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简便运算教学技巧研究
摘要
关键词
简便运算;小学数学;数学教学
正文
一、审问:在细审中解决简便运算疑惑
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指导作用,引领学生仔细审读运算重难点,审查运算错误,使其在审问知识、审问难题、审问自身的过程中补足学习遗漏,解决计算疑惑。
(一)审重点,夯实计算基础
教学中,教师应主动提炼教学重点,并对重点内容展开细致说明,使学生在详细解读的过程中理解数学运算的内在逻辑,夯实运算学习基础。比如,教师可在导学案中列明运算教学重点。1. 口算。(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将两个加数分别拆分成整十数与个位数,再将整十数与整十数相加,个位数与个位数相加,将二者加得之和相加计算出原问题结果。如:35+17 可看做 30+5 与 10+7,分别计算 30+10=40 与 5+7=12 的和,再将两式和相加—40+12=52,即可得到原式结果:35+17=52。(2)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将减数、被减数分别拆分成整十数与个位数,十位数与十位数相减,个位数与个位数相减(如果个位数不够减,向十位借 1 当十,十位退 1 后减),计算出原问题结果。如:计算 65-17 时,可将减数、被减数拆分为 60 和 5,10 和 7 两对数字,先用个位减个位,发现 5 不能减 7,于是从十位借 1,将 65 变为 50 和15,再分别相减,得到 50-10=40 与 15-7=8 两算式结果,再将两式结果相加,得到原式计算结果:65-17=48。
(二)审难点,解决计算疑惑
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水平存在差异,其在简便运算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不完全相同,学习难点也不同。比如,对于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他们的学习难点在于算理与算法的学习。对此,教师可以主动提问,如你对哪些计算原理不理解?你在哪些方面还存在疑惑?通过主动提问,发现这类学生在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补足措施,使学生在教师重复讲解、重复演绎的过程中攻克难点。再如,对于一些基础扎实但运算思维不灵活的学生,他们的运算学习难点在于“整取减余”“多减就加”“少减就减”等简便算法。为使学生理解这类难点,教师应为学生介绍问题中蕴藏的数学逻辑,使学生在捋顺逻辑的过程中掌握具体方法。整取减余法:整取减余法适用于两、三位数的加法简便运算,其运算原理在于将两个加数取整十数、整百数相加,并减去整十数、整百数与原数的差,快速得到运算结果,具体如下。计算两位数相加:76+56=80+60-8=140-8=132计算三位数相加:226+228=230+230-6=460-6=454……个位进位整取减余286+396=300+400-18=700-18=682……个十进位整取减余786+886=800+900-(14+14)=1700-28=1672……个十百进位整取减余多减就加:“多减就加”适用于两、三位数的减法简便运算,与“整取减余”有相似之处。这一简便运算方法的应用步骤为:将被减数凑成整十数(或整百数),用凑出的整十数(或整百数)计算,将取得的结果与凑出的整十数(或整百数)与原数的差相加,快速得到正确计算答案。如:计算 132-98 时,可使用“多减就加”。132-98=132-100+2=32+2=34少减就减:“少减就减”与“多减就加”“整取减余”的计算思想有相似之处。这一简便运算方法的应用步骤为:将被减数凑成整十数(或整百数),用走出的整十数(或整百数)计算,将取得的结果与凑出的整十数(或整百数)与原数的差相减,快速得到计算答案。如计算 132-102 使,可使用“少减就减”。132-102=132-100-2=32-2=100(最后一个 100 改为 30)通过审视难点、补充讲解,使学生能够正视简便运算学习中的困难,并从疑难中体悟到数学简便运算的方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运算学习疑惑。
(三)审错误,走出计算迷障
简便运算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的错题作为一类特殊的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围绕错误讨论、分析,使其在此过程中明确错误的原因,掌握正确的简便计算方法,以免再犯相同的错误。比如,有的学生在计算 375 -128 时应用了“少减就减”的简便算法,却得出了错误答案:375-128=257。围绕这一错误,教师展开审问教学。1. 你的计算思路是什么?通过提出这一问题,让犯错学生回顾“少减就减”的简便计算思路,并分析学生是否是思路错误。如果是教师在这一过程指出犯错原因并给出改正建议,如果不是,教师继续提问。2. 你的计算步骤是什么?学生的计算思路没问题,那么导致错误的原因多半是计算步骤出现错误,如缺少计算步骤、有多余的计算步骤、计算时算错数值等。根据这一问题,教师让犯错学生重写计算步骤,如 375-128=375-100-28=275-28=257。由此可发现,学生在 275-28 这一步骤出现失误:①未彻底按照“少减就减”简便算法计算;②计算275-28 时忘记退位。对此,教师可给出改正建议:方法 1:275-28=275-20-8=255-8=247。方法 2:通过回溯简便运算思路,回顾简便运算步骤,让学生审查出错误原因,并掌握改错方法,真正走出计算错误的迷障。
二、慎思:在深思中形成简便运算思维
文章将结合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律”一课的简便运算教学,分析如何在“慎思”中培养学生的简便运算思维。
(一)直观呈现,引发学生思索。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阶段直观呈现数学内容。快问快答:11+13+15+17+19 的结果是什么?你能迅速给出答案吗?部分学生自然还是按照常规计算方法,从左至右依次进行加法计算;但还有部分学生没有笔算,而是找出这一算式的简便计算方法,快速给出答案。在学生各自完成计算后,教师直接说明 11+13+15+17+19 的简便运算方法:观察这一算式,可以发现前面二个数与后面二个数都能组成得数为 30 的算式。这样,我们可以先计算第一个、第二个数与最后一个数、倒数第二个的和,即(11+19)+(13+17)=30+30=60;再将所得和与中间数 15 相加,得到最终答案为 75。这时,采取常规计算方法的学生恍然大悟,发现打乱算式中加数的顺序不仅不会改变加法算式的结果,还可以降低计算难度,快速得到结果。这时,教师再引出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的算理,帮助学生快速理解算理内容。
(二)对话探析,引导学生思悟。比如,教师可以在讲解“乘法分配律”前播放“椅子数”的乘法速算微课视频,围绕视频与学生展开对话探析。在 58×101 中,101 被 称 为“ 椅 子 数”, 可 以将 其 视 为“0101”。 我 们 把 58 这 一 数 字 分 别 放 在“0101”这两把椅子上,就可以得到新的数字 5858,即 58×101 的计算结果。围绕视频,教师提出问题:视频运算的结果正确吗?你是怎样计算这一问题的?借助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列竖式计算,使其在计算过程中对比竖式计算与“椅子数”简便运算的区别,领悟到简便运算的优势。在此基础上,教师展开追问:既然“椅子数”速算这么有效,那么你能快速给出 67×101的结果吗?如果是 58×102,它的结果是什么?你能快速计算出来吗?这时的学生能够轻松套用“椅子数”的简便运算算法计算出 67×101 的结果为 6767,但在计算 67×102时遇到了困难。对此,教师可以抛砖引玉,给予学生启发:虽然 102 不是椅子数,但是可以把它看作椅子数与 1 相加的和,我们用椅子数与 67 相乘,再将相乘结果与 67 相加,是否能快速得到问题答案呢?在 此 提 问 过 程 中, 教 师 渗 透“ 乘 法 分 配 律”的 相关 内 容, 经 过 简 便 计 算 后 得 出 计 算 结 果:67×102=6834。至此,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乘法分配”的思想方法,教师再直接呈现“乘法分配律”的算理及运算公式,并应用基本理论解释上述习题。原理:乘法分配律指的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相乘,再将计算结果相加,用公式表示为(a+b)×c=a×c+b×c。解 释 67×101 的运算原理:可将 67×101 中的乘数 101 看作 100 与 1 相加的结果,将原式变为67×101=67×(100+1),再结合乘法分配律的计算方法进行运算,可快速得到计算结果 6767。以此类推,讲解 67×102 的运算原理。教师结合视频运算案例、拓展案例提出具有引导性的教学问题,使学生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计算问题的过程中认识、了解、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原理和用法,达到学思结合的学习状态。
三、笃行:在践行中积累简便运算经验
文章将结合苏教版“小数的乘法和除法”一课的简便运算教学,分析如何在“笃行”中提升学生的运算素养。
(一)在解典型例题时践行知识
典型例题指的是有代表意义的,可以反映出问题本质特征的题目。学生掌握了典型例题的求解思想、求解方法、求解技巧,并在解决类似问题时类比思考典型例题的解法,自然可以快速求解出问题答案。在“小数的乘法和除法”的简便运算教学中,教师可呈现如下例题,让学生解答。例 1. 用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完成 12.5×8.8、0.25×4.8 的简便运算。(1)用乘法结合律的简便运算12.5×8.8=12.5×4×2.2=1100.25×4.8=0.25×4×1.2=1×1.2=1.2(2)用乘法分配律的简便运算:12.5×8.8=12.5×(8+0.8)=12.5×8+12.5×0.8=1100.25×4.8=0.25×(4+0.8)=0.25×4+0.25×0.8=1+0.2=1.2通过出示典型例题组织学生求解,使其掌握用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解决小数乘法计算难题的方法,从而巩固学生的简便运算基础。
(二)在解拓展习题时迁移知识
拓展习题是在典型例题基础上的变形,如题目形式的变形、题目内容的变形等等。在课程呈现拓展习题,并组织学生围绕习题讨论、研究、计算,可以保持学生运算思维的活跃性,使其在多角度思考的过程中形成灵活迁移、灵活应用的运算能力。比如,教师可在“小数的乘法和除法”简便运算教学中呈现如下习题。例 2. 怎样完成 48×0.56+44×0.48 的简便运算?从 表 面 上 看, 算 式 中 没 有 相 同 的 数, 不 能 使用 乘 法 分 配 律。 若 学 生 要 完 成 简 便 运 算, 需 要 在a×b+a×c=a×(b+c) 公式套用的基础上先对原式进行变形,再应用简便算法求解,参考答案:48×0.56+44×0.48=0.48×56+44×0.48=0.48×(56+44)=0.48×100=48此题的难点不在于乘法分配律的计算应用,在于如何将不符合简便运算条件的问题变形为满足 a×(b+c)=a×b+a×c 应用条件的问题。在学生掌握该问题的变形、换算方法后,教师还可提出更多拓展习题,让学生进行拓展练习。
四、参考文献
[1] 崔正红 .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探究 [J]. 新课程 ,2021(43):79.
[2] 郑秋珠 . 拨开迷雾 厘清思路 : 小学生数学简便运算能力培养研究 [J]. 小学生 ( 中旬刊 ),2021(09):11.
[3] 高永平 . 如何提升小学数学简便运算教学的有效性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11):34-35.
厦门市第六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题“一致性视角下小学数与运算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立项批号:X6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