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有效策略
摘要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有效策略
正文
前言
语文是中国五千年历史和文化的载体,通过语文的学习,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品格。中学阶段的学生要面对高考,而语文在考试中所占的分数比例很大,而语文又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所以学好语文就成了学生的第一要务。在种类繁多的文学作品中,诗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它以其独特的格式、优美的语言、深邃的生活哲学、深邃的文化意蕴而著称于世。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自觉地强化诗歌教学,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韵味,让他们的情感得到充实,让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当前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现状
1.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
所谓文本解读,就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含义,领悟诗歌的情感和意境,最终达到对“诗意”的完全掌握。对课文的解读,是学生对课文的一种重要的理解方式。中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要充分意识到诗歌文本解释的基础性作用,要意识到文本解释对学生鉴赏诗歌、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重要性。但是,在目前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在对诗歌的理解上,却出现了许多问题。第一,中学语文教师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在诗歌教学中,对诗歌的理解与诗歌的美学内涵背道而驰。另一方面,由于过分依赖于教材,导致了师生对文本的理解缺少了应有的反思;其次,在对作品的阐释中,由于语言的平淡和贫乏等因素,致使作品的言说美,意境美,情感美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第三,在指导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时,教师指导不当,随心所欲地“肢解”诗文,造成诗文美感的丧失,过分强调解题方法,偏离了诗文的教学目的,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2.诗歌鉴赏存在的问题。
鉴赏诗歌是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的重要手段。诗歌鉴赏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经常被认为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这主要是因为诗歌的内容晦涩难懂,特别是古代诗歌与现代人的生活有很大的距离,与现代文的表达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这就造成了学生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会有一定的难度。作者通过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发现:中学语文试题中,“赏析”仍是考生得分较多的一项,反映了中学诗歌赏析中的一些问题:一、诗歌赏析的“格式化”,即教师对诗歌赏析的功利性和应试性,诗歌赏析出现了偏重于解决问题的倾向,这与新课标对中学诗歌赏析的要求相去甚远。其次,在诗歌欣赏教学中,学生对诗歌欣赏的兴趣较低,基本欣赏能力较差。作者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发现:许多中学生在诗歌学习上也存在着严重的应试化心态,他们对诗歌鉴赏的兴趣不大,而且他们的诗歌鉴赏基础较差,这就造成了他们在诗歌鉴赏中的参与程度较低,他们采用的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学习方法,很难达到很好的诗歌鉴赏效果。
二、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完善策略
1.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生活的时代,了解其生平经历
在我国古代文学中,诗歌是诗人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也是诗人所居住的时代特点的一种重要表现,它既能反映出诗人自己的思想,又能有效地反映出诗人的性格特点。所以,在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活动中,老师们不能只对诗歌的内容展开简单的讨论,而是要引导学生进入到诗人所居住的那个时代。比如诗人创作诗歌的时代背景,这个背景包括了社会环境,还有诗人的生平经历、政治遭遇等,如果学生们对这些方面的认识不够透彻,那么就会影响到他们对诗歌审美情趣、创作风格、诗人自身理想抱负的理解和把握。所以,在进行诗歌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就需要对作者所居住的时代和作者的生平经历展开一个简要的介绍。在课前,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查阅参考书或者上网搜索的方法,做好课堂学习的准备工作。因为诗歌所描述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所以,老师们可以试着创建一个课堂教学的情境,把学生带到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中,让学生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体会诗人那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从而指导学生对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对诗歌的内涵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在课堂上,中学语文老师向学生们介绍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的时候,要注意避免语言过于繁杂,在讲解的时候要强调重点,因为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并不是教学的重点,要避免因为对这些内容的介绍而影响到教学的重点。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尽可能地体现出生活的特点,要让学生感受到亲切感和自然感。诗歌的风格特点是注重以情打动人,所以,老师在课堂上的介绍要能触动学生们的心灵,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进入到诗歌作品之中,从而对诗歌的内涵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2.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鼓励学生进行诗歌朗诵
诗歌的最大特点是语言具有明显的节奏感,而诗的创作又十分注重音韵的美感,这是诗体与散体最大的不同之处。《诗经》的节奏美有三种:一是用韵,二是用对偶,三是用平仄。诗歌注重情感与声音的协调,是人内心情感的宣泄,从诗歌所传达的思想情感来看,诗歌作品中的音乐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我国,大部分的古典诗歌都可以与音乐相结合的方式来演唱,但诗歌的押韵、节奏和音调是诗歌音乐美的外在表现。要想将诗歌的韵律美完美地演绎出来,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要鼓励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并在课堂上加强对这一教学环节的重视,让学生在诗歌诵读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诗歌的韵律,感受到诗歌的情感。朗诵的重点在于“朗”字,“诵”字是通过熟读而自然而然产生的,在朗诵时,学生要掌握好“出声合度”,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这首诗的内涵,感受到这首诗所蕴涵的情感,从而在朗诵中获得灵感。此外,通过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还可以达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启发的目的,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力,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思想内容,进而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让他们在诗歌朗诵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朗诵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流畅、准确,而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不断地去感受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并对诗歌的内容展开深入的研究。首先,教师要使学生明了诗人的创作意图,明了诗人所要传达的情感,再指导学生把握好诗歌的声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讲解一些基本的朗诵技巧,要坚持“先读后导”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加深感受。朗读教学是一种贯穿于诗歌教学整个过程的活动,在课堂上,老师要不断地指导学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遣词造句的特点,通过不断地背诵,加深他们对诗歌所传达的丰富感情的理解。
3.引导学生感受诗歌创作意境的妙处,抓住诗歌的形象
从内容的角度来讲,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社会生活进行高度从内容上来说,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社会生活的高度集中的概括,为了用尽量少的语言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诗人一般都会选择最能体现社会生活特点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并通过多个形象来营造诗歌创作的意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去感受这些形象,给予他们启发,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联想,通过对诗歌中多个形象的展示,来构建一幅完整的画面。所以,中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诗歌教学的时候,不应该仅仅限于对其字面意义的讲解,还应该对诗歌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复述,通过抓取关键字词,描绘出诗歌中的具体形象,并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相联系,引导学生去进行想象和联想,让学生能够积极地进入到诗人所营造的意境当中,去感受到意境创作的奇妙。在诗歌创作中,意境是最核心的一部分,它是诗歌中生活画面和特有情景的描画,是诗歌内涵和情感的重要表现,它不仅凝聚了诗歌的艺术境界,也凝聚了诗歌的精神境界。王昌龄曾说“诗有三境”,即即意境、情境、物境。意境可以让人在读诗的过程中受到美的影响,让人产生无限的想象,让人产生无限的灵感。在诗歌教学中,如果仅仅是对诗歌创作的技术和表现形式进行简单的说明,则会使学生难以掌握诗歌创作的要领。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分析,学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诗歌中的思想情感,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阅读能力。
4.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意义,深化对于诗歌的理解
从语言艺术的角度来看,诗歌属于最高的艺术造诣。诗歌语言具有高度的简练性,可以让读者产生无限的联想和想象力。因此,读者必须在反复推敲的前提下,才能深刻地体会到诗歌语言中的奥妙。所以,不管是在学诗的同时,还是在读诗的过程中,都要特别注意语言的艺术。在诗歌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把字词的字面意思讲清楚,又要引导学生去体会诗歌中用字的生动简洁,特别是那些可以表现诗歌主题的词句,在课堂教学中要重点分析,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而诗歌中的关键词句,一般是指能表现诗歌形象、传递诗歌情感的词句,它既可以是一句诗,也可以是一个词或一个字,相关词句要能对诗歌形象进行画龙点睛地描绘,点明诗歌主旨。然而,由于诗歌本身的特性,许多诗歌既有言内的意义,也有言外的相关意义,这就要求学生在诗歌教学中去体会诗人的思维历程。中学语文老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应充分注意这个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从诗歌的角度去解读诗歌中的“言外之意”。不管是在诗歌的写作中,还是在诗歌的欣赏中,都要着重分析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语言有着深刻的含义,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对诗歌的深意和内涵进行深入的品析和挖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诗歌语言的教学,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提高学生诗歌学习的效果。
5.分析比较赏析词句,把握诗歌语言
诗与其它文学体裁的区别在于,它的语言简洁、生动、富有感染力。诗歌是语文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开展诗歌教学的时候,老师还需要鼓励学生去体味诗歌中语言的韵味。因此,老师要注重对比和分析,对诗句展开欣赏和分析,让学生在阅读诗歌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仔细地体味诗歌的语言,并学会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仔细地揣摩语言的表达方式,从而领悟到诗歌中所蕴含的含义。在创作诗歌作品的过程中,通常都会首先是作者产生了一种非常强烈的情感冲动,然后用语言文字将其表达出来。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去体味出作品语言中的含义,这样才可以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而在解读诗歌时,特别要注意鉴词辨句。
6.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加强班级学习小组建设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更好地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在常规诗歌教学的同时,还需要在班级内成立学习小组,指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学生可以共同创办诗歌刊物,老师可在班级内定期举办诗歌创作大赛和诗歌朗诵大赛,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学习交流,从而在班级内营造浓厚的诗歌教学氛围,让学生对诗歌学习有更高的热情。在实际推进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成立诗歌学习小组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它既可以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诗歌写作水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鼓励学生提交自己原创的诗歌作品,并引导学生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对于其中文质兼美的作品,教师可以将相关作品推荐到校刊发表,或者在班级内进行展示。这样既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诗歌学习热情,也可以有效地提高诗歌教学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学语文课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教材中所选的诗歌,也是历代文人墨客所留。在中学语文中实施诗性教学,必须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创造诗性课堂。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兰辉.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优化策略[J].教师教育论坛,2023,36(4):36-38.
[2]徐培宏.以诗化人:从"看得见"到"带得走"——诗歌教学再探[J].教育研究与评论,2023(8):55-59.
[3]白军晖.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中实施美育的策略刍探[J].成才之路,2020(1):52.
[4]李珂.新课标理念下诗歌阅读教学探析[J].甘肃教育,2022(24):104-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