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建筑智能化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关键点
摘要
关键词
建筑;智能化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关键点
正文
引言
在当前智能化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智能建筑已成为未来建筑领域发展的主流趋势。而在集成化技术支持下,技术人员将智能建筑内各个自动控制系统连接起来,使之成为具备监控及管理双重职能的自控,为提升智能建筑管理自动化水平提供有力支持,而楼宇自控技术是智能建筑的重要基础支撑,其实际运行过程中通过物理及信息链路将各工作站以及主机相连接,并在此基础上对建筑进行自动化监控以及管理。
1加强智能化管理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提高施工质量,建筑企业通过详细分析和探究以往建筑施工中出现的事故,将其以数据化的形式进行编写,通过计算机记录,根据施工类型不同,确定不同的危险等级,并设置相应的报警值,以保证后期施工的安全,降低施工过程中发生危险事故的概率。采用智能化管理模式,可以在第一时间向出现施工事故的位置报警,维护人员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对出现事故的位置进行相应的管控与维护。
2建筑智能化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关键点
2.1建立规范的信息共享平台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建筑智能化管理理念不断得到完善。虽然建筑智能化管理已经融入到了日常施工中,但是仅靠智能化管理还远远不够,因此,需要建筑企业搭建施工技术平台,通过平台与施工部门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一旦施工中出现问题,施工人员就可以及时地将问题的类型及详细情况进行汇报。同时,施工人员还可利用平台提供的信息和处理方案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规范化信息共享平台不仅能全面推广建筑智能化管理模式,还能进一步提高建筑施工质量和速度。为了规范信息共享平台的使用,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保障平台的安全使用。信息共享平台不仅能提高施工质量、优化各施工环节的施工方案,而且在正式施工前对施工人员的施工行为进行记录,一旦发现施工人员不规范操作,平台将及时提醒施工人员改正自身的行为,提高工程施工的质量与安全。目前,我国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为了实现现代建筑质量安全管理目标,建筑企业必须积极向员工宣传智能化建筑管理理念的优势,以确保每个员工都能理解建筑智能化管理理念。
2.2楼宇自动系统应用
2.2.1给排水系统控制策略
案例工程中,写字楼部分给排水系统主要由生活水箱、消防水箱、集水坑等构成。自控系统针对给排水系统的管理策略为仅通过DDC控制器进行监测,而不进行控制。在给排水检测策略方面,系统设定如下三种:第一,液位监测方案。自控系统运行过程中会对各类水箱液位进行监控,当液位下降至警告值时,系统会自动报警。第二,检测报警方案。自控系统在发出警报后,会通过显示屏放出警报图标以及声光警报,提醒运维工作人员对相应位置进行检查并记录,随后开展相应运维工作。第三,监测排污系统集水坑的超高液位、泵的运行状态、故障状态等,有故障时发出报警信号。
2.2.2定风量空调机组控制方案
第一,温度控制方案。制动系统对机组回风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并将监测结果与预设温度进行横向对比,随后对水阀进行PID调节。依据自控系统设定,写字楼内夏季以及冬季温度分别被设定为24℃—26℃以及20℃—22℃。第二,湿度控制方案。根据湿度传感器的实测数据对加湿阀开关进行自动控制,保证送风湿度达到湿度设定值。第三,风机压差监测方案。自控系统运行过程中对送风机设备两端压差进行实时监控,并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自动调整,确保风机压差始终维持在最佳平衡点。第四,滤网报警方案。滤网是确保空气质量的重要环节,自控系统运行过程中对过滤器两侧压力变化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并设定报警极限,提醒运维人员及时进行滤网清洁或更换。第五,CO2浓度控制方案。自控系统运行中依托于比例积分对新风阀以及回风阀开度进行试调控,确保回风CO2浓度始终维持在设定区间范围内。第六,机组启停定时控制方案。自控系统会依据写字楼日常作息安排对机组启停时间进行自动设定,并设定维修时间提醒运维人员。
2.3选择智能设备
在智能设备的选型上,芯片应该以综合性芯片为主要选择方向。单片机在功能上相对单一,虽然可以做到对部分功能的支持,但是在人工智能尤其是具有学习能力的神经网络构建上缺少拓展可能。传感器的选择应该以功能实现为主导,同时注意与软件系统的兼容性。落实到一般性智能住宅的功能需求,主要可以分为环境类、控制类以及数据调取类传感器等三种。环境类重点对室内的环境要素进行监控,如光照、温度、湿度等;控制类主要对外部智能设备进行控制,如蓝牙、WiFi、红外线及有线传输等;数据调取类则主要是对外部数据进行有效的调取与整合,如互联网数据、智能电表数据、智能楼宇接口数据等。
2.4BIM技术助力智能建造转型升级
推广BIM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本质上是管理问题,BIM技术应用的最终目的是改进项目管理模式,实现项目的提效增质。不推动管理变革,不把BIM与建造方式进行融合,单纯在技术应用上去尝试或突破都是非常困难的,难以获得综合效益提升,还会增加管理成本,降低效率。近几年,国内开始对BIM的环境开启管理与约束,各建筑行业及地方相继发布BIM相关规范,对BIM数据编码及应用方式进行了约束与指导。在标准统一、从业人员认识提高的背景下,BIM技术一定会成为智能建造的数字化载体,通过结合IOT、物联网、5G+等技术,与项目管理深度融合,实现建筑行业的转变。今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规划中明确提出目标:2035年,建筑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建筑工业化全面实现,建筑品质显著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高,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立,产业整体优势明显增强,“中国建造”核心竞争力世界领先,迈入智能建造世界强国行列,全面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BIM是推动我国智能建造的快车进入世界强国行列的重要引擎之一,如果没有BIM作为支撑,智能建造的发展就像小马拉大车,难以拉动庞大的建筑行业高速发展。建筑企业要前瞻性地做好BIM技术体系的规划和建设,为转型智能建造打好基础,按照《“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的目标,完成2035年提质增效攻坚任务。
结语
总之,智能化建筑在现代化建筑行业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在智能化建筑已经成了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下,只有不断地加强对科技智能建筑研究,才能适应现代建筑智能化发展的大趋势。
参考文献
[1]卢求.欧洲建筑科技发展新趋势[J].建筑师,2004(3):113-118.
[2]刘佳.做新时代建筑设计科技创新的引领者——记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建筑师徐全胜[J].科学中国人,2021(19):24-29,2.
[3]王峰.智能化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研究[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21(11):79-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