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摘要
关键词
新高考背景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策略研究
正文
前言:在“新高考”全面实施的背景下,许多高中语文老师都认识到了提高学生学科素质的重要意义,而阅读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与深入的研究。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了在新高考的条件下,高中语文阅读的实效性问题,以期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和实效性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部分问题
(一)教师教学理念的落后
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忽略了对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习惯的培养,过分重视阅读理解题的枯燥和机械地练习。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了八次的今天,在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许多高中语文教师也开始意识到了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单一、枯燥的试题教学训练模式的弊端,并做出了改变。但是,有些高中语文老师的思想仍然保守,思想固步自封,不愿意接受新的阅读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因此,大量的阅读理解题目的训练,经常会让学生感到头疼,许多学生被沉重的课业压力所压垮。因此,学生对读书的兴趣也就没有了,其教学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一个人在某种程度上的成功和他的兴趣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然而,教师在课堂上一成不变的授课方式、刻板的授课方式,会消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仔细地阅读文本,对文章进行关注,这是读懂作者的一种很好的方式。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觉得阅读理解是一种程序化地、枯燥地过程,阅读仅仅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因此,学生无法感受到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那种微妙的美感,以及对情感的升华。这种缺乏兴趣,纯粹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的学习,是让人觉得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自然也谈不上有趣、有效。
(三)对新课程改革的落实不到位
新课改的成功实施,需要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等各方的配合,教师处在新课改的最前线,他们是否能够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并采取适当的行动,是新课改成功与否的关键。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方式,还在沿用多年前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相对单一,主要是以老师的讲授为主要内容,学生一直都处在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当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了必要的情感和思想交流,更谈不上什么主体性教学。其次,一些高中语文老师对新课改的认识出现了偏差,他们觉得新课改不过是一些细微之处的变化,雷声大雨点小,所以他们对新课改持消极的态度,许多家长的思想还处于应试教育的状态,只注重考试成绩,对新课改的信心不足,种种原因都对新课改的实施不利。
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一)教师需要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
高考改革之后,高中语文教学要求也朝着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方向发展,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必须以语文教科书为基础,合理地扩展教学资源,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起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基于此,教师还应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一些实践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语文知识。比如,教师在进行高中语文教育时,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发校本课程,并将校本融入语文课堂,从而确保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知识。此外,教师还需要丰富教学的方法,利用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高中语文教育的质量。比如,在《祝福》这首歌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探索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祥林嫂改变的原因进行深入地思考,并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传授有效阅读方法
在目前阶段,学生语文阅读中存在的审题不清、答非所问、分点盲目等问题,归根结底,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有效的阅读学习方法。这样,学生在面临阅读理解问题的时候,不能严格按照题意要求来进行阅读和赏析,最后导致了学生在阅读理解中屡屡丢分,同时,学生语文阅读的自信心也急剧降低。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将重点放在向学生传授有效的阅读学习方法上,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整体,同时对于所提出的阅读理解问题,也能找准角度并做出正确的答案。就拿“短歌行”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通读整首诗,对这首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再引导学生去理解和分析曹操的生平事迹,以及这首诗的名称,从而准确地把握这首诗的情感主线,再通过对这首诗的欣赏,让学生感受到这首诗的悲哀,感受到这首诗的悲哀,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这首诗的基础上,巧妙地运用典故、比喻等手段来达到这首诗的目的。
(三)以阅读为核心完善对应的学情搜集和应用
扩大读书收集的范围与途径。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模块,阅读教学受其行为性质和模式的影响,必须要有一定的自主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该模块对生本素养的专门提高。高中语文教师要扩大自己的阅读学情搜集范围,既要对学生的阅读基础、信息理解能力进行了解,也要对不同的学生的阅读兴趣、思维习惯乃至性格进行相应的调查。同时,高中语文老师也要根据学情的不同,进行相应的扩展,不能过分依靠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要构建“课堂+测试+课外”“三位一体”的学情收集体系,给学生画出一张最真实、最完整的“阅读肖像”。
(四)注重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和思维的培养
高中语文老师应充分发挥“总领”的作用,赋予学生一定的“自治权”,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目前的个人发展规划,为他们创造一个适合他们进行日常阅读活动的环境。在此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尽可能避免课堂教学中的方法和思维上的介入,确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更多地自由的主观体验。
比如,老师可以在教室中开辟出一个班级图书角,利用学校图书馆或者学生捐书等形式,来充实里面的藏书,鼓励学生从中借阅自己喜爱的书目。此外,老师还可开设专门的“阅读交流课”,让大家“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从而促进生本自主阅读习惯和思维的交互发展。
结语:本文以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为基础,在新高考持续推进的同时,语文阅读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给予足够的关注,并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阅读、思考、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阅读、思考、分析过程中,感知文章结构,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同时还能锻炼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再良.新高考下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8):36-37.
[2]范贤群.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12):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