挥等行为,最终影响活动的开展效果。特别是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活动趣味性增强,如果没有规则约束,幼儿极有可能沉浸于玩,忽略活动的学习本质。因此,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教师以“音乐+表演”的形式改进幼儿园音乐活动,必须重视规则,提前向幼儿说明趣味活动规则,使其形成正确的规则意识。如针对大班的“淘气的小猫咪”音乐活动,为践行课程游戏化精神,需要鼓励幼儿进行表演,幼儿需要扮演“小猫咪”角色,借助现有道具将小猫咪的淘气与努力表现出来。但是,由于幼儿园音乐活动资源有限,教师很多时候只能提供给幼儿有限的表演道具。这时,教师便需要设定分享道具、协商使用各自喜欢的道具、不要争抢道具等规则,同时针对违反规则的情况设置一定的惩罚措施,如延后表演顺序等。幼儿明确规则,在规则本身与惩罚措施的约束下遵守规则,避免冲突,能够促使活动顺利地开展。
2.解放个性
在幼儿遵守规则的条件下,音乐表演活动可顺理成章地展开。不过,想要使表演真正具有意义,教师必须尊重幼儿的想法,解放其个性,避免在成人视角下过多干预幼儿。也就是说,教师应给予幼儿完全自由的表演空间,让幼儿在表演过程中充分发挥自主性。仍以针对大班的“淘气的小猫咪”音乐活动为例,幼儿对规则形成正确认识后,教师可以直接鼓励幼儿:“请根据你自己的想法演一演淘气的小猫咪吧!看看哪一只小猫咪最淘气!”对于淘气,不同幼儿有不同的理解,并且在表演淘气时,很多幼儿会将生活中自己的淘气行为融入进来。于是,每只“淘气的小猫咪”身上不仅体现了音乐内容,还有幼儿自己的影子,这样既深化了音乐活动体验,又充分展示了自己。
四、结语
总而言之,幼儿园音乐活动亟待改进,而课程游戏化对幼儿园音乐活动有一定的优化作用。教师应清楚认识到课程游戏化的内涵与优势,并将其渗透在音乐活动中,以增强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幼儿园音乐活动开展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玮玮.游戏教学法在衡水幼儿英语教育中的现状分析[J].广东蚕业,2018,52(9):49-50.
[2]邬尔娜.音乐欣赏活动的游戏化探究[J].科教导刊,2019,36(21):47-48,146.
[3]汤爱莉.浅谈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的实施策略[J].才智,2018(21):28.
[4]吕颖.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教育(幼教),2021(8).
[5]桑燕.课程游戏化下幼儿园音乐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天津教育,202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