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策略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翁晓丽

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汪应辰学校334700

摘要

中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是当今教育领域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责任。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学生整体素质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此,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策略的研究应关注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综合语文素养包括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表达能力等等。教师要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以此为他们后续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奠定基础。


关键词

“双减”政策;核心素养;初中语文;课堂效率;优化策略

正文


核心素养是当下国家教育改革的热词之一,指向了教育教学方向的转型方向。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基本素养和习惯的重要时期,而语文教育又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和基础,所以如何将核心素养与初中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同时又兼顾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尤为重要。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初中语文课程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授基础知识和语言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语文知识的美妙和应用性,形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语文素养。初中语文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与观念,逐渐促使学生在语文课程中的主体性得到有效激发,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标。因此,笔者结合核心素养背景对初中语文减负教学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具体策略,以供大家参考。

一、关注言传,推进意会

从语言的工具性而言,语言学习自然需要在“言”字上不断地下功夫。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果仅仅在“言”字上下功夫,我们不难发现,语文教学会失去魅力。其中可以“推敲出来的文字之美”没有了,文字构建的只可意会的意境之美没有了,而文章中蕴含的情感、思想之美也会被削弱。因此,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学既要做到“言传”,还需要做到“意会”。初中学生既要拥有“语言的构建能力”,还需要拥有“情感、思想的构建能力”。如从“言”到“意”的转换中,学生围绕阅读话题,从“语表层”进入“内蕴层”,再现文本的情境,感悟文章揭示的哲理。调动所有的情感、思想去融合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好自己的职能,用自己的解读去启发学生,一定要实现学生与文本深层对话;在学生交流阅读体会时,耐心听学生的表达,摸清学生理解的思路,及时引导学生向文本的深处漫溯。

二、优化运用,推进教学

初中语文课本里的所有作品都展现了作者的真情流露,而文本的插图则是把单调的语言转换成生动、形象的图片,图片中人物的神情和动作都可以传达出作家想要传达的情感,而插图则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家的心情。在课堂上,老师要利用插画来指导孩子们对文章进行更深刻的解读。例如,在《太空一日》课堂教学中,结合文本插图,可以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杨利伟的太空经历,插画中的形象鲜明,深刻牵动着学生的心灵和情感。在课堂上,老师还可以让同学们通过课本插图来进行联想:“太空第一人”杨利伟在“太空一日”中经历了什么?我们可以如何续写这个故事?每个同学对插画的认识各不相同,也会给出不一样的续写,进而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改革阅读,巩固素材

教师将多篇经典文章通过某种联系串联起来然后结合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优化、整合,使学生在指定的课时集中于某一主题经典文章的阅读和探讨,这是一种基础的多文本阅读教学理念,旨在通过阅读探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经典的内容[2]改变原有的单一阅读模式,将多文本经典阅读落实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和阅读水平。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生不但要掌握教材经典阅读知识,还要拓宽课外的经典阅读,提高自己的阅读量储备。传统的单一阅读既不能有效地利用有限课时,又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采用多文本经典阅读的方式,有效地使用课堂上的课时,对同一种类的多篇经典文本进行研究和探讨,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理解和阅读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学习习惯。由此可见,要想使学生在经典阅读过程中不断地累积经验逐渐掌握加速阅读增强阅读以及分析和总结等方面的能力,必须通过多文本阅读,这是增强学生阅读能力和深度的有效途径也是帮助学生积累丰富写作素材的有效环节。

四、把握解读,发展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主体意识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也要不断挖掘学生的语言学习潜力。在经典阅读环节中,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以他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古诗词积累进行考查。例如:以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材为蓝本开展多文本经典阅读活动。初中七年级教材中有一些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分别是《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篇目来考查学生的诵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语言情感表达能力)和学生对诗词作品的内涵理解,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后,对他们的阅读和学习进行针对性辅导,保证经典诗文阅读活动的顺利开展。如,杜甫的《望岳》,要问东岳泰山美景如何,你看——走出齐鲁之地,山色仍然历历在目。神奇自然在这里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割出清晨黄昏。漂浮的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飞过的归鸟穿入赏景眼圈。所以,我们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去俯瞰群山,豪情满怀。在这首诗的诵读中,学生不仅要能够通读,还要掌握其内涵,读出其中的“味道”。[2]

五、优化手法,促进结合

阅读之后如果不能实现应用,那么所读的书籍就是一张废纸。那么学生应该怎样掌握语言的运用方式呢?以教科书为依据,以一种明显的技巧选取多样的经典文本,使学生在完全阅读后,逐渐感受文本的语言表现方式,将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效。例如,在《春》一课中,笔者就以这篇文章中的写景表现手法作为出发点,结合多文本的阅读教学组织形式,首先让学生们从前后的写作去感受技巧,并透过主旨的揭露让学生们感受到写作中各种写景手法的妙用;然后,让同学们去看其他写景的文章,以此加深他们的认识。最终通过在作文写作中运用相关手法,使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巩固知识,形成能力。从此可见,多文本阅读无论从解释的深度还是从阅读的角度来看,都要远远超过单一阅读的成效。这种形式可以更集中、更有条理地表现一种语言表达形式,让学生们感受和学习独特的语言,进而掌握一些写作方法,并能充分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

六、组织情境,推进思考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时要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场景中,通过想象思考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深入情境中。[3]例如,在进行《济南的冬天》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济南冬天的景物和自然风光,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文中的“作者”,并结合画面让学生想象具体的场景,感受的祖国美好河山;在《社戏》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出热闹的场景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并通过语言将两者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到戏剧表演与现实生活的不同之处。又如在《望岳》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诗歌进行改编并配以音乐;或是将诗歌改编成歌曲,让学生感受到不同语言文字所展现出的不同意境和情感。通过语言情境的创设与想象思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传统文化魅力。还要优化实践情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具有极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结合语文课程教学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言教学相结合,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如,在学习《木兰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木兰故事的资料和诗词歌赋等,并将这些资料分类整理后制作成 PPT课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表演和交流讨论,这样的活动既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上开展实践活动,如让学生结合所学课文内容制作一份手抄报或写一篇新闻报道,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沟通交流能力。由此可见,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文素养,使他们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内容,将积极将其运用到语言文字学习中。

七、把握兴致参与吟诵

“双减”思想指导下,初中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持续地改进原有的吟诵引导方式并逐渐提高学生的吟诵效果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带领学生主动参与吟诵为了提高学生对古诗词吟诵的学习热情,老师要在吟诵课中组织一套完整的教学活动流程以提升学生的热情为基点,不断引导学生的积极吟诵。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营造情境,使学生们能在情境更有代入性地去吟诵古诗词。在课堂上,老师要把新课改思想与学生的协作精神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引导学生互相协作,把他们消极学习态度转变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在这种互动的作用下,老师可以指导他们朗读,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阅读,提高朗读的效果。接下来我们用初中语文《使至塞上》一诗举例,本课程采用说书和讲故事的形式引入课堂,以提高学生参与吟诵的兴致。教学前的引导环节,老师先问:王维在你们心目中是怎样的一个人?学生们表述在他们心中,王维被大家称为画家诗人,他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脍炙人口的作品,然后老师又告诉学生:那么,大家是否知道王维不仅有风格清丽的隐逸诗词,也有《使至塞上》这样大气蓬勃的塞外风光诗词?这样风格强烈的对比,让学生们对王维产生浓厚的兴趣,接着老师给学生们讲了几个关于王维的故事,然后就把课本里的古诗词吟诵环节引入,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对古诗词吟诵的兴趣,从而保证教师对他们的指导更为有效。[4]

八、尊重差异,引发兴致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所以引导学生有兴趣地完成作业显得尤为重要。在初中语文减负作业的设计中,更倾向于让学生通过文字体验学习的魅力和生活的意义,强化学生的作业体验,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在当前我国初中语文课前基础性作业安排中,要积极开展分层模式必须先制定分级作业的目标。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而盲目对所有的学生实行同样的作业模式这对基础较好和基础落后的学生来说,都不是稳妥的教学方式。为此,教师应该先考查学生的能力,然后根据结果将学生划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即拓展、巩固与提高、积累与奠基三个阶段,这样可以提升学生作业的兴趣,让学生在预习环节就充满兴趣,让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走向主动,也敢于带有自己的见解与看法。我们都知道,字词、文章和诗词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学生在学习前能够预习相关内容,会有效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于是,教师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在《紫藤萝瀑布》一课中,对于学生的预习作业安排如下:甲层次的学生要通过阅读找出生词,并利用各种渠道查询相关生词的意思,做好标注,还要给文章标好段,画出中心句。乙层次的学生要在甲层次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在互联网上搜索有关紫藤萝的内容,从而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丙层次的学生要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再进行拓展,了解文章的行文脉络,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对于紫藤萝的介绍以及想要表达的内涵,这样大家都形成了知识积累,为更好地进行课堂学习奠定了基础。[5]

九、结语

总而言之,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要围绕减轻学生负担和提升学生兴趣展开改革,努力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基础教育新格局,为学生将来的全面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莉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概述[J].天津教育,2023(2):78-80

[2]李迎兰.基于部编版教材提升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J].初中阅读指南:导学版,2022(6):12-14

[3]王苏杭.初中语文核心素养 :从教师理解到学生表现[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7(19):31-32

[4]罗震宇.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的分析[J].考试周刊,2020(66):91.

[5]范鑫.初中语文分层作业设计的一点尝试和反思[J].文渊(中学版),2019(6):10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