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学生;影响因素
正文
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一些西方国家妄图利用我国多民族的特征分离我们中华民族。历史证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人民之福,国家战乱民族分裂是人民之祸,因此面对这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在意识形态斗争这一关键领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凝心聚力的重要意义。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有生力量,在维护我们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大学生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具备敏锐的政治警觉性,才能遏制西方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破坏祖国的团结。当前,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必须剖析影响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关键因素,才能解决在培养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面临的困境,加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为实现国家各民族大团结打牢坚实的基础。
1 自身影响因素
1.1 理论知识学习动力不足
理论认知是实践的前提,只有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将其蕴含的理论价值转化为实践行为。当前,高校大学生对于政治理论相关知识的学习较专业知识的学习而言缺少主动性。一方面,大学生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理论及国家民族相关政策的学习很大一部分是应考式学习,课后主动学习和深入体会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在利己主义、实用主义的推动下,以个人为中心,在价值判断和选择上呈现功利化倾向,对于自身所付出的行动更多关注的是能否带来实际的效益。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全球高等教育市场化和知识商品化趋势的加快,大学生对就业处境和个人发展的关注远远超过对学生本位价值的关注,使得追求知识和真理为目的的学习理念被异化。许多大学生为了获得更多的人生资本,只关注与职业生涯相关的课程知识,没有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大学培育阶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其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1.2 认知存在偏差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塑型自身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重要时期,学校应坚持教书与育人的双向结合。当前,许多大学生怀揣着对未知世界强烈的好奇心进入大学,因受西方文化思潮、非主流文化介入等方面影响,特别是遭受西方利己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潮的不断冲击,撼动了处于象牙塔中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其中包含着对主流意识形态不同程度地怀疑和动摇,开始对我国的民族文化、信仰、价值观等表现出淡漠和排斥,这都是其认知出现了错误造成的。大学生在自我认知上的偏差使得其行为上也出现相应的偏差,认知水平受到限制直接影响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培育的被动性,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存在着弱化的倾向。
2 学校影响因素
2.1.课程内容有待提炼
学校教育中的课堂教学是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阵地,但从现实来看,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各种思潮、观念相互激荡、交流融会,给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建设带来巨大冲击,同时信息载体的高速发展也给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建设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在面临多重挑战时,高校的教学工作也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高校在教学安排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部分的理论知识专题设计不够。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中侧重于对专业课程进行设计和规划,忽视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理论知识对大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二是大学思政课多以公共课的形式开展,课程内容虽多样但较为固定,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内容所占比重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高校课程内容有待提炼。高校应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和集体主义教育等内容有效融入课程内容中,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民族团结教育,这是高校进行课程内容安排时必须重视的内容。高校要以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通过课程教学引导大学生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发大学生维护祖国统一及促进民族团结的信念,帮助他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2 高校教育资源有待挖掘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的讲话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1]专业的教师资源及有针对性的民族团结课程资源是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保障,因此,挖掘高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效果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对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投入不够,培养的具备思政素养的教师群体范围较窄,教师队伍呈现出教学能力参差不齐、缺乏专业性、未形成团队等局面;对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培训重视程度不足。部分高校对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尚未有针对性强的课程安排,学校对于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采取全员参与的方式教学,且教学方式仍以课堂为中心、以考试成绩为衡量标准,使得学生难以真正融入课堂学习,知与行达不到一致,培育效果不佳。高校教育资源贫瘠,直接影响大学生无法深入了解民族团结、民俗风情等相关知识,无法对民族共同体形成高度认同意识。特别是由于高校教育资源贫瘠,当前很多高校没有系统地开设或仅有少数高校涉足性地开设了民族团结教育的相关课程,学校集体性的公共选修课是大学生学习和了解此类知识内容的唯一渠道,导致大学生缺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及其意识内涵的完整性认知,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然无从谈起。教师队伍质量和数量的不达标,以及高校针对民族团结教育的学习资源欠缺,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2.3 实践活动开展不够深入
目前高校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方式方法主要还是在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上探索性前行,虽会辅之以校园文化活动、主题班会等实践类活动穿插其中,但有关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专题实践活动还存在创新性不够、引导效果不强等问题,在实践活动方面未能深度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内容。实践活动开展不够深入、引导效果不强这些问题的存在都直接切断了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理解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途径,减少了各民族大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机会,最终导致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不到提升。部分高校校园实践活动策划的形式单一、内容不够丰富深刻,常以竞赛类、观影类或流于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主,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挖掘不够,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和思想的碰撞,不利于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言行对会国家发展、社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学生很难将自己的未来发展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命运前途中。
2.4 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不到位
高校作为文化育人的重要阵地,加强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使命。然而当前部分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一方面是在线下的校园文化、寝室文化建设中,高校亟待注入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融合的宣传内容。部分高校在做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时仅停留在直观显性的校园环境层面,弱化了校园文化育人的作用,没有深层次、创新性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合到校训校风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学习中,部分高校没有从全方位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学生心中。另一方面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不够完善,同时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不够,没有切实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这些造成了高校在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过程中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当前部分高校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形式也较为单一,仅仅通过学校学院官网、校方的微信公众号、QQ微博动态等平台推送一些固定样式的动态新闻,这样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想提升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容忽视,不仅要从建筑和环境等方面来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从而提高教育质量,还应注重校园文化与网络宣传的育人作用。
3 社会影响因素
3.1 社会宣传效果不够显著
社会环境直接影响和制约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效果。大学生能够客观地、全面地了解本民族历史与文化,是统一思想、达成民主团结共识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良好教育成效的基础,社会层面必须对其核心内容增大宣传力度[2]。然而,目前大学生仅能以有限的方式和平台学习相关知识,渠道较为单一,主要来源于学校教育,而社会宣传教育占比较小。当前媒体日新月异,社会宣传的方式须适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打造宣传平台,从而取得最佳的宣传和教育效果。从社会层面看,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知识、国家采取的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措施等内容的宣传方式不够多元化和创新化,从上至下的宣传教育多以电视、广播宣讲或社区街道拉横幅为主,普通群众、团体发起的社会宣传教育相对而言较少,有的甚至是因为连带其他工作任务才被动开展的宣传活动。这些社会宣传效果都不明显,不能有效促进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社会应当进一步加强对民族理论知识的宣传,提高覆盖面,扩大影响力,创新宣传方式。
3.2 西方敌对势力的诱导
网络的发展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速度,相较于报纸等传统媒介,网络传播信息的速度更加迅速,范围更广、更无地域限制,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主义利用网络媒介的这些特点,发布大量的不利于中华民族团结的信息和言论。民粹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极端的观点一旦在网络平台落地,便能借助网络的影响力,通过网络媒体的传播形式,以隐蔽的方式不断输入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极力鼓吹和美化西方文明,大肆宣扬所谓的“民主”思想,试图通过思想文化渗透的方式达到“精神殖民”的目的。
古往今来,各国都存在民族间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差异,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各民族间的正常差异制造民族矛盾,企图达到分裂我们国家的目的。因民族意识的增强而引发的民族纠纷也在增多,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民族纠纷和民族突发事件,制造矛盾、不断发起挑衅活动[3]。部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他们的文化对我国的文化进行挤压和冲击,其中一些西方国家将自身国家文化作为一种普世价值加以标榜,并通过现代传媒不断放大、推广和输出资本文化理念,干扰我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不仅如此,更有部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否定和歪曲中国革命历史、中国党史等,弱化我国国民对党的认同、对国家的认同以及对民族的认同。
大学生是互联网使用的主要群体,深受网络环境的影响,他们在接受碎片化信息时很容易产生理解的偏颇和观念的摩擦。国外糟粕文化的大举入侵,民族分裂主义的恶意诋毁,都通过网络这一媒介影响大学生,不真实信息的传播侵蚀了一些大学生思想意识,在这些敌对势力的诱导下,少数缺乏抵制力和政治判断力的大学生很容易被其利用,甚至诱导大学生做出有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的行径。
参考文献:
[1]本刊讯.习近平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J].人民教育,2014(18):6-7.
[2]张铭洋. 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22.
[3]张碧菱,陈帅.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特征、本质规律与实践进路[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4):9-14.
[4]朱碧波.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维建构[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26-32.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资助项目,2021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编号:21C28。
作者简介:李令(1985—),女,汉族,湖南长沙人,硕士,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张懿宁(2002—),女,汉族,辽宁盘锦人,本科,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