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抗疫精神与“两个相结合”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本文为江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省级课题《抗议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JXJG-20-49-16)的研究成果之一。]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新冠疫情发生三年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强化医疗资源和物资保障,全力救治新冠患者,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政策措施,全国人民坚忍不拔,取得重大胜利。”可以说三年多以来的抗疫取得的重大胜利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秉持“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伟大抗疫精神是密不可分的。而伟大抗疫精神的提出正是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体现。
1. 生命至上是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和中华民族始终坚持“仁爱”原则的生动体现。
生命至上,是我们将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于“仁爱”原则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人本观从具体的人出发,把人看作是最高价值和目的本身, 强调尊重人的人格, 关怀人的自由、物质和精神的全面发展。而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就有“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优良传统。在三年的疫情抗击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武汉疫情爆发之初,哪怕医疗资源和医护力量都异常短缺,但在面临80多岁的重症患者的时候,我们依然配备了一整个医疗团队,目的就是和病魔作斗争和死神抢时间,最后患者成功治愈出院。这一感人事迹正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生动诠释。可以说,正是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将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于“仁爱”原则相结合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出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2. 举国同心是马克思主义集体观和中华民族的团结伟力的生动体现。
举国同心,是我们将马克思主义集体观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心齐,泰山移”的团结伟力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集体观认为,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另一方面,集体主义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而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团结协作,如“人心齐,泰山移”、“上下同欲者胜”等,这背后都反映出“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优良传统。“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一场疫情阻击战是14亿人共同参与的全民防疫总动员,在这场疫情的阻击战中,全国人民的目光纷纷聚集到了武汉,从一个个逆行而上的背影,到全国上下捐款款物,正是有14亿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最大限度的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可以说,正是我们在将马克思主义集体观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于“人心齐,泰山移”的团结伟力原则相结合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出了“举国同心”。
3. 舍生忘死是马克思主义斗争精神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生死观、义利观的生动体现
舍生忘死,是我们将马克思主义斗争精神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舍生而取义者也”的生死观、义利观相结合的产物。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是解放全人类的学说,其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进而实现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但是越是崇高的理想,实现的道路上就越是充满荆棘,就越是需要我们牢固树立斗争精神,同一切矛盾作斗争。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早就有了“公义胜私欲”的优良道德,“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反应的恰是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中华民族大义。死亡从来都是一件使人畏惧的事情,尤其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人们往往“喜谈生,畏谈死”。在新冠肺炎疫情抗击的过程中,死亡往往又是不可逃避的现实问题,不管是医护人员、后勤人员等战斗在一线的工作人员每天所面临的一个个在面前消逝的生命,还是在面临这些消逝的生命的过程中对自身遭受到死亡包围所带来的恐惧感,这对于我们战斗在一线的工作人员都是巨大的心理考验,尤其是在这次疫情抗击的过程中甚至还出现了许许多多的90后、00后的身影,他们也曾是被父母长辈精心呵护的对象,但是现在他们却需要穿上战袍直面生死,用他们呢的双手去帮助更加需要帮助的人、去拯救更多亟待拯救的患者。我想支撑着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依然坚定的站在抗疫第一线的力量之中,必定有一股力量是来自于“舍生忘死”的崇高斗争精神、奉献精神。可以说,正是我们在将马克思主义斗争精神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舍生而取义者也”的生死观、义利观相结合的过程中,我们才进一步提出了“舍生忘死”。
4.尊重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华民族科学精神的生动体现
尊重科学,是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格物穷理”的科学精神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古就有“格物致知、笃行致远”的科学精神。尊重科学、依靠科学是我们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必不可少的品质,尊重科学、依靠科学从本质上来讲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疫情爆发之初,由于对病毒的认识还不够完整、全面,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党和国家及时做出决策,实行全国静默,而2020年的春节也变成了90后、00后所经历的一场时间最长的假期。很快随着党和国家逐渐掌握了病毒发生、发展的规律,发现只要每一个人都戴好口罩、勤洗手、保持一米以上的安全间隔距离,就能够极大的降低病毒的传播率,同时为了快速恢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国家便逐步放开封控,逐步进行复产、复工、复学。最后,考虑到虽然病毒传播的范围和速度虽然没有降低,但是病毒的毒性却进一步降低的情况下,党和国家在科学判断当前形势的情况下出台“新十条”,把新冠肺炎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进一步恢复人们的日常生活。从最开始的封控管理,到后来随着疫情形势的不断变化到2022年底出台疫情防控“新十条”,这一系列的变化,正是体现了我们党根据病毒毒性、传染性等因素,结合国家应对病毒水平能力的提升以及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迅速且科学调整防控政策。可以说正是在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格物穷理”的科学精神相结合的过程中,我们菜提出“尊重科学”
5.命运与共是马克思主义“真正共同体”思想与中华民族和合理念的生动体现
命运与共,是我们将马克思主义“真正共同体”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一家”的和合理念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思想强调人类想要通过自身的实践最终实现解放全人类,进而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必须团结起来,结成“真正的共同体”。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古以来就蕴含着“天下一家”的和衷共济、爱好和平的和合理念。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一个是盼“小康”还有一个就是谋“大同”,可以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我们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致力于推动整个世界的发展。哪怕自身在抗疫方面面临巨大的困难,但是一旦国际上需要我们,我们必定义不容辞。在疫情爆发之初,在国内疫情还未得到完全控制的情况下,面临国际社会的需要,我们立即向意大利派遣专家医疗队,帮助抗击疫情,而三年多的时间内,我们总共向150多个国家和15个国际组织共提供了数以千亿计的抗疫物资。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时,尤其是在新冠疫苗研发取得重大进展后,除了本国居民大量接种新冠疫苗,我们还想国际社会提供了超过22亿剂之多的新冠疫苗等等,这都是中国与世界精诚协作、命运与共的生动体现。可以说,也正是将马克思主义“真正共同体”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一家”的和合理念相结合的过程中,我们才进一步提出命运与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