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安”育人模式的小学德育管理改革与发展探索
摘要
关键词
“心安”育人模式;小学;德育管理;改革措施
正文
引言:
在新时期下,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现如今,不仅要保证人才具有专业的职业素养以及实践能力,还需要专业领域人才有着极高的思想素养以及优秀品质。教育乃国家发展大计,小学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有责任且有义务开展德育管理工作,以此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水准、塑造学生个性、健康人格,使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为全面提高小学德育管理质量,在实践中,教师应基于“心安”育人模式开展德育管理工作,结合学生认知以及身心发展特点对学生德育思想进行针对性教育,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以及德育素养的提升。但就目前来说,如何有效地制定小学德育管理策略成为每一位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基于“心安”育人模式的小学德育管理改革的重要性
所谓心安育人,是指在教学中应围绕“心安向远,快乐成长”的教育理念,基于“安守本真,精益求精”的教学方向,树立新时期好少年育人目标,构建具有文化底蕴以及校园特色的心安教育模式,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的环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此过程中得到发展,成就属于他们绚丽多彩的美好童年。基于心安育人所开展的小学德育管理工作应重点围绕德育与管理两个方面进行,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一直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通常以应试教育目标为主,注重学生在学习成绩、学习能力上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过于将重心放在提升学生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上,而忽略了德育工作的渗透。在这一情况下,导致很多学生不理解德育。长此以往,即便教师开展德育教育管理工作,也难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加之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在发展中极其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影响而导致自身行为和观念发生变化,当学生未能受到良好的德育文化熏陶时,便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自身的观念和想法,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从这一方面来说,教师需重视小学德育管理的改革工作。教师应从“心安”育人模式中找到育人方向,大力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加强德育教育管理,将学校、教师、学生联系起来,共同为德育开展而努力。不仅如此,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学生接触电子设备的频率较高,由于互联网上存在诸多不良信息,而小学生又不具备良好的信息甄别能力,所以这部分群体极其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而产生一些极端、消极、不正确的想法和价值观,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基于这一方面,教师需在“心安”育人模式下大力开展德育管理工作,注重学生德育认知的形成,让学生共同参与到德育管理工作中,以此实现德育的全面渗透,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小学德育管理工作现存问题
(一)未能明确德育工作目标
工作目标是开展一切活动的前提所在,只有明确工作目标,才能确保后期各项活动的顺利实施。因此,在小学德育管理工作中,教师首先要明确德育管理工作目标。但在实践中,有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过于将重心放在知识教学上,导致部分教师对德育教育工作认知不全面,严重影响德育管理工作。不仅如此,有部分教师认为小学生认知能力薄弱,忽略了德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化,缺乏实质性的教育过程。在这一情况下,便会严重阻碍小学德育管理工作的开展,不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未能创新德育工作内容
内容是活动的支撑体,在小学德育管理工作中,教师需做好对德育工作内容的制定。即结合德育工作目标以及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德育工作内容,确保德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但就实际而言,大多数学校在德育管理工作上不注重内容的创新,很大一部分教师都会运用他人的德育工作模式开展德育工作,完全忽略了不同阶段的小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认知规律,导致德育管理工作停滞不前。与此同时,在德育管理工作中,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力的发展,所开展的德育活动超出了学生认知,导致学生在活动中情绪消极,无法提高参与兴趣,如此一来,便会降低小学德育管理工作的价值。
三、基于“心安”育人模式的小学德育管理改革措施
(一)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德育管理
在小学德育管理工作中,教师作为整个工作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其自身的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德育管理工作的质量以及学生的德育认知发展。经上述分析,了解到部分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还未转变,从而导致德育管理工作受阻,阻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需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学习先进理念,在教育中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德育放在首位。具体而言,每一位教师都应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认识到德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对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对于小学教育改革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学习先进的德育知识,主动探寻“心安”育人模式的内涵和特点。根据时代发展以及德育工作的改革要求制定针对性的德育计划和工作内容,确保后期德育的有效渗透。与此同时,学校还需结合“心安”育人模式向每一位教师传递与德育有关的信息内容,结合校园内真实的德育案例让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出其中的优势和不足,并进行针对性的优化与创新。另外,学校还需积极开展培训活动,构建线上加线下双线培训模式,对教师德育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思想认识等方面进行综合性培训,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全面重视素质教育,能够基于“心安”育人模式开展小学德育管理工作,让德育成为日常,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加强自我管理,注重言传身教
小学生各方面能力和认知正不断形成,在形成的过程中,有着极强的可塑性,很容易受到他人和环境影响。而学生对教师又有着极高的依赖性,很容易对教师的行为产生不自觉地模仿。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和教师接触时间最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学生的眼中存在,所以一旦教师有着不好的行为,便会影响学生的判断,从而使学生模仿教师的行为,最终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基于此,为切实提高小学德育管理工作质量,立足“心安”育人模式的德育工作须从教师自身做起,加强自我管理,全面增强自身道德意识和综合素质,在校内校外注重自身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在正确指导下健康成长。在心安育人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应构建新安课堂,而这一课堂模式可以理解为在课堂上对孩子的尊重、爱心与耐心。在上课时,教师除了要鼓励和表扬学生之外,还需注重课堂语言的灵活运用,时刻保持良好的教学心态以及积极的教学态度,在言谈举止间感染学生。在课后,教师则需要与学生保持沟通,了解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上的诉求和成长上的诉求,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综合情况进行交流,以此与学生构建优质的师生关系,指引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教师还需深入理解心安育人模式,注重本地资源的合理应用,构建具有校园特色的德育管理工作,让德育充分渗透到校园中的各个角落。比如开展与德育有关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社区敬老院、烈士陵园等地,感受当地浓郁的德育氛围,让学生在接受德育时,感受到人文情怀,从而形成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的优秀品质。
(三)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德育
在小学德育管理工作中,教学活动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充分渗透德育,教师应当将德育管理工作融入到教育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德育工作,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受到德育文化的熏陶,从而使学生转变观念,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从小学各学科来看,每一门学科都有着极高的育人价值,在学科教学中,也蕴含着诸多德育元素。以小学音乐为例,这是一门极具艺术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在音乐教材中有着诸多德育元素,通过音乐教学渗透德育,既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又能增强学生德育认知。因此,学科教学是促进小学德育管理工作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比如在人音版三年级下册《顽皮的杜鹃》教学中,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音乐所表现出的优美意境,在意境中想象杜鹃的整体形象,在聆听中体会音乐美。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教材内容进行切入,先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杜鹃的自由自在,体会音乐情感。同时,便可以渗透德育内容,向学生传递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要关爱小动物、保护小动物的情感意识,以此实现德育的充分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做好小学德育管理工作的改革已是必然选择。为切实提高德育管理工作质量,实现德育的全面渗透,教师应转变自身观念,了解“心安”育人模式内涵和价值,在日常教学中加强自身管理,在一言一行中感染学生。此外,还可以结合本地文化资源以及校园特色开展德育活动,不断将德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如此,方能切实提升小学德育管理工作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玉叶.基于"心安"育人模式的小学德育管理改革路径探索[J].读与写:下旬, 2022(3):0109-0110.
[2] 陈钟鹏.小学德育工作管理新途径的探索[J].读与写:上旬, 2020(8):1.
[3] 周航.基于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学德育管理探索[J].求学, 2020(1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