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工程技术质量控制管理分析

期刊: 世界·建筑论坛 DOI: PDF下载

黄开展

山东枣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第一建设公司 山东 济南250000

摘要

近年来,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非常快速,导致建筑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建筑施工领域的发展变得更加困难,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建筑,其施工技术和建筑工程管理都受到广泛的重视。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建筑施工技术日益丰富多样,而建筑工程管理日趋复杂。为了能够持续、稳定地为建筑事业做出贡献,需要在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管理等方面进行不断创新与研究,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工程管理所存在的问题上。基于此,本文从建筑施工技术入手,对建筑工程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建筑施工技术与建筑工程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

建筑施工;技术优化;工程管理

正文


引言

建筑工程的施工周期比较长,施工内容比较多,工种复杂,施工人员较多。大部分建筑工程都在露天的环境中作业,高空作业较多,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会受到诸多不良影响。所以,施工企业需要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施工质量控制,确保建筑工程的施工安全,同时保障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建筑工程的安全生产,提升整体的施工质量,保障整个建筑工程的高效、高质发展。

1建筑工程管理中施工质量控制的意义

建筑工程历来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要工程,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为促进建筑技术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我国制定了相关法律、标准、质量控制规范、工程技术效益评价体系等,希望以此方式实现建设项目的高效优质发展。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我国建筑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技术监督和建设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了社会和工业的稳定发展。除了施工企业外,参与施工过程的科研技术部门和施工设计部门必须不断优化工程技术,实现有效的质量控制管理,落实建设项目的施工效果。但是,建设项目本身的流程和环节比较复杂,容易出现质量下降,在施工技术和施工过程中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特别是在施工阶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建设单位及有关监管部门要根据施工实际情况,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施工质量管理,提高建设项目的施工质量。

2建筑施工技术分析

2.1桩基技术

第一,沉管灌注桩。以振动冲击沉管灌注桩为基础,对新技术的沉管桩、沉管扩底桩、直径500mm的大直径沉管桩等进行研究。目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在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起吊不当、偏打、桩应力过大、土体受压、静水压力等问题,采取了相应的处理措施;第二,挖孔桩。近几年,人们能够在直径3.4m的基础上,将桩头的直径提高到6m。在某些特殊的地质情况下,也可以在60多米深的人工挖孔桩上进行施工;第三,大口径的钢管桩。该技术在高密度地区的高层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防止挤土桩沉桩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上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第四,CFG桩复合地基的施工技术。CFG复合地基是一种以碎石、水泥灰、桩间土、长螺杆为基体的新型复合地基,可用于饱和或非饱和粉土、黏性土、砂质土等地质上。在相同的情况下,CFG复合地基的成本只有灌注桩的50%—70%;第五,桩探测技术。桩检分为后测和后测。我国桩基础动力测试的软件、硬件设施综合实力已经接近或接近世界水平。已编制“桩基低应变动力检测规程”和“高应变动力试桩规程”,为今后的桩基质量提供了参考依据。

2.2滑升模板施工

目前,滑升模板施工已广泛应用于建筑行业,其施工技术已经日趋成熟。这种施工方式具有较好的集成化施工水平、建设速度和效率都比较高。同时,模板的组装和拆卸更加方便,只需要少量的模板和支撑材料。操作简单方便,可实现绿色循环使用,有效地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施工效率,缩短了施工周期。

2.3电气接地技术

电气接地技术主要是防漏电处理电气设备设施,从而对电力线路的断路、断路等现象进行有效规避。不过当前建筑功能不断增多,用电基准差异也越来越大,技术人员需要根据建筑物的具体情况合理地选择电气接地技术。当前,商业用电和民用用电的基准分别为380V和220V,为了保证为居民提供优质的电力服务,要加强管理建筑物用电。电气接地技术可以全面科学地处理建筑结构中的电力线路,保障电路安全运行。现代建筑有着原来越高的楼层,在雷雨天气遭受雷击的概率也大大增加,一旦建筑物遭受雷击就会损害电气设施,甚至威胁室内人员的生命安全。为此,技术人员需要加强内部用电体系的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做好处理方案的科学规划,提高用电设备的稳定性。分离施工可以将电力线路的独立性提高,将电力传输耦合问题有效解决。

2.4混凝土施工技术

混凝土是土木工程建筑中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之一,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贯穿土木工程始终,是建筑工程常用的结构形式,在新时期背景下,不仅对建筑质量提出新的要求,而且对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要求也实现了全面革新。(1)根据混凝土结构功能需求以及混凝土结构承载力的要求,应合理选择最佳的添加剂添加到混凝土中,以起到降低混凝土水热化程度目的,与此同时,添加剂的合理使用还能够进一步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从而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支撑能力,进而增加结构的承载能力。(2)设定合理的搅拌时间,当设备停止搅拌后,及时使用搅拌好的混凝土材料,避免混凝土在长时间暴露下发生凝固。(3)混凝土浇筑。确保混凝土材料与建筑构件之间的接触无木屑、沙土、尘粒等杂物;在混凝土结构施工中,需不断对已浇筑的部位进行洒水养护工作,避免混凝土在长时间的空气接触下发生固化;混凝土浇筑施工时,需要对施工部位的钢筋厚度、位置、数量等信息进行核对,以确保钢筋布置满足规范要求;由于建筑结构中的柱体较长,在对其进行混凝土浇筑时,为避免出现软顶问题,需要在浇筑施工进行到一半时降低浇筑速度,此外,当完成第一层柱体浇筑后,需要停空一段时间再进行第二层柱体混凝土浇筑。

3加强建筑工程管理的有效措施

3.1加强管理分包制度

一个建筑工程中有许多子工程,因此也将会有多个承包人,所以加强对分包的管理在保证工程的质量中起着关键作用。在分包项目的过程中,要按照工程的具体进度和要求,明确分包的职责和要求,避免工程合同过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总包与分包商之间要有相应的合约,在合约中明确双方的利益、责任、工作范围、材料供应等,从而避免后续流程中发生不必要的争议。

3.2构建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确保施工质量

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保障施工质量控制,施工企业需要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监督管理,构建完善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①重视监督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每个环节和施工阶段都需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监督检查,提高施工质量控制水平。②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督排查。相关监督管理人员需要对建筑工程的施工情况进行检查,如果发现施工不符合要求和标准,则需要及时指出并做好相关问题的记录,督促施工管理人员及时进行整改,以确保施工质量;并且在监督检查后,还要分析讨论问题的原因,避免后期施工中再出现同样的问题。③记录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管理人员要编写施工质量实施要求,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等进行及时总结,并对采取的施工解决方案进行记录,形成一套完整的施工工作日志。总之,只有完善的施工质量监督体系才可以更好地控制施工的整体质量,从而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3.3加强建筑材料管理

在建筑工程方面,施工现场必须有良好的物料管理,建立完善的物资监管体系,确保建材的采购和储存符合规定要求,目的是达到理想化的质量,确保工程不受物料影响。一是要对物资的采购、检查实施严格的监督,当物资的质量、性能达到施工要求时,一些高质量、高成本的建筑材料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建筑企业的一些成本。此外,建筑公司必须始终以“质量为基础”的生产经营目标为导向,采购和管理材料作为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严禁浪费材料,或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等问题。建筑材料的管理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与施工过程和施工环节完全相适应,要真正体现材料管理的价值,便于施工管理,很好地处理存储材料的输入和输出。建筑企业必须遵守物资管理三重保障原则,物资管理的各个环节不容忽视,如如采购检查、工作场所检查、运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等。只有反复的施工材料管理,才能避免施工过程中不必要的材料问题,加强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要素,从根源确保施工的有效开展。

3.4健全现场施工管理制度

健全的管理制度是保证各项管理工作顺利展开的基础和依据,为此,在准备阶段设计人员要做好项目属性的合理分类,按照质量标准确定各项管理工作内容,同时在设计图纸上明确地标注各项工作内容的参数,确保施工技术能够达到工程需要。工作人员还要对所有施工流程进行全面分析,从施工的专业性、整体性、周期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在制定管理制度时,要注意明确划分各个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加强监督项目施工过程,将发生安全隐患的概率尽可能地降低。

结语

总之,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要注意合理选用施工技术,加强各项技术特点和应用方式的分析,落实技术方案,同时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提高各项资源的利用率,优化施工质量,推动建筑行业健康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淼.浅析建筑施工技术及加强建筑工程管理[J].装饰装修天地,2017(6):180.

[2]白汝平.浅析优化建筑施工技术及加强建筑工程管理[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3):1753-1754.

[3]李金秋.浅析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施工管理[J].环球市场,2020(11):271.

[4]李凯.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现场施工管理方法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20(10):119-120.

[5]庞红刚.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现场施工管理措施探讨[J].大陆桥视野,2020(8):136-137.

[6]余光伟.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现场施工管理探讨[J].绿色环保建材,2020(8):130-13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