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初中语文如何提升教学有效性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易鑫兰

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第六中学335200

摘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是中国语文学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其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作为新时期教育教学的核心命题,强调语文学科应着眼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及关键能力的发展。基于此,笔者在正确认识新课标的基础上,就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课程如何落实育人功能,如何提升教学有效性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

2022新课标;核心素养;初中语文;育人功能;教学有效性

正文

前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需要的是拥有终身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实际动手能力的复合型、成长型人才。为了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国家在教育改革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并将其作为教育教学的指导方针。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很多缺陷,这些缺陷在不同层面上导致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难以实现,基于此,本文就新课标中语文学科的教育要求及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进行简要探讨

一、新课标视域下的语文课程释义

1新课标的背景和意义

教育部颁布全国性统一性标准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标志着中国义务教育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新课程标准的推行,是为了与新时代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的人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语文教育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与全面发展,更多地关注对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多地关注对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成效的提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成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思想、新的途径,也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与机遇。

2新课标对于初中语文教育的要求

“语文课程育人”是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新课标”的修订紧紧围绕这个概念,并根据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对原来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质量等内容作了相应的修改。

(1)人才培养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会议上提出要将“立德树人”贯穿到思想道德、文化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各个教育方面,这便要求语文教师能够明确语文课程明确如何实现立德,如何实现育人

(2)全面发展导向

教育教学的中心是育人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课程,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着无可取代的作用。作为一门基础性、综合性、实用性较强的科目,语文课程肩负着引领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重任。

(3)素养发展奠基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素养的定义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所累积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对他们的学习与全面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种精神资源,它包含了中华文化底蕴,国际视野,创造性思维等一系列的基本素养

、初中语文核心素养概述

核心素养主要指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具有终身发展价值的关键语文学习能力和人格修养,它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内容构成上来说,它的主要内容有四

一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即学生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极地对所学到的知识内容、所获得的实际经验等进行综合和分析,从而发现和掌握语言文字的特点和使用规律,并能在适当的情况下加以应用。

二是思维发展与提升,要求学生在参与到语文的学习中,积极地思考,认真地对待课本和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保持自己的独立和思辨,对事物有自己的理解,通过与别人的交流和讨论,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是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学和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形式,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可以使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美,并使他们拥有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美学素质。

四是文化传承与理解,不管是中国的文学作品,还是国外的文学作品,都无法摆脱社会文化所遗留下来的深刻烙印,同时也能从某种意义上体现出文化的内涵,通过语言的学习,让同学们建立起一种正确的文化观念,并具备一种宽容的态度,这将有助于同学们更好地适应将来这个多元的社会。

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路径

1基于以生为本理念推动主体作用发挥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和实施,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其最近发展区内,选取一个既能提高学生的发展水平,又不会对他们造成太大打击的区间,并根据事先制定的教学目的,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保证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他们的发展更好地发挥出来,贯彻新一轮新课改“以生为本”的思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课为例,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学习李白的诗歌,所以对于李白所处的时代和人生经历,也就有了一些了解。语文教师在分析了学生的学情之后,可以将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设定为:能够准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读诗歌内容,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背诵诗歌内容;自主找出诗歌中的关键实词、主要意象,并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诗歌中出现的意象进行理解,了解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和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初步感受到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以全面的分析来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要达到以上的教学目的,老师要在课堂上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们通过网络平台,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了解李白的生平,并根据自己对李白的认识,谈谈李白与王昌龄的关系,谈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题目中所蕴含的重要信息,谈谈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表达的感情。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收获,让学生感受到分享的乐趣也可以通过情境创设来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将学生带入到诗歌的情景之中,去感受诗歌所营造的氛围和抒发的情感。

2基于文本背景挖掘实现文学修养提升

文本作者同样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之下拥有情感的人。作者于文学作品中描述的现象、内容等,原型无一不是从现实生活中衍生出来的,每一个作品的背后都存在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老师要对一部作品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度的挖掘,并从多个方面对其内容展开分析和探究,让学生分析文本的细节、艺术风格和文本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等,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还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以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为例,《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完成的十篇回忆性散文,笔者回顾了自己年青时期的重要人生经历,涉及到的人和事比较多,思想和情绪丰富,心路历程也与人生经历在一齐经历不断的变化和发展。全书艺术手段多样,涵盖了成年人和儿童的视角,讽刺幽默,灵活的表达。教师可引领学生将这些文章一体,通过整体视角的比较和分析,明确其核心要素,明确其阅读主体

根据《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思想情感、创作意图和初中生的年龄特征等,《朝花夕拾》一书的阅读,其核心内容可以归纳为“成长教育”、“成长史”、“成长因素”等。《朝花夕拾》是一部以作家自幼到青年的成长历程为主线的作品,若仔细比较分析,会发现其核心是三种影响作家成长的教育因素——自然生活、民间文化、西方文化以及其他影响因素:个人因素(亲人、朋友、老师、邻居)、教育因素、社会因素。在成长阶段的中学生,透过阅读、对照、思考作者与自身“成长史”、“成长教育”、“成长因素”等,获得成长的智慧与力量。

3基于传统文化融入,实现文化认同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新课标”要求学生理解与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增强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

在学习《天净沙·秋思》这一课时,文中堆砌了诸多充满画面感的词汇,而部分学生或许会无从将这些关键词汇在脑海中组成相应的画面,这边对其全诗理解造成了障碍。基于学生这一思维短板,则可设计相应的“可视化阅读”,让学生在课后去对诗词中的词汇画面进行搜集并整理,而学生经过逐字逐句的探究之后,便会进一步感知到诗句中的画面,进而感知到诗人情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呈现出一种萧索、瑟然的气氛,却又给人一种幽静的感觉,短短十二字,却是一副僻静的深秋村景图。“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把一片荒凉的景象呈现在读者面前,给这片田园风光平添了几分萧瑟之意。通读全诗,这首诗的末尾行“断肠人在天涯”为全篇点睛之笔,带着读者去体会:一个孤独的异乡游子,行走在一条孤零零的乡间小道上,牵着瘦马伴着秋风,心中怅然,不知何去何从。如此便能更深一层的感觉到诗人的复杂心境。而这也意味着学生对我国古代诗词的理解抵达了一个新的层次,传统古诗词的文化血脉以另一种方式融入了学生的血脉与灵魂,而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也在此过程中得以实现

4基于事物概念本质,实现逻辑思维培育

逻辑思维活动是对事情进行评判和辨析的一种思维路径,是学生做出正确判断、推理的依据与先决条件。初中生的思维尚且处于发展的伊始阶段,其未曾经过系统化的构架,这对于其愈发深入的学习与发展是不利的,所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十分重要。通过对概念本质的解析,一方面可促进学生对教学文本的深度理解,另一方面可为学生将来其其他科目的逻辑性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于说明文中培育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概念本质知识的准确运用。

以《中国石拱桥》为例,本文中运用了诸多概念:“桥”“拱桥”“石拱桥”“中国石拱桥”等,这些不同的概念所包含的范畴和意义各不相同。教师应让学生们明白,如果把“桥”一词限定在“拱”的基础上,那就形成了一个新的观念-“拱桥”,如果把“拱桥”一词限定在“石制”的基础上,那就再形成了一个新的观念-“石拱桥”……从“桥”的概念出发,可以对其进行限定:从形式上来看,大致可以划分成“曲桥”与“拱桥”;按其大小宽度来看,可以将其划分成“小桥”和“大桥”;根据材质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木桥”“石桥”等;按使用功能划分,可以将桥梁划分成“步行桥”“公路桥”“铁路桥”……藉由这种概念属性,使学生们能够从事物概念的本质去对事物进行判定从而使他们具备逻辑思维能力。

再如,《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中,教师能使学生区分出两个概念,即“物候”与“物候学”,这两个词,听起来是一个意思,却有着天壤之别。物候是指生物在一定时间内,对外界环境的温度适应而引起的周期改变,并与之相适应,从而形成相应的生长模式。因此,物候是由动植物的活动、生产和发育规律对节侯所产生的反应。物候学主要是研究动物的季节性现象和自然界植物与环境周期性变化联系的科学。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们认识到,物候的范围较大,内涵较小,而物候学的范围较小,内涵较丰富。二者构成属种关系,其表示的含义也不同。通过这个学习过程,学生们能够正确地做出对事物本质的辨析与判定,从而使他们的逻辑思维水平得到提升。

结语

总而言之,新课标对语文课程育人功能所提出的要求并非一朝一夕便可实现的,其不可贪功冒进、不可一蹴而就,这需要语文教师在持续性的课程教学中去进行多方面的尝试,引领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真正触碰语文、感悟语文,由此真正实现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真正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真正予以落实。

参考文献

[1]郭跃辉.有效性·学理性·创新性——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原则与策略[J].语文教学研究,2023(1):22-25.

[2]卢博雅.指向核心素养评价的初中语文情境化命题——以2022年浙江省中考试题为例[J].学语文,2023(2):46-49.

[3]苏志兴.核心素养下理想课堂教学模式思考——以初中语文课堂为例[J].甘肃教育,2023(3):102-105.

[4]孙振坤.目标整合,变革进阶——新课标视域下的初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J].华夏教师,2023(10):46-47.

[5]刘明.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活动教学构建探究--以诗歌主题式阅读教学为例[J].语文建设,2023(3):71-74.

[6]周群,任秋菊.初中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与实践——以“我身边的植物”项目学习为例[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1):14-17.

[7]王佳惠.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对话”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2023(8):28-31.

[8]甄宏伟.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研究--评《探寻初中语文教学之路》[J].语文建设,2023(1):I0005.

[9]区仕静.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3(5):0092-009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