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如何做好大班幼小衔接工作

期刊: 世界·建筑论坛 DOI: PDF下载

陈怡君

东营市河口区河瑞幼儿园 257000

摘要

“双减”政策是教育部门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的减负政策,具体指全面压减孩子作业负担,还需要减轻校外培训负担。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隶属于学校教育的预备阶段,为幼儿顺利升入小学奠基。“双减”大背景下,幼小衔接成为让“双减”政策和精神落地的重要举措,为了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做好幼儿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是当前学前教育重要任务。


关键词

双减政策;幼小衔接;大班;幼儿园教育

正文


幼小衔接是一个家园共同关注的话题, 它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确保相关工作取得实效,需要统筹各方资源。20213月,教育部发布了 《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提出 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同时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统筹协调,整合专业资源,加强幼小衔接科学研究,为儿童搭建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的阶梯。与以往有所不同,国家开始从行政层面大力推动幼小双向衔接。在 双减背景下,幼儿园应如何积极作为,如何科学有效地持续优化幼小衔接工作呢?

一、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的幼小衔接所存在的问题绝大部分是因为家长的观念影响了幼儿园的教育方向。幼小衔接的定位是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幼小衔接?这需要向家长作一概念上的渗透,让家长了解到幼小衔接并不代表提前让幼儿学习小学课程,这种超纲学习并不能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相反还会造成幼儿厌学的逆反心理。所以,幼儿园幼小衔接所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缓解家长的过分焦虑,让家长了解到在政策的指导下,小学已经渐渐与幼儿园紧密靠拢。孩子升入小学不再意味着没完没了的作业和补课,而是在逐渐过渡中给予幼儿成长和适应的时间。

二、做好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工作有效途径

(一)提升幼儿的自理能力,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开始

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掌上明珠,在幼儿园更是被教师无微不至地照顾,所以,即使是升入了大班,幼儿依然十分依赖教师和家长的照护。在家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幼儿园也是教师帮忙穿衣、喂饭、整理物品。这种教育对幼儿的成长是相当不利的,对即将步入小学的大班幼儿来说,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是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升幼儿的劳动技能,就是为幼儿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所以,教师应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案,实现对幼儿劳动技能的提升。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教师应从鼓励幼儿独立吃饭、穿衣、穿鞋、叠被、拉拉链、扣扣子开始,进而发展到扫地、浇花、整理玩教具、喂养小动物、实施农业劳动等。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循序渐进地加大劳动强度,让幼儿逐渐完善劳动技能,提升自理能力。在实施劳动养成计划时,教师应以引导、鼓励为主,以指导、指挥为辅。让幼儿在独自摸索和共同探究中习得劳动经验,这样会比教育教学更容易让幼儿接受和记忆。同时,教师也可通过举办一些竞技类的活动激发幼儿竞争意识,并以此升华幼儿的自理能力

(二)培养幼儿秩序感,做一个自律的孩子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教师应通过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提升幼儿的秩序感,教师也可以通过与幼儿的对话和交流,融入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或使用指示性的语言策略,引导幼儿在生活中思考,鼓励幼儿探索,不要怕自己的想法是错的。同时要对幼儿犯下的错误进行及时纠正。教师要考虑幼儿的实际幼儿状况,进行有效的引导,不能从成年人或一些大孩子的角度判断幼儿的思维。所以在指导或对话的时候,也要注意给孩子一些由浅及深的路径,引导幼儿对秩序进行逐步的思考。例如,排队如厕、喝水、滑滑梯、做游戏,取书本、领水果等,同时,还要让幼儿学会等待,让幼儿知道在幼儿园和小学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正确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学会尊重他人,为他人着想。当幼儿进入小学后,要学会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而良好的秩序感会让幼儿更快地融入小学的日常生活,更好地掌握和遵守校内的各项规定。例如,走在教学楼内要右侧通行,不可大声喧哗,进入教室要站排,回答问题要先举手,等等;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应为幼儿开设有关社交礼仪的小课堂,带领幼儿一同学习一些社交礼仪,让幼儿学会自律,也要学会尊重和遵守社会秩序,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孩子。

(三)体验小学生活,树立美好憧憬

幼儿园的幼小衔接更重视幼儿的内心成长,为了让幼儿提前感受小学的生活,教师会通过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带领幼儿了解小学的生活,同时,幼儿园通过组织幼儿到小学校园进行参观,亲身体验小学的学习氛围和校园文化,并与哥哥姐姐一同参与课程体验和课间活动,在哥哥姐姐的指导下,幼儿很快便融入其中。提前让幼儿体验小学的生活能减轻幼儿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也会让幼儿以更饱满的情绪憧憬小学的生活,同时,教师也应对幼儿进行心理

建设,教育幼儿进入了大班就是幼儿园里的大哥哥、大姐姐了,应成为弟弟妹妹的榜样,成为他们学习的对象,以此激励幼儿的自信心,鼓励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身作则,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在日常的区域主题活动中,教师也可开展以我的小学为主题的游戏活动,把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相融合设计教学活动,一是合作教学生动形象、丰富有趣,运用情景创设激起幼儿参与兴趣;二是让幼儿从简单的合作教学活动中学到更多知识和道理,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三是培养幼儿发散思维,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育。

(四)家园共育,让家庭教育成为幼小衔接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这就足以证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园共育在幼小衔接阶段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所以,教师应通过家长进课堂等系列活动邀请家长一同加入幼小衔接教育的队伍,并通过传授育儿经验提升家长的教育维度,从而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达成共识,保持同一教育方向和目标。作为准小学生的家长,应时刻以促进幼儿发展作为家庭教育的目标。在让幼儿提前准备的同时,教师也应通过家长课堂为家长传递一些先进的幼儿经验和知识。例如,在开展家长课堂时,教师应指导家长了解有关幼小双向衔接的新政策,知道国家正在减轻小学学业负担,让幼儿回归轻松快乐的童年生活。孩子即将进入小学,生活即将进入另一个阶段,家长在家中要培养孩子合理分配时间的好习惯。进入小学后,学校会布置一些家庭作业,所以,在幼儿园阶段,家长就应以亲子伴读的方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和任务意识。同时,家长也可多利用周末的时间带领孩子走出家门,多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孩子的体验感,让孩子能放眼世界,感受更多的风土人情,多为孩子创造一些结交新朋友的机会,让孩子能够在自己的陪伴下度过童年快乐的时光。

(五)注重幼儿专注力的提升

小学教育对孩子的学习专注力有很高要求,是幼儿教师需重点培养的。通过幼儿专注力缺失的成因分析,不难发现,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与周围环境和他人的交互实现沟通,相当于在一个小型的社会中,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很大,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缺少良好的外部环境,则会对幼儿的学习活动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使幼儿的专注力缺失。因此,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保持学习的专注力,应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例如,在课堂教学

活动中,教师要以合理的制度对幼儿进行管理,要求幼儿在课堂上能认真听讲,避免被外界因素所干扰。如果幼儿缺乏良好的体验,会导致幼儿专注力缺失,在学习的过程中分心。

例如,在幼儿园里,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旦其他班级上体育课产生的喧闹声可能会导致幼儿分散学习的专注力。如果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窗外有人走动,或上课上到一半有幼儿迟到,或有幼儿在课堂上说话,这些情况都有可能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进而导致幼儿的专注力分散,影响课堂学习的效果;在家中,幼儿学习时,父母在旁看电视或干其他的事情,也会使幼儿无法静下心学习。针对幼儿教育方式不当是引起学生专注力缺失的主要原因。从幼儿的专注力发展特点来看,幼儿的注意力特点是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方向发展,随着幼儿心理品质的不断成熟,有意注意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但在幼儿学习的过程中,总会存在一些枯燥无味的内容,降低学习的活力和趣味性,难以引起幼儿的参与感,如果幼儿园教师在课程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教育教学方式不当,会导致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恶和畏难情绪,以至于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力分散。而在家庭教育中,幼儿也有可能因为父母的教育引导方式不对而导致专注力缺失。所以幼儿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提前感受到学习的魅力,能更加适应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使幼儿在学习兴趣的驱使下集中精力进行学习,保持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幼儿就能主动排除外界干扰进行学习。而在激发学生兴趣的过程中,应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以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和元素着手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通过培养学习兴趣的方式维持幼儿的学习专注力。

(六)多角度引导学生适应学习环境

幼儿教师要引导幼儿发展对听说读写方面的兴趣,这样才能让幼儿在进入小学后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第一,思维是学习之源,只有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才能让幼儿进行良好的学习。教师面对幼儿提出的问题时,不能一次性说清楚,需要一点一点地引导幼儿,让幼儿思考。比如,有些幼儿就会问:为什么有些动物会冬眠啊?这时候教师就不能长篇大论地向幼儿解释,因为解释了幼儿也听不懂,但是也不能不回答,如果不回答就会打击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时候,老师就可以反问幼儿:那你晚上为什么需要睡觉呢?幼儿就会思考,然后会说:因为困了,睡着了就不困了,而且第二天还会很精神。教师说:那你再想一想为什么有的动物要冬眠呢?幼儿就会说:因为他们也困了”“对,动物困了所以要冬眠,而且这也是动物的特点,比如,你笑起来有酒窝,这也是你的特点。教师需用鼓励、赞扬的语气和幼儿说话,让幼儿觉得自己被认真对待。第二,对幼儿来说,倾听是主要的接收方式,幼儿对于听故事、听儿歌一般都会有极大的兴趣。幼儿听

多了后就会逐渐在脑海中积累信息,教师要经常带领幼儿听广播、听录音,这样能有效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以及组织能力。第三,幼儿在上小学后,大部分交际活动都需要通过表达进行,这就说明表达在小学学习中格外重要。在上小学前,幼儿教师需尽可能为幼儿提供表达的机会,并帮助幼儿组织语言,让幼儿可以逐渐实现无障碍交流。

三、结语

总而言之,幼小衔接目前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总体发展仍然呈现比较好的态势。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实施以上几点方法,能为幼儿进入小学阶段提供良好的帮助,让幼儿更好地融入小学生活,适应小学学习的气氛以及活动安排。在日后的工作中笔者会继续探索更多幼小衔接问题的相关对策,让幼儿顺利渡过这一转折点,从牙牙学语的种子变成茁壮成长的幼苗,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利婷,李晖.“双减”政策视域中的学前教育“去小学化”与“幼小衔接”之博弈——基于纳什非合作博弈理论的分析[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2,38(02):21-2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