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劳动教育
摘要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劳动教育;渗透研究
正文
在新课改背景下,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注重贯彻落实将教育与生产劳动有机结合的教学原则,因此,劳动教育在其他课程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劳动教育与高中生物教学在内容、目标等方面存在一定相似之处,因此可以将劳动教育渗透到高中生物教学中,但我国目前对此方面的研究还未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因此本文针对如何利用高中生物教学展开劳动教育进行了探讨。
一、目前高中生物教学中劳动渗透困难的原因
(一)对劳动教育渗透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引起重视,但目前部分教师、学生以及学校并不注重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仅仅注重传授学生生物理论知识以及相应的应试技巧,以取得良好的成绩为最高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注重挖掘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中能够与劳动教育进行结合的知识点。学校不强调劳动教育渗透的重要性便会导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忽视劳动教育渗透,导致学生也形成了劳动意识和劳动创造能力在高中学习中根本不重要的想法。这就使劳动教育渗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完全落实不到位,难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创造能力。
(二)教师对劳动教育渗透的内容不够
了解实践表明,部分教师对劳动教育渗透的内涵以及如何落实劳动教育渗透都不够了解,一方面无法找到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切入点,另一方面对劳动教育的宗旨以及高中生物教学的课程目标不够了解,因此在将劳动教育渗透在高中生物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缺乏经验。这样的问题在一些年龄较大的生物教师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因为这些教师往往秉持着传统的教学理念,以教材中的生物知识为教学重点,而不注重对教学理念进行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创造能力。
(三)劳动教育渗透的方式不够丰富
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学习氛围往往较为压抑,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必须采取丰富的教学方式。但部分教师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时应用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或采用口头讲述的方式,或采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图片的方式,很少将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等其他实践活动进行结合,即使带领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活动的内容也往往会与生物知识脱节,导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难以进一步把握生物知识,这样的劳动教育实践背离了教育的本意,不能在教授学生生物知识的同时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创造能力。
二、劳动教育渗透于高中生物教学的策略
(一)学校、教师、学生加强对劳动教育渗透的重视程度
要保证劳动教育渗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保证学校、教师、学生足够重视劳动教育的渗透。这需要学校带头加强对劳动教育渗透的重视程度,由学校对教师提出教学要求,必须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劳动教育渗透并找准生物教材内容与劳动教育的切入点,增加进行劳动教育渗透的时间,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创造能力。利用教师对劳动教育渗透的重视培养学生自觉接受劳动教育的意识。这种自上而下的观念与能力培养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学校的带头作用,就能最大程度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及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保证劳动教育渗透于高中生物教学时事半功倍。例如,学校可以组织主题为“劳动走进课堂”的生物劳动实践活动,由本年级所有班级的教师共同决定以哪一章节的内容作为劳动教育渗透的对象,如以“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课程内容为对象时,教师应为学生讲解被动运输的基础理论知识,让学生明白水进出细胞的原理,并为学生初步讲解水进出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和相同点,引发学生思考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不同与物质进出细胞方式不同之间的关联,这一部分的重难点便是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的复原,因此教师可以针对此部分内容设计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此外,本章的重点内容还包括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胞吞、胞吐的概念、特点和区别,因此教师可以针对此部分内容设计劳动教育实践的辅助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农场进行农药喷洒活动,让学生了解农药配比的最佳浓度以及单位面积内喷洒农药的用量,将这些喷洒农药的要点与课堂中学习的物质进出细胞方式的知识相互联系,让学生明白农药浓度过大时会导致植物叶片细胞质壁分离等对植物造成损害。还可以带领学生观看缺水时农作物的叶片状态等,让学生联想为何叶片缺水时会出现萎缩的状态,并组织学生进行农作物浇灌,观看浇水前后植物区别,并说明理由。针对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胞吞胞吐知识的劳动教育活动,教师则可以组织学生制作动植物细胞模型,模拟上述物质进出活动过程,深入理解不同细胞活动过程的原理和神奇之处。通过以上这些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创造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使课堂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对高中生物教师进行劳动教育培训
为了保证高中生物教学中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学校必须对高中生物教师进行劳动教育培训,提高教师对教材内容与劳动教育实践结合的理解,精准把握劳动教育的切入点,并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善。此外,学校要通过培训促进教师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革新,把握新课程标准下生物教学的重点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创造能力。在培训中,学校必须对教师的教学重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效果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明确的执行标准,还可以为教师提供示范性案例,指明劳动教育渗透于高中生物教学所应采取的教学理念和要达到的教学效果,以给予教师明确的改革方向。例如,在教授“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时,学校可以开展主题为“培育”的培训活动,培训活动可以组织学生代表参加,培训活动的内容可以包括本章节理论知识的深度剖析和新课程标准下对这些知识的新解读,如对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概念、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育种事例的介绍,接下来为教师指明如何将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相关的知识与劳动教育进行结合,如组织学生到农业科学院进行参观,由科学院研究人员为学生和教师介绍应用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技术培育的植物新品种及其特点,并介绍培育过程,组织学生参加培育过程中较为简单的阶段性工作,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教材知识落实到实践研究中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过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教师列举这样的生物教学与劳动教育实践结合的事例后,可以启发教师为“基因工程及其应用”的内容设计相应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在构思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代表的意见,学生代表可以根据具体学习情况向教师阐述如何结合教材知识内容构思实践活动。在教师思考完毕后,学校要组织教师发表自己的看法,由教师互相探讨应针对哪一部分的内容设置劳动教育活动以及采取哪种形式的活动。通过这样的培训和讨论,能加深教师对劳动教育渗透的理解,并促使其注重在教学实践中把握教学重点,找到进行劳动教育渗透的切入点,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三)采取丰富的劳动教育渗透方式
为了促进高中生物教学中劳动教育渗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采取丰富的劳动教育渗透方式,激发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兴趣,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生物知识应用于劳动教育实践中。避免因采用单一枯燥的劳动教育渗透方式导致学生思维固化,课堂氛围压抑,与劳动教育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采用传统口头叙述的教学方式,还要注重采纳多媒体、社会实践活动等其他劳动教育渗透方式,使多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最大程度地发挥劳动教育的重要促进作用。例如,在教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内容时,教师在利用口述和PPT介绍了生态系统的定义、范围、特点、组成成分以及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之后,可以采用多媒体方式模拟生态系统的构成,为学生展示生态系统中存在的典型食物链以及由食物链组成的食物网,并鼓励学生根据生活实践经验绘画食物链和食物网。在进行后续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有关知识的教授时,教师可以组织相关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带领学生了解能量流动的特点。如可以带领学生调查了解农田生态系统或学校中可以观察到的森林、草地生态系统。调查这些不同生态系统中包含的生物数量和种类,明确其组成成分并利用现场勘察和调查询问等方式,明确该生态系统中不同组成成分之间能量流动的情况,对生态系统中哪些生物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哪些是分解者进行划分,并进一步对初级消费者等进行划分。采取丰富有趣的教学方式对劳动教育活动进行延伸可以有效提高劳动教育实践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总而言之,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高中生物教师应积极从教材中挖掘劳动教育视点,再将劳动元素融入教学活动中,以此将劳动教育贯彻落实于生物学科的每个层面,从而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育人功能。同时积极寻找社会资源,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这也是新时代新形势对劳动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蔡燕芳.浅谈如何应用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教材开展劳动教育[J].教师,2022(18):60-62.
[2]黄鸿玉.基于高中生物学社会责任核心素养的劳动教育实践研究[J].科学咨询,2021(26):256.
[3]周颖娉,吴甘霖,何吕平.WSR系统评价法在高中劳动教育评价中的应用——以高中生物学"果酒果醋的制作"为例[J].科教导刊,2021(23):168-170.
[4]周月梅.高中生物学实验探究视域下的劳动教育研究[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2(5):136-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