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中小企业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大数据背景;中小企业;发展策略
正文
引言
“大数据”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大数据是在信息技术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和出现的。从信息科技的发展到云计算技术的兴起,再到数据资源的趋势化发展,大数据技术也经历了由萌芽、发展再到兴盛的发展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数据技术的兴起时间比较晚,但发展速度比较快,目前已经在企业运营中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行业的运营效率,同时也使行业的技术革新得到了加速。在大数据背景下,对中小企业发展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但也暴露出更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小企业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中小企业的控制能力,以此实现中小企业在大数据背景下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大数据背景下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数据背景下中小企业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
1.日常运营风险
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比较小,内部的管理人员在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这两个方面可能会表现出不足,他们对企业发展过程当中的外部和内部环境都不够了解,将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了获取经济效益方面。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经常会做出一些不合理和不科学的经济决策,导致企业难以通过正常运营来达到预期的发展目标,这是造成日常运营风险的主要原因。在经营实践当中发现,很多中小企业内部存在信息不畅通的问题,这也加剧了日常运营风险。受到自身经营模式和发展规模的影响,中小企业难以与行业内的大型企业进行有效沟通,它们所掌握的市场信息量比较小,诱发金融风险的可能性是比较高的。与此同时,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能力方面处于弱势,管理人员的能力不高、管理机构的配备不足,同时在经营管理方面所投入的资金也是有限的,这导致企业难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在运营层面出现了一系列的风险和问题[1]。
2. 投资风险
无论是对于中小企业还是对于大型企业来说,投资都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在当前的市场背景下,中小企业可以选择的投资方式是比较多样的,但是这些方式中隐藏着很多的不确定性风险。同时,整个投资市场的环境都处于复杂多变的状态,这导致企业实际投资收益与预期投资收益之间可能会存在较大的偏差,可能会在资本方面出现损失。还有部分中小企业的成立时间比较短,自身的发展能力十分有限,同时在产品结构方面处于单一的状态。一旦在投资的过程中出现风险,这些风险就会发生转移,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在产品和在服务层面的更新换代速度都是比较快的,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样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单一的产品难以吸引到消费者,甚至会引发投资失败的问题出现,导致资金难以回笼。除此之外,很多中小企业的内部权力都比较集中,这导致内部投资决策的科学化程度不高。管理者在决策之前难以对市场环境进行分析和预测,在投资行为方面表现出了盲目性,这也是造成投资风险的重要原因。
(二)大数据背景下中小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1.缺乏先进的成本控制意识
在大数据背景下,中小企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但其成本控制问题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很多中小企业还缺乏先进的成本控制意识。首先,一些中小企业单纯的将成本控制视为财务人员的单方面工作,没有从企业整体发展的角度系统性的推进成本控制工作,各部门的参与度较低,导致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缺乏必要的支撑。其次,管理者认为成本控制就是在压缩各项成本,缺乏对大数据背景下实施成本控制重要性的认识,因此没有从思想和行动上推进中小企业的成本控制工作。最后,没有在中小企业内部营造出成本控制的氛围,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较差,因此不利于全面推进成本控制工作。
2. 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较差
很多中小企业在成本控制过程中还不重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一般都是通过会计记账的方式进行成本核算,因此其准确性较差,难以形成完善的成本控制规划。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认识到大数据背景下借助信息技术实施成本控制的重要性,认为现代信息技术与成本控制没有关系,因此没有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实现对成本控制各项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在实际的成本管理中,难以对成本控制数据进行实时共享,因此导致中小企业成本控制工作失去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持[2]。
(三)大数据背景下中小企业财务内控存在的问题
1. 对财务内控管理的重视不足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加剧了中小企业的竞争压力,因此大部分中小企业为求得生存而将主要的精力集中于生产发展方面,对财务内控管理的认识还不到位,管理者对其重视度还相对较低,认为只要确保现金安全就是能够实现财务内控管理。同时,有些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过于追求短期利益,认为财务内控制度对企业发展产生了束缚作用,因此不愿意制定财务内控管理相关制度体系,使得各项财务内控的流程也十分简化,埋下了较大的财务风险隐患,因此不利于中小企业在大数据背景下的健康持续发展。
2. 缺乏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
为最大程度上节约成本,很多中小企业并没有成立专门的审计部门,即使有些中小企业设置了相应的审计部门,但其内部监督职能得不到有效的发展。在人员设置方面,缺乏专门的财务内控管理高素质人才,各项工作职责和界限模糊不清,大大降低了审计和财务两项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同时,有些中小企业没有根据大数据时代的发展环境制定相应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缺乏完善的风险评估方案,难以对财务风险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所以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财务风险,使得中小企业在大数据背景下的发展可能会面临较大的经济损失。
二、大数据背景下中小企业发展对策
(一)大数据背景下中小企业金融风险控制策略
1. 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无论是在投资还是在融资的环节,中小企业都会面临一系列的金融风险。因此,在金融投融资的过程当中,企业管理者要树立起综合发展的理念,在整体上做好多方利益的权衡,采取有效的手段来促进融资和投资成本的降低,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预期发展的目标。尤其是在融资的环节,要运用有效的管理手段来为股东和债权人的权益提供保障,在这个基础上使现有的资金得到科学合理的使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在中小企业当中构建起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在这个基础上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投资方向,增强投资行为的合理性[3]。同时,企业还要对流动资金进行合理管控,针对流动资金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要求财务人员展现出较强的财务管理能力,能够对企业经营过程当中的各种账务与账款进行跟踪分析,在这个基础上促进资金回笼效率的全面提升。除此之外,还要构建起客户分析管理制度。对于那些经营状况不好或者信用等级比较低的客户来说,要限制与他们之间的业务往来,尽量减少赊销行为,这也是提高流动资金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中小企业降低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2.加快创新步伐、降低生产成本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正在发生改变,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在不断增加,内部的运营管理成本也呈现出了显著上升的趋势,这已经成为了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金融风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小企业要加快创新的步伐,促进内部生产成本的降低,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在生产与经营的过程中,企业要对人力资源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严格进行控制,运用有效的手段来减少资源浪费的现象,在这个基础上促进经营效率的提升。同时,中小企业还要主动学习大企业先进的管理经营,参考国外企业的先进技术,重视自主创新工作的开展,在产品和服务这两个层面表现出更强的竞争优势,使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得到提升。长此以往,企业可以进一步减小对产品成本的依赖,并通过技术创新的形式来促进产品质量高的提升,进而使利润空间得到扩大,这是降低大数据背景下金融风险的重要途径。
(二)大数据背景下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的对策建议
1. 树立先进的成本控制理念
在大数据背景下,中小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已经不适应其成本控制的需要,所以需要中小企业树立先进的成本控制理念,摒弃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在成本管理中引入成本效益的概念,坚持以科学合理的成本对是权责分配进行有效的控制[4]。同时,可以借助成本效益理念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使得管理者能够充分提升对成本控制的重视度,强化对大数据背景下实施成本控制的认识,从思想和行为上推进成本控制工作。另外,要在中小企业内部营造出成本控制的良好氛围,提升员工的参与度,便于各项成本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强化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因此中小企业必须要充分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在成本控制过程中强化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首先,要充分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强化对成本控制的各项信息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储存能力,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信息数据库,为中小企业的成本控制工作提供有效的信息数据支持。同时,要建立成本控制信息平台,实现对各项数据的共享,不断对成本控制信息数据库进行更新和维护,以此确保各项信息数据的完备性和准确性。另外,中小企业管理者要不断提升对信息技术的重视度,在实施成本控制过程中充分融入大数据思维,提升成本控制的效果,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
(三)大数据背景下中小企业财务内控的对策建议
1. 提升对财务内控管理的重视度
财务内控对中小企业在大数据背景下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要充分重视财务内控管理,树立制度管人的理念,不能单纯依赖于个人自觉或者领导安排,使得管理者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财务内控的重要意义,并在实际工作中能够从思想和行为多个方面推进财务内控工作,为其实施扫除障碍。同时,要在中小企业内部进行宣传,将财务内控视为中小企业内控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并通过不断强化相应的资源投入使得广大员工能够充分重视并支持财务内控工作,为中小企业的财务内控营造出良好的氛围[5]。
2. 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
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是确保中小企业财务内控顺利实施的前提和保障,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要求中小企业必须要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才能实现更为长期的发展。所以,中小企业应该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提升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人员选择上不仅要重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还要充分考虑其道德品行,确保其能够胜任审计工作,并做好工作职责的划分,使其充分尽职履责。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强化对审计部门的培训,对中小企业的各项财务工作进行相应的审计,及时发展和解决财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出具科学合理的审计报告,为中小企业管理者提供相应的决策依据,进而可以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不断改进。
结语
总之,只有不断创新,提高大数据应用能力,中小企业才能保持活力,占领产业竞争的新高地。我们要顺应潮流不断引进大数据等高新科技手段,掌握高新科技主动权,提高中小企业竞争优势,推动企业健康持久发展。
参考文献
[1] 莫似影.浅谈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的问题及对策[J].商讯,2020(29):117-118.
[2] 张笳宁.试析成本控制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J].商讯,2020(13):58+60.
[3] 陆岷峰,徐阳洋.区块链技术在普惠金融风险控制中的运用研究:以供应链中的小微企业为例[J].农村金融研究,2019(8):13-20.
[4] 郑联盛,胡滨,王波.我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潜在因素与化解之策:基于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分析[J].经济纵横,2018(4):87-93.
[5] 齐岳,李晓琳,亓先玲,齐竹君.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下互联网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及未来展望:以乐视公司和暴风集团为例[J].未来与发展,2018(10):25-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