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刘丽青

都昌县土塘镇化民中心小学 邮编:332611

摘要

新课程改革后,小学语文的教学发生了新的变化,无论是在教学观念上,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发生了全新的变化。根据相关教育部的要求,将传统文化纳入到语文教学中。将传统文化的学习融入到小学语文中,对于语文的学习和传统文化的传承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的语文老师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传统文化 传承途径 方法研究

正文


前言:优秀的传统文化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其中的某些价值取向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目前,部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已融入到小学语文教材中,但仅靠书本教学还远远不够,还需在教学中渗透更多的传统文化,使学生能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本文针对这一现状,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继承传统文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借鉴。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丰富语文课堂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要主动地对传统文化进行渗透,这样才能有效地让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让它摆脱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知识,忽视意境,导致了课堂的单调乏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但是,当语文教育被赋予了传承传统文化的任务之后,它就不会只注重全面的知识的传授,而会更加注重对文字的意境和内涵的挖掘。这样,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就不会再枯燥、抽象,而会变得具体、生动,这对学生有效学习非常重要。

(二)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的礼节,可以通过小学语文教育,将优秀的道德品质融入到学生的心中,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他们的健康、全面发展。例如,在《游子吟》中,老师可以渗透尊母爱母的观念,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不易,感受到母爱的深厚感情,从而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三)有利于提升学生文学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丰富的资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学生的语文知识系统得到充实和发展,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文学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单纯的字词学习就能达到的,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长期的意境熏陶,以及更为宽广的知识空间的影响。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缺乏生活经验,缺乏语文基础,这些都是影响他们文学素养提高的主要原因。但是,在他们的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有效地扩大他们学习空间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的文学素养得到有效提高。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建立起传统的价值观,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基础,这也是语文与其他学科不同的重要原因。在小学,孩子们刚刚脱离了亲情,步入了中华这个小社会,他们对世界的了解还处于初级阶段,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了解还比较少,因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要尽快强化对它的教育,让孩子们在小学就能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拥有正确的人生态度。

例如,在我们学《悯农》的时候,学生们可以通过对这首诗的领悟,将自己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去体验人们在生活中所付出的努力,这样就能够更好地了解到这首诗的思想和情感,了解到农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这样,学生们就能够更好地了解到珍惜物质的含义,从而达到不浪费资源的目的。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加强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在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中,人们总是强调以道德为第一要务,以文化知识为第二要务。这就是要告诉我们,人生最重要的就是道德品格,只有拥有了崇高的道德修养,才能去追求艺术和文化知识的学习。在小学阶段,也是一个学生不断提升自身修养的过程,因此,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培养,要通过各种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心中形成一种文化观念,并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起到榜样的作用,同时也能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

如:在课堂上开展“文化月”的活动。在文化月活动中,开展趣味运动会、传统文化古诗词书写赛、文化演讲多种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形成自觉的文化意识,并积极参与活动,逐步领悟到文化的内涵。在趣味运动会的比赛中,增加了与合作和竞争有关的项目,让学生们在合作和竞争的过程中,体会到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道德素养,从而更好地了解我们国家的传统美德。在文化演讲活动中,设立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栏目,要求学生主动地找到能够反映传统文化内涵的文章,并大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感情。

三、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

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不足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没有得到具体的体现,造成了教师对传统的文化教育不够重视,还停留在表面的层次上。而在小学教育中,更多是对老师的言行和思维方式的模仿。为此,应在教育过程中,强化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其在初等教育中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但是,因为小学语文的老师更多地关注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而没有在真正的课堂上进行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对传统文化的教育知识的培养非常缺乏。也因为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产生了很大的制约。小学生的思想观念不强,自我控制水平不高。特别是对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不好的现象,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反抗,就会使学生的思想偏离传统的优良文化。

传统文化教育以偏概全,过于形式

所谓“一概而论”,就是在小学的教学中,忽略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无法感受到一种传统文化的影响,无法感受到一种浓厚的气氛,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就会慢慢地失去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在语文这一门科目中,通常都可以从词的意义中体会到句子的意义,也可以从句子的意义中体会到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即“字以传情,文以达意”。

而从目前的小学教育情况来看,一些老师在对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知识进行讲解时,通常都是点而过,以篇括全,不能对其进行全方位地渗透。而教师也存在着素质不高,意识不全,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等诸多问题。制约了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在讲解的时候,老师无法将教科书的内容与传统文化的知识相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

挖掘教材中传统文化元素

教材是进行语文教学的依据,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第一个方法,就是对其中包含的传统文化要素进行深度挖掘,从而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多的认识,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解,从而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感情。在教科书中,可以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要素之一就是汉字。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最有代表性的符号,是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民族智慧的第一道门。每个汉字都有着一段很长很长的历史,它代表着中华人的智慧,因此,引导孩子们认识汉字,发掘汉字后面的历史,对孩子们理解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很有帮助。例如,在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中,老师可以从汉字的演化过程开始,引导学生从汉字的起源到自身的演化过程中去认识汉字,从而提高他们对汉字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二是有古诗文。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古诗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其进行继承和发展,更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这首古诗虽然晦涩难懂,但其中的寥寥数语,却将生活的百态尽收眼底,让人耳目一新。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注意对古诗词进行深入挖掘,并引导学生深入地去感受,以达到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注重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来,经过了无数次的锤炼和沉淀,积累而成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它值得现在的有抱负的青年们去学习和传承,为将来的传扬和传承做好准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弘扬,不仅是为了纪念历史,同时也是为了对古人的智慧进行认可和赞美。在传统文化中,既有古人的智慧,又有很多丰富的人生哲学,理论来自生活。所以,在我们在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加强与生活之间的关联,由点到线,展开关联学习,这不仅可以降低古诗词以及文言文等传统文学的学习难度,还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对其内涵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有效地避免了形式化教学和机械公式化学习现象。

就拿《两小儿辩日》来说,孔子在游历天下的时候,遇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两个孩子因为一个问题而争论,一个是上午的太阳,一个是下午的太阳,两个孩子吵得不可开交,孔子看着他们吵得不亦乐乎,便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后来孔子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反而被两个孩子嘲笑。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这则寓言故事发生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到当时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是文学史上的春天,史称为百家争鸣,本文的论点是一个哲学问题,就像现在大家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实现言论自由一样,最后,老师通过对文章内容的讲解,成功地将传统的文化知识渗透到了同学们的心中。

读诵经典,让学生走进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在传统文化中,由于对自然、社会以及各种生命有着独到的理解、独到的领悟和独到的发现,经典作品才能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最终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阅读和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学生们既能体会到作者的民族气节,又能体会到作品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还能让自己走进经典,走进传统文化,从而自觉地肩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然而,应当注意并指出,在进行诵读时,不应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死记硬背不但不利于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反而会使学生丧失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甚至产生反感。在阅读教学中,有经验的老师常采用引入古代故事、多媒体演示或唱诵的方法,使学生在阅读中体会经典之美。比如,在讲授李白的《关山月》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和境界,我特别地引导他们唱了起来。因为歌曲节奏和情感的影响,学生对诗文的记忆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还能对诗中的苍茫、悠远等思想意境有很好的把握。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经典的热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而且可以让经典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更加显示出其生命力。

改进教学模式,感受传统文化精华

传统文化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其中蕴藏着民族的精神、情感和思想的精髓,是先辈们留下的珍贵的文化财富,目前广泛应用的部编本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古诗文内容丰富,辞藻优美,都是上古文学中的精品。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我们充分发扬非背不能的传统,以个人朗读、集体朗读、情景配乐朗读等方式,以手眼脑相结合的方式,让同学们在朗读中感受到作品的美好;同时,我们还利用校园的各种多媒体设备,举办了传承经典,感受传统文化的古诗词朗读比赛、书法、书写比赛等多种文体活动,让小朋友们通过书写、朗读、表演等多种艺术方式,展现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个性,展现出自己的特色,从而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择的传统文化内容都包含着作者的丰富感情和强烈的个人情绪。但是,因为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个人认知水平的局限性,他们很难感受到作者的感情。因此,教师就必须要创造出一种教学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同情,从而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

结语:小学语文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工具,既能使学生认识中国文化,又能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优秀的文化知识的传播,要从儿童时期开始,让学生接受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渗透传统优秀文化。特别是在小学教育中,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培养出正确的文化意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进行综合渗透,将理念应用于现实生活,彰显出传统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张旭琴. 探究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J]. 人文之友, 20191):254.

[2]杨桂兰.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J]. 明日, 20195):277.

[3]郁芬.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途径与方法[J].小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22):141.
[4]宋翠翠.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21):50-52.

  5]任宏宽.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学周刊,2018(6):434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