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双减”;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模式
正文
随着“双减”政策的全面落实,教师不仅要在作业设计方面做好“减法”,还要在课堂教学方面做好“加法”。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是对传统阅读写作教学模式的创新,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完成写作,以此通过写作与阅读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和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分析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在阅读中渗透写作方法的讲解,还要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质量,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在阅读中与作者共鸣。教师要采用多种读写结合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读写结合的教学意义
针对小学生成长特点,学生认知和学习能力有待提高,阅读能力正在形成,写作水平也有待提升。为此,教师有必要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生阅读训练,在不增加学习任务的同时,衡量不同学生写作水平,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最终的教学策略。与此同时,读写结合的方式能够拓展学生语文视野,丰富语文阅读资源,让学生在无形之中拥有更多的写作素材,实现写作技巧和语法运用能力的稳步提高,经过读写结合的语文课堂学习,学生也将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明白如何用语言传达自身情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就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教师常以灌输式教育推进小学语文课程,为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采用增加学习任务的方式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这种方式导致许多学生过于依赖教师,一旦脱离教师,学生便不知如何阅读和写作,以致难以真正带动学生的综合发展。“双减”理念强调学生在语文课堂的主体地位,而读写结合的方式也正好适应了这种要求,它更注重学生个性化成长,为学生提供自主实践和参与的机会,激发学生语文学习潜能,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逐步提高。与此同时,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融合阅读和写作的特点,实现对学生这两部分技能的转化,帮助学生更好地内化知识点,打破阅读和写作存在的障碍,真正做到融合融通,让学生立足于不同视角分析问题,从不同层面理解问题,从不同深度解决问题。读写二者本身具有较强的内在联系,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开展语文教学,会降低学生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排斥心理,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意识,并从语文课堂活动中获得成就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教育目标,实现学生学科学习能力的全面提高。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阅读内容相对较为匮乏
在读写结合教学中,阅读是前提。学生只有阅读内容和题材多元的文本,才能掌握丰富的写作方法,了解表达方式、写作方式在文本中具有的重要作用。读写结合中,大量的阅读是基础,需要学生在阅读和写作结合训练中完成对文本的掌握和写作素材的积累,通过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增强读写结合能力[1]。但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的阅读素材主要来自教材,忽视了课外阅读材料的应用。还有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虽然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但是没有正确的阅读习惯,缺少积极进行课外阅读的意识,也缺乏读写结合的意识,阅读素材积累较为匮乏,阅读收获也相对较少。
(二)学生缺少基于真情实感的写作训练
写作基于学生对生活的感悟,是真情实感的表达,学生抒发出内心的情感,写出的文章才能更加出彩,语言才能更加动人。但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学生写作的内容空洞单一,写作方向缺乏创造性和个性。这是因为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采用的教学方式仍然以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写作练习为主,在写作训练中较少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导致学生缺少多角度思考问题和深入理解的意识。对学生来说,远离生活的写作主题不利于填充写作内容,也不利于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个人见解,这就导致学生的写作内容缺少情感感染力,写作水平提升受到限制。
三、构建“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模式
(一)整合教材内容
语文教材中涵盖学生在小学阶段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点,但并非涵盖全部语文知识内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强调的教育理念便是教学做合一的模式,强调教材只是教师需要为深化学生语文理解所提供的案例,在教材内容教学期间,教师有必要且有责任将这些案例采用举一反三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理解,为学生提供读写的机会,使学生自主掌握学习方法,而不仅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为达到对教材资源的充分利用,教师有必要对教材进行整合,找到文章阅读和写作之间存在的联系,基于学生特点开展针对性教学,以此提高学生读写水平。
(二)锻炼学生语文思维
“双减”政策的出台对教师提出更高的教学要求,教师需在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提高学生语文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语文阅读篇目中拥有许多可以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文章,但学生年龄尚小,需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阅读,教师需要以锻炼学生语文思维为主,激发学生潜能,根据文章内容设计教学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和想象空间,为学生创建更加便利的学习条件,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课程的魅力。
(三)根据遐想开展练笔活动
文本中唯美的意境、精彩的片段、生动的情节、有趣的对话等,往往会让学生产生无限遐想。在学生驰思遐想之际,教师可以适时为学生创造一些表达、写作的机会,让他们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以贴切、优美的语言文字清晰、准确地表现出来。而这,也是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好时机。例如,在阅读《草原》这篇课文之后,学生仍然沉浸在草原的美景之中,仍然在想象蒙古小伙子套马、摔跤的精彩场面,仍然在回味蒙古族姑娘载歌载舞的情景,仍然在回想作者一行人与蒙古族朋友依依惜别的情形……显然,此时的学生已经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基于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遐想的内容,开展一次小练笔活动,将自己想象的画面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因为学生在脑海之中已经有了清晰的画面,所以他们能顺其自然地用形象、生动、有趣的语言文字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依托这样的读写结合活动,教师可以将阅读效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可以高效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摘抄阅读
常话说,不动笔墨不看书,在阅读中,应及时抄录个人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摘抄阅读是读写结合的一种主要方式,也是学生对写作素材进行记忆和储备的过程,学生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将自己认为值得摘抄的句子进行归纳和整理,以此储备写作素材。小学语文教材中收纳的阅读文本兼具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认为语句优美、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摘抄下来,在后续写作中根据写作主题选择摘抄语句进行引用和借鉴。例如,在《少年闰土》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认识了勇敢活泼的少年闰土,鲁迅先生在描写闰土的过程中,通过对闰土几句外貌的描写,为阅读者展现了一个天真可爱又朴素的少年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和借鉴鲁迅进行人物外貌描写的方式,并且完成阅读摘抄。学生在摘抄的过程中也要对鲁迅笔下闰土的人物形象进行思考和认知,在深化作文本内容理解的过程中,储备人物外貌描写的写作素材。
(五)开展多元化教学
阅读和写作之间存在一定关联性,仅提高学生阅读或写作能力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因此,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养成积累语文素材的习惯,通过语文教材知识的理解,找到与之相近的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语文视野,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解析文章,从而掌握更多且更为全面的写作手法。写作技巧的掌握并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写作质量,有效的语文读写活动能够在丰富学生知识储备的同时,帮助学生构建语文知识体系,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从而在脑海中形成正确的语文思维架构,助力于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发展。仅仅凭借课堂知识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年龄尚小,单一的教学方式也会使得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丧失学习信心。为此,教师有必要联系生活和课堂知识点,唤醒学生记忆,让学生通过文章阅读联系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形成更全面的语文写作素材,这也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全面解析,实现读写结合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六)了解立意
文本中包含着丰富的体裁和内容,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分析文本立意,掌握立意写作的方法与技巧。立意是关乎学生写作质量的关键,在分析学生写作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能发现部分学生写作话题立意不清晰,写作重点不明,还有文不对题的现象,这都是因为学生对文章立意的把握不够清晰。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立意,了解文章内容与立意之间的关系,学习与立意有关的写作方法。在文本阅读中,教师就要让学生先抓住文本主题,了解文章写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比如,在《穷人》教学中,作者主要通过文章讨论,阐述了自己认为穷人不穷的原因,而穷人不穷也正是文章的立意所在。在具体描写中,作者通过环境、人物、情节的描写阐述了穷人不穷的理由。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结合文本中的环境和情节描写了解文本中穷人身上的美好品质。在此情况下,学生就能通过阅读了解文本明确立意,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就可以学会抓住立意,抓住核心,让写作达到突出成效,防止文章偏题、跑题情况出现。
(七)学习表达
部分学生在写作中还存在文章没有深度,只是对某个事件简单记录,语言过于平实,可读性有待提升的问题,导致学生的写作缺乏真实感和层次感。常见的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说明、议论、解释等,在不同的表达方式中也有不同的修辞手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使用的表达方式,感受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在写作中具有的作用,将这些表达方法应用于写作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比如,在小学语文《北京的春节》教学中,作者在文章中主要描写了北京的春节习俗,春节从腊八开始到正月十五各有习惯,但作者没有对每一天的习俗进行具体描写,而是着重介绍了腊八、初一、十五等几个重要日期的常见习俗,为学生描写了春节期间的热闹景象。教师即可基于文本引导学生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并通过作者对主要习俗的介绍,理解作者描写的北京春节,从文字中感受作者对春节表达的深厚情感。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作者介绍的春节习俗,然后制作成表格。在学生制成表格之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分析作者在描述不同习俗时用到的写作手法,并且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这个习俗,作者为什么没有对这个习俗进行详细描写。学生在对表格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可以认识到详略得当写法在文章中具有的作用,并且能将详略得当写法应用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提高自己写作语言描述的准确性和针对性,突出文章主题。
四、结语
总而言之,素质教育的推进促进小学语文教学上的改革,也突出读写结合的优势,为教师提供更为多样的教学手段,使小学语文教育更具有效性。读写结合融合阅读和写作的特点,助力于学生综合发展,也为创新学生语文思维、拓展学生写作素材打下坚实基础。乐。总而言之,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采取策略,让读写结合任务变得更加有趣,从而在读写结合任务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够真正领悟文章写作手法,利用语言词汇表达自身情感,在读写结合模式下健康成长、快乐学习。
参考文献:
[1]陈炜.以读强输入,以写亮输出——论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有效运用[J].格言(校园版),2021(30):42-43.
[2]钟春.基于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策略分析[J].家长,2021(30):148-149.
[3]崔海军.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方法的实施原则与策略[J].读写算,2021(29):86-87.
[4]顾西凯.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的应用探究[J].天津教育,2021(29):148-149.
[5]曹菊霞.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意义及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1(40):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