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摘要
关键词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正文
前言
对于语文核心素养,尽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其最根本的含义却是一致的,即: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习作能力等,而品德修养、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含义,同样属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就必须从多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和切入,如: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优化交互形式、多元习作训练等,这些都能够对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和素质进行有效地提高。
一、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
(一)文化的继承和诠释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家之一,五千年的历史,孕育出了无数的文化,而语文课本所能为我们带来的只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东西等着我们去发掘。现代高中语文以学习汉语,学习中华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为主要内容,是培养高中语文的核心素养。因此,新课标要求教师重视汉语文化教学,重视学生继承中华五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特别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各种文化都存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因此,老师们在选择文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样才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他们能够传承中华五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同时也能够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价值观。
(二)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社会、历史得以发展都是靠着创新来推动的,当我们回首过去的时候,就会发现,每一个时代的繁荣,都是靠着改革而来的,比如商鞅变法,才有了大秦,孝文帝的改革,才有了民族大团结,世宗的改革,才有了如今的繁荣。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教育改革已成定局,高中语文教学也要进行创新与改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中学语文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审美与创造力教育的重任,它包含了体验、欣赏与创作三个方面的内容。此外,高中语文教学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要想在课堂上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就需要从不同的层次一个一个地展开,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创造与创新能力。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审美价值观的同时,老师还需要使用合理的手段来帮助学生对高中语文知识进行巩固,从而让学生对高中语文知识的掌握变得更加牢固,从而为培养学生的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提供了一种有力的保证。
(三)思维发展能力
中学语文所选文本具有较强的逻辑性、针对性,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思维开发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们要注重对学生的语文思维进行训练,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逻辑思考,提高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并帮助他们建立起一个好的语言系统。此外,为了确保学生在培养核心素养的同时,对高中语文知识有足够的了解,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高中语文知识的学习,老师们必须对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严格控制,让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健全,从而确保学生在高中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的质量。
(四)语言构建和运用能力
语言是语文教育实施中的重要载体,也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高度重视语言基础教学,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并注重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促进学生在语言体系的建构下,逐渐提升语文素养。
二、高中语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在目前的中学语文课堂上,大部分教师都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运用新的教学手段。然而,许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抱着一种“应试教育”的心态,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存在着“填鸭式”“满堂灌”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阻碍了他们的独立探索精神,不能有效地增强他们的自主性,不能有效地发挥他们的核心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长期下去,不仅会使学生失去对语文的兴趣,也会使其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特别要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老师们在教学方式上持续地进行创新,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文化修养等方面进行贯彻落实,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得到提升,进而让学生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充实,让学生的核心素质得以提升,唯有如此,学生的学业成绩才能获得突破。
三、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
(一)灵活运用,变式训练
从实践教学,听,读,说,写四个步骤,并贯彻执行,当然,这四个步骤也要创新和灵活运用。利用对课题内容的教学,来指导学生拓展他们的思维,以点带面,来提高学生的阅文积累,不但要让学生把课上布置的阅读任务做好,同时也要让学生多读一些经典的文章,让他们在自主阅读中逐渐培养起自己的兴趣,从而加快提高阅读学习的效率。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比学生更有条理,更了解他们的特点,认真地选择好的课外书籍。
像是《红楼梦》和《三国演义》,像是《哈姆雷特》和《巴黎圣母院》这样的外国名著。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想要的内容。在阅读时,教师可以将不同选择读物的学生分成若干组,并搭建一个专门的网络交流平台,让学生们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讨论,在上课开始的几分钟里,引导学生对故事的发展、人物的引入、语言的展现、故事的发展、不同的观点的争论等等。就拿《三国演义》来说,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们一些问题,让学生们进行讨论,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人?诸葛亮的执着值得吗?是谁促成了三国演义的统一?同学们通过讨论,很自然地进入到了课堂之中,并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有了表达,有了解释,也有了更多地展现自己的机会,还可以接受各种信息,丰富自己。
(二)创设情境,整合教学内容,促进语言建构
在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的建构和应用是其内容的具体表现,在探索和完善其培养途径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造一个好的情境,通过对具体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深化,让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真正地融入到所创设的情境中,并从中获得丰富的语言知识,并将其贯彻到灵活运用之中,让学生在感受到语言魅力的同时,也能有效地锻炼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
比如,在学《鸿门宴》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利用多媒体,将相关动画、文字等素材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这一历史故事生动地展现给学生,通过优化教学情境,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可以通过所创造的情境,将这一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和重难点知识展现出来,让学生既了解故事情节,又熟悉重难点知识。老师们在课堂上通过项羽和刘邦的性格特点等问题,将这些问题融入到所创设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们在这些问题的指引下,开始阅读和解答文章,体会古文的魅力,建立和运用古文的语言知识。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目前,仍有部分教师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的思维训练,使学生陷入被动,然后制约了发散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长期发展。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能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过分依赖老师,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提高教学质量。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教学环境,促使其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并从各个层面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探索。比如,在学习“雷雨”的时候,作者就用她的精妙的语言,创造出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比如:繁漪,她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她的思想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她的性格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所以老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多个方面去分析,也可以让同学们去做戏剧,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讨论和演出中去,从而丰富他们的教学方式,使他们在头脑中呈现出形象,并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四)读写相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路径探索中,教师可以将阅读与写作进行深度融合,在向学生讲解语文知识的时候,合理设计具有启发意义的阅读问题,并设计相应的写作任务,让学生在对问题进行探索与解决的过程中,获得审美能力,在对知识进行获取与积累的过程中,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深入提升。
比如,在教学《荷塘月色》中,老师在讲授文章内容的时候,可以对读写这一部分做一些“精巧”的调整。例如,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阐述作者内心情感变化”等问题,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方式,包括默读、研读等,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探究,在对问题分析的过程中,达到审美能力的提高。老师们可以添加一个作文环节,就是要针对课文中的某个美丽的段落,在其审美能力的前提下,让学生们对段落进行仿写、扩写、续写等,让学生们更好地运用修辞手法,这样不但可以让他们的情感体验得到增强,还可以让他们的审美能力更上一层楼。
(五)重视文化传承与诠释。重点培育学生的文化发展层面
老师可以将本土的思想文化作为培养学生学习的内容,使其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和敬畏,并对其进行正面的引导,从而拓展其自身的文化水平,然后提高其自身的文化素养。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的古代汉语文本,通过对语文进行教学,使其对语文文化的理解与掌握透彻,从而使他们对传统文化与西方的文化有了清晰的了解。
例如,在“离骚”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大意、结构等,清晰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产生爱国情绪,在坚持理想和失败的现实间,作者是怎样选择的,作者抵抗命运后的结局是悲剧的,然而中间的感情冲突可以让学生深刻地思考。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背诵课文,更要重视学生对课文的感情,以“离骚”为基础,使学生建立爱国情操,培养其爱国情操,体味作者的悲壮之美,使他们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积极地传承和稀释,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六)创新教学方式
通过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很难培养出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根据语文学科各个模块的特点,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营造出凸显学生主体意识的学习情境。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将生成意义的任务更多地交给学生,而不是由教师帮助学生去发现意义。在阅读教学中,“读”出语文核心素养,“读”应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则应起到组织者和评判者的作用。在写作教学模块中,要清楚地表明,写作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运用行为,它有着自己的规范,指导学生以语言使用主体的意识来构思作文,在作文中写真事、抒真情、吐真言。在基础知识的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把基础知识和阅读相结合,把基础知识贯彻到选文的学习中。
(七)强化课外学习
语文学科对于课外学习的质量和数量都有很高的要求,仅仅依靠课堂上的语文学习,很难真正地提高语文核心素养。语言教学是一种强调自主性的课程,而自主性学习的主阵地是课堂。在课外学习中,有两个最基本的部分,就是课外阅读和课外写作。在这两个部分中,老师要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以一种理性的方式介入到学习计划和学习实施之中。在课外阅读中,根据教材选择文章的组织思路,为学生提供既有趣味又有教育意义的书籍,且尽量减少对学生课余时间的占用。要通过读写结合等方式,确保课外阅读可以取得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效果。在课余写作中,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地进行个人化写作活动。
结束语
在不同的同学心目中,语文的形象是不一样的,既可以是风光霁月的翩翩公子,也可以是喋喋不休的耄耋老人,语文老师在这个过程中的角色就是要让同学们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其目标是让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因此,中学语文老师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与优化,以培养出具有全方位发展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应前.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 践探究Ⅱ1.学周刊。2019(30):61.
[2]康义平.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与培育路径浅析Ⅱ.课程教育研究,2019(37):38.
[3]郑新丽.核心素养:高中语文课程的应然价值追求[J].教育探索,2017(4):29.
[4]王海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及培育路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11):37.
[5]于洋.中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困境与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16(12):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