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素材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关键词
小学美术;生活素材
正文
一、小学美术应用生活素材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价值
(一)增强学生的想象力
儿童的思维认识具有较强的具象性,在对抽象对象的正确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艺术是把生活材料和美的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去寻找美,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画面后面的知识,创造出新的事物,提高他们的创造力、思维能力、艺术素养和想象能力,老师可以把艺术理论和生活结合起来。如此,当老师对艺术常识进行分析和解释时,学生才能更方便地使用这些常识。艺术创作是一个激发学生潜能,体验生活之美,提高艺术素养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持续地获得幸福感和成就感,加深对美术知识的理解和学习,从而能够欣赏到更具有审美特点的作品。
(二)理解生活的美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并把美的理论和生活结合起来,可以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融入生活素材还可以让学生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有一种亲切感,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要将自己所掌握的美术技能、知识和自己的生活感受相结合,通过设计、构思来进行创作,这可以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加深他们对美术的认识。
二、小学美术教学应用生活素材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固化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者和设计者,而学生是主体性的主体。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课,很难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从而形成了不积极思考的习惯,慢慢地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发展,这对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是不利的。同时,也有一些老师对生活材料的运用流于形式。例如,在《蔬菜的剖面》的教学过程中,一些老师只是用 PPT简单地展示了一些蔬菜的图片,通过图片的方式来展示其线条、色彩和结构的特征,这样很难把生动的概念传达到学生的脑海中,使得一些学生很难领悟到作品的内容,也很难掌握正确的创造技巧。
(二)学生被动接受
不同的学生对于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们个人的思维方式的不同。一些学生把美术和绘画相提并论,他们并没有意识到美术的涵盖范围和内容会涉及到生活中的很多方面,他们只是把美术当成了生活和学习中的一种调味品,因此对美术的关注程度不够。有些学生不懂艺术,只是照抄教科书上的图画,很难把生活中所见的美融合到自己的作品中去。而且,他们上课之前没有做好材料的准备,在创造的过程中与其他同学的沟通也不多,缺少独到的见解和新意。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对所学艺术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不够,在教学中缺乏积极性。
(三)教学内容脱节
目前,使用多媒体课件已经成为美术教学的必要手段,它具有清晰、直观的优势,教师可以播放视频等形式为学生演示作品创作过程。对于无法理解的学生,老师可以重复播放。但是,一些录像的内容过于单一,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够,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有些老师在课堂中运用生活素材的活动比较单一,只是欣赏美术课本上的作品,有些作品与学生的生活缺少关联,使得学生很难感受到生活美,作品创作也没有新意,这就很难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三、小学美术教学应用生活素材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措施
(一)以学生为主体,渗透生活材料
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本源,它具有内在的生命力.用生命的眼睛去看,可以把艺术和生命的距离拉得更近。在艺术教学中,要让学生更加贴近生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加课堂的趣味。在过去的艺术教学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缺乏动手和动脑的能力,更多的是被动地聆听老师的讲授,因此,他们对艺术学习的兴趣比较低。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生活素材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从而激发出学生的艺术思维,从多个角度来指导学生学习美术,激发他们的兴趣[5]。所以,老师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要以学生为中心来展开教学活动。与此同时,老师们还应该尊重学生们的个性特征,鼓励他们一起去面对并解决在美术课堂中遇到的问题,让他们主动地参加到课堂中去,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去探索并获取知识。教师应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打开他们认识生活和世界的窗口,让他们在一种放松的环境中学习,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艺术修养。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老师能够充当解惑者、引领者的角色,让学生去体会生活美,去发现自己的特长,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训练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以课本知识为基础,潜心思考。学习美术知识更需要学生在生活中对美术知识进行重新认识和分析,并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让学生的生活变得充满色彩,变得更加丰富。教师应该让学生从多角度去观察生活,进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的艺术素质。
我国的教育界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给予了充分的尊重,为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多样的表现形式。小学生还没有形成思维定式,所以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表现得比较活跃,在他们的创作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客观逻辑不一致的、较为夸张的形式,这就显示出了他们充满童趣的思维。所以,在进行艺术教育时,要注意运用生活材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三)创新教学模式,活用生活素材
1.应用生活材料
在小学美术课程中,有一些课程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而这些都是对教材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选取生活素材,并指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比如,在《彩云衣》这门课上,老师可以让同学们去找他们想要的衣服,然后再增加一个“讲解+表演”的环节,给同学们一个展示的机会,让同学们拿出相关的照片,向同学们解释一下他们对服装款式、色彩搭配的理解,以及服装背后的故事。在演示完毕后,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世界上各个时期的服饰照片,从而使学生对服饰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然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分析各种服装设计之间的差异,通过比较,让学生找到服装设计中所包含的美。然后,老师就会给他们布置一些任务,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根据他们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喜好来进行服装的设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创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开展生活实践
离开生活的土壤,艺术创作就会失去活力。体验、观察和感觉是激发学生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因素。美术教室是一个可以反映社会生活、创造生活的小世界。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书本的桎梏,去体会生活,去体会生活。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教学活动和艺术材料的搜集来丰富学生的创造经验。例如,在《家乡变了样》这一课中,有一部分同学因为年纪小,生活经验不足,很难对社会生活进行细致而深入的观察,他们对于家乡的总体印象只停留在他们所居住的街区和街区。在进行教学之前,老师让家长们在周末带着孩子去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家乡。比如:同学们可以用画笔描绘家乡的繁荣和开放,感受家乡的变迁;学生也可以在公园里参观,透过观察周围的居住空间和环境,感受到人们的生活改变。
四、结束语
要想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就必须要让学生积极地投入自己的精力和时间。与此同时,也需要老师在传授学生美术技巧和知识的同时,为他们搭建一个学习框架。所以,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与现实相结合,运用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思维、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评价等方法,充分运用生活材料,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性学习,进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杜许灿:中小学美术学科深度学习“三样态”与推进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14):60-63.
[2]戎婧雅.游戏与教学的水乳交融——趣味性教学模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教育艺术,2022(1):54.
[3]朱群辉.从模仿到创造——以“自画像”为例分析小学生创作能力培养[J].教书育人,2021(17):79-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