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习力提升的小学数学微项目化学习的实践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胡珊

萍乡市安源区城北小学337000

摘要

本文在分析小学数学微项目化学习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小学数学微项目化学习的实施策略。实践证明:指向学习力提升的小学数学微项目化学习能够促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自主探究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力的提升。


关键词

小学数学;微项目化学习;学习力提升

正文


前言

微项目化学习是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它突破了学科内容的限制,将多个学科内容融合到一起,引导学生以主题为单位,利用有限的课时开展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微项目化学习活动。微项目化学习把主题探究作为实施过程,把知识掌握作为评价目标,以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评价依据,既能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又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和创新能力发展。

一、项目设计应指向核心素养

微项目化学习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问题解决,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微项目化学习,就是把多个学科知识融合到一个真实问题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解决真实问题来掌握知识和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具有真实性、综合性、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经历知识与能力的形成过程。

微项目化学习强调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在设计微项目化学习时要立足于学生的学情,结合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具体要求和任务来进行设计。微项目化学习要符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以项目活动为载体,在真实情境中开展活动。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设计和活动过程中的指导工作,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和时间来思考和探索问题,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真实情境

教学情境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获得知识与技能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情境中解决数学问题。教师在设计微项目化学习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作为项目设计的载体,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老师通过生活实际创设了一个购物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的方式,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步骤如下1介绍情境:老师向学生介绍一个购物的情境,例如小明去超市买东西,他买了3个苹果、4个香蕉和5个橙子,一共花了多少钱?2计算价格:学生需要根据小明购买的水果数量和单价,计算出他一共花了多少钱。例如,3个苹果是3,4个香蕉是4,5个橙子是5,所以小明一共花了3+4+5=12元。3比较价格:接下来,老师会给学生一些不同种类的商品,让他们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来计算价格。例如,如果老师给学生一包薯片和一瓶饮料,那么学生需要计算出薯片的价格加上饮料的价格等于多少。4练习巩固:在完成以上练习后,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小组活动或者个人练习,巩固所学的进位加法知识。例如,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购物场景,并用进位加法来计算价格。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

2.综合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综合性”的学习要求,即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调查等活动,从生活实际出发,发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尝试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设计微项目化学习时要注意设计综合性问题。

例如,在学习“统计”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几个微项目活动:一是小组合作开展调查活动,调查小区居民的年龄、性别等信息;二是小组合作进行数据统计,并形成统计表;三是小组合作探究影响学生身高的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从生活中收集到数据,还能结合自己的调查结果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学生自主开展调查活动,不仅能了解到小区居民的年龄、性别、身高等信息,还能对影响身高的因素进行探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影响学生身高的因素,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身高与哪些因素有关。如在学习了“统计”后,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几个微项目活动:一是根据“统计”知识对小区居民进行分组;二是调查小区居民的身高;三是根据调查结果提出自己关于身高的建议。学生通过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从而对小区居民身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会统计知识,还能学会运用统计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这个过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知识和技能,还形成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挑战性

在微项目化学习中,学生需要自己思考和探究,并用数学方法和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感受到自己学习的价值。教师在设计微项目化学习时要注意难度适中,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例如,在“认识人民币”微项目化学习中,老师通过微项设计提升学生的探究兴趣。(1新课导入:老师向学生介绍人民币的基本概念和面额,例如一元、五角、一角等。同时,老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认识不同面额的人民币。2设计任务: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认识人民币。例如,让学生在超市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然后用不同的人民币支付,计算出总价。或者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购物清单,用不同面额的人民币支付。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一起完成任务。每个小组可以有一名组长,负责协调和分配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合作,提高团队合作能力。4展示成果:在任务完成后,每个小组需要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成果演示自己的购物清单或计算过程。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或评论,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5总结反思:在活动结束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回顾整个过程,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二、项目设计应体现学科特点

微项目化学习是以解决某一数学问题或现实问题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真实情境中的数学问题的学习方式。因此,微项目化学习必须具有学科特点,在设计中要考虑学科特点。由于小学生思维尚未成熟,他们的思维方式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设计微项目时应以形象的、直观的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认识分数”微项目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比较等方式获得一些有关分数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问题“我们有多少颗牙齿?”来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分数就是比一个数多或少1/2”“分数的分母不变,分子可以变”等知识。再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明白:分数是由分子与分母共同组成的,并进一步让学生发现分数规律。

三、项目设计应体现单元教学

微项目化学习是以主题为单位的、多学科融合的学习方式,它将主题内容划分为几个小的任务,每一项任务都是围绕着一个核心概念或核心问题展开的。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基本问题或一个基本概念,这个基本问题或概念既是单元学习的起点,也是单元学习的终点,它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解决这些问题或概念[2]。微项目化学习从设计开始就必须考虑这个问题或概念,需要对核心知识进行分解,并设计出具有可探究性和可迁移性的项目。教师在实施微项目化学习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围绕核心概念和基本问题开展微项目化学习

在项目设计时,教师要基于核心概念和基本问题设计具有可探究性的微项目化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探究、分析、解决问题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2. 关注“用”和“解决”这两个核心概念

在微项目化学习中,学生要完成对各种不同形式的数学知识的应用和迁移,尤其是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学生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项目设计应突出问题解决

微项目化学习的实施不能仅仅停留在问题解决层面,要从以学生为中心的角度来进行问题设计。微项目化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探究、操作、尝试与反思。

微项目化学习在设计过程中应体现学生中心、问题驱动和实践探索三大特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微项目化学习的设计要注重从问题出发,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随时记录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总结与反思,同时也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

1.学生中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让他们以主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解决问题。例如:在“面积计算问题”的微项目化学习中,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如何计算一张正方形面积的长方体?如果用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计算一张正方形面积,可以用哪些公式?在这些问题驱动下,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了自主探究活动,并合作交流、分享成果。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积极思考,认真总结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

2.问题驱动

在微项目化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一个个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围绕问题来进行探究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在微项目化学习中,学生可以对某一个特定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和讨论,在这种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针对同一个问题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解决方案,这种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问题驱动。在课堂展开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3.实践探索

微项目化学习在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注重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反思总结的能力培养。例如,在学习“认识分数”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认识分数,并尝试运用已有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例如:可以让学生尝试用分数表示一个物体在一定时间内所含的物体个数。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猜想,并让学生动手进行操作。也可以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交流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指导、帮助。

五、项目实施应体现综合实践

微项目化学习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问题为驱动,以综合实践活动为途径,旨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微项目化学习的实施过程需要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微项目化学习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个具体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例如,在进行“我们身边的小数”微项目化学习时,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小数素材:“学校门口的小店里有卖什么东西?小店的店主说:‘我们卖的东西很便宜。’”在这个微项目化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存在的“小数”,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小数”的问题。

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微项目化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力的方法。通过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研究发现,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和综合素质。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微项目化学习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设计能力和实践经验。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微项目化学习的具体实施策略和效果评估方法,为教师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指导和建议,帮助更多的学生提高学习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唐黎明. 小学数学微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与实践研究[J]. 基础教育参考,2021(11):47-49.

[2]张伟. 一个项目玩一节课——小学数学微项目化学习的实践与反思[J]. 教育,2023(5):117-119.

[3]孟永正. 浅谈数学微项目化学习驱动性问题的设计[J].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2021(8):60-61.

〔作者简介〕胡珊,一级教师,曾获萍乡市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指向学习力提升的小学数学'微项目化'学习的实践研究"(22PTYB13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