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一体化背景下的小学思政课教学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思政课、思政一体化、教学
正文
前言:
思政课一体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从全程贯通角度看,包含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整体构建等;从学段贯通角度看,各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形式内容、方法途径等统一规划,层次性、差异性、关联性教育有效衔接,课程标准制定、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考试评价协调推进,等等。思政课一体化内含“课程思政”的育人要求,必须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所以,思政教师应立足思政一体化理念丰富相关课程教学内容。
一、小学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及对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分析
小学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在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以及培养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
首先,思政课提升了学生对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的认识。通过学习思政课,学生可以了解并理解各种社会问题、伦理道德标准和法治原则,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其次,思政课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判断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推理和辩证思维能力。这些能力将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决策和问题解决中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会对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参与产生影响。此外,思政课还促进了学生的社会交往和合作能力的发展。通过思政课的学习,学生们可以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对不同个体和群体的尊重和理解,培养和提高与他人相互合作和沟通的能力。这些影响不仅对学生本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为什么要实施小学思政课的思政一体化建设?
(一)思政一体化建设能为优化教师教学思路提供参考方向
教师教学思路优化是小学阶段思政课程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取得更好实践教学效果的基础条件。为了取得更好的课程教学效果,更需要教师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以及思维特征实现教学整体思路的创新与优化[1]。思政一体化建设背景下,中学思政教学和小学思政课程教学可实现有效联动。教师可通过观察、分析系统性的教材,对思政教学的发展方向、切入点进行充分的把握,以便在小学启蒙阶段,通过应用更加具有系统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为后续教学衔接提供便利。从本质上来说,这也意味着小学阶段思政课程教学方式和整体教学思路会随着时间变化和调整,这有利于促使学生对传统课程教学内容产生新的体会和感知,最终提高思政课程教学的质量。
(二)思政一体化建设有利于提升学生受教育过程中的思维发散性
思维发散性是学生学习思政课程内容所需具备的重要能力。当思政一体化建设模式推进并落实后,教师可结合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以及思路,为一部分学习能力相对较强,理解、接受能力相对较高的学生提供更加丰富、更加有效的学习建议,引导这部分学生适当通过发散思维。教师只要把握住拓展与提升力度,保证学生能够学习并掌握相关拓展知识,就有利于一部分学生通过拓展学习,形成更高层次的思想认知,获得更好的思政课程教学效果。对学生来说,思维拓展的过程也是激发其思维灵活性,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思考探索习惯的有效方法[2]。
三、思政一体化背景下的小学思政课教学途径分析
(一)寻找一体化教育建设切入点
一体化教学建设切入点主要是指,教师应当在教学引导过程中,从小学教育角度入手,将小学阶段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规划分析,促使一体化教育建设工作落实获得切实成效。另外,教学切入点的合理选择,能够从本质上提高思政课程教学效果。教师在具体教育引导过程中,可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宏观角度出发,以学生思想引领教育为目标,选择课程教育切入点,并且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发展,为高层次思想政治教育和以后的思政课程教学做好一定的准备[3]。
例如,在小学思政课程“低碳生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宏观的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思想认知上的引导,用常规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将具体的小学思政课程拉近到与学生日常生活和思想认知相关的层次和侧重点上。为进一步促进一体化教学素材资源的融合以及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具体教学组织过程中,可立足于低碳生活中的小事,将环境保护意识培养这一目标列为小学生应当长期接受的思想教育内容。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学生会对这部分课程教学的内容产生更加深入的认知和实践感受。教师也可在教学时引入一定的案例,将案例层次按照从微观到宏观的方式进行设置,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活小事与环境保护大事之间的密切联系。这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依托小学知识持续做好环境保护实践。
(二)丰富相关课程教学组织模式
丰富课程教学组织模式是指,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应当积极通过多种不同类型教学方式的融合应用以及先进辅助工具的匹配支持,为丰富课堂教学有限的整体过程奠定基础。尤其对小学生来说,丰富的组织形式和先进的教学工具能够优化他们的实践学习体验,思想道德教育以及法制教育的目标也能更好实现。从一体化教育工作建设完善的角度上来说,丰富课程教学组织方式本身就是教学创新的重要尝试,必然能够为获得更好的基础环节教育效果提供帮助,这会进一步促进高层次难度更大的课程教学顺利推进落实。在小学阶段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组织模式的丰富,需结合具体课程教学内容要求进行合理选择。
例如,在小学思政课程“民间艺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更为宏观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角度设定课程教学目标,在具体课程教学时,引入具有本土性和地域性特色的民间艺术,鼓励学生按照个人的所见所闻,对家乡的传统文化以及民间艺术形式进行介绍,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传统模式转变为由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共同讨论的实践活动[4]。必要时,教师还可将一些具有操作可行性的民间艺术实践活动引入课程教学过程中,如剪纸、绘画等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活动,都可作为小学思政课程的实践内容模块进行有效引入。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适当融入传统文化视角的相关理论和内容,提升课程教学的内涵层次,最终为文化自信树立、立德树人宏观目标的实现起到促进作用。在具体教学引导时,教师可借鉴翻转课堂与微课视频结合的综合教学模式,在前期引导阶段以视频资料为基础,引导学生观看形式多样的民间艺术视频资料或纪录片资料,在此基础上利用翻转课堂给学生提供组织交流沟通的有效平台。
(三)提升教学实践丰富性
教学实践活动主要是指,教师从生活角度出发,组织主题性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刻学习并理解思政的相关知识。实践活动的组织,能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对学生长期成长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一体化建设背景下的道德与法制教育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5]。
例如,在小学思政课程“文字发展”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文字发展历史以及文字在不同少数民族地区的表示方式等资料进行前期收集。通过组织与文字表达有关的诗歌朗诵大会或书法展示活动,将思政课程转变为主题实践活动,并且在实践活动组织落实的过程中,渗透一些传统文化教育以及中华文明教育的内容,用实践形式引导学生对相关思政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而在一体化教育背景下,教师也可从思想教育宏观的方向出发,让学生体会和感受文字发展中蕴含的思想发展逻辑和结构,适当实现教学层次的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从思政一体化建设的视角促进思政教学活动的创新设计,能促进科学教学指导空间的设计和优化,形成更加连贯和系统的教学指导体系,能使学生在思政课程学习实践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6]。因此,新时期在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重新审视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性,将思政一体化教学作为改革的背景,促进教学活动的科学开展和全面创新,切实优化思政教学指导的综合有效性,为学生在深度学习中实现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丽君,武威利.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落实思政一体化理念路径探讨[J].品位·经典,2021(20):108-110.
[2]王朝民.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如何思政一体化[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18):45-46.
[3]陈伟明.小学思想政治教学与思政一体化教育理念的融合策略探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3):60-61.
[4]王宝义. 小学思想政治课在落实思政一体化根本任务中的功能[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2(7):3.
[5]陈铭. 围绕小学思想政治课落实思政一体化根本任务的路径[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2(38):1.
[6]吴敏.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学衔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