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背景下大学传统文化育人路径探析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王海旭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102249

摘要

课程思政关键是在做好专业课程建设的同时,积极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一方面,重视知识、技能、成绩,要注重德育的重要性。既需要从课程建设入手,创造传统文化育人的平台,教师加强传统文化素养,把握好课堂主阵地。同时,也要关注校园文化的建设,让传统文化在校园中具有广泛、持久的感染力。将国家所提倡的三全、五育方针相融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

课程思政;高校;传统文化

正文


引言:课程思政解决的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绵延几千年,其中的核心内容是立德修身,对于现代教育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积极借鉴意义。课程思政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是一致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思政与课程如盐入水、完美结合,从而实现三全育人,是新时期高校应该重视的问题。

一、重视思想政治高校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教学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教师要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学错误观念,及时转变教学理念,真正实现与时俱进的教学。如以往人们认为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应该是孤立的存在,对实践教学的内涵认识不足,认为校内实践不属于实践范畴,或者误认为实践教学就是社会实践活动,和传统的实践课程一样。实际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实践教学属于整个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教学组成,学生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优秀传统文化的研旅活动,该教育模式以突出红色文化内涵为主,起到陶冶学生情操、学习历史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教育功能。积极挖掘周边以及当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当地政府和旅游景区建立优质且长期的合作,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此类有意义的活动中。具体包括参与文化遗址、博物馆、文化纪念馆等,鼓励学生参与实际活动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也要积极探索传统文化宣传讲座、读书会、辩论会等。

二、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学生的思政观念

高校思政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引领学生的观念,塑造学生的文化意识。高校思政教师要发挥好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观念塑造价值。德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实施其他教育的最终目标。中华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精神,也是中华子孙上千年来的思想向导和心灵的驻扎地。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不少都是论述德的内容,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宝贵的传统文化知识对学生实施德育。如教师可以为学生从头讲述德的历史,“德”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最早期有伏羲画八卦、文王推周易、周公制礼乐、孔子删诗书,后有许多大家也不断提出相关学说。老子在《道德经》中阐明:“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大学》中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都是以德为首的,说明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治国平天下与个人道德修养一致性的重要作用。

三、从校园文化入手,促进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的重要性,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学生在文化熏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校园文化的建设方面,不能过分依赖硬性的管理准则与机械性的知识灌输,应构建传统文化体验新情景,升华青年文化认知。校园文化不应是空洞的口号,应该充分注重启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落到实处。一方面,要注重校园文化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如,注重校训、校园景观中传统文化的挖掘,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另一方面,要增加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来。如,建立文化社团、古诗词吟唱班、文艺、技艺社团,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提高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同感。可以根据传统节日举办相关的文化活动,每年定期举办诗词大会,创造良好的传统文化育人环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样需要与时俱进,寻找更适合当代大学生接受的方式。针对高校不同学科特点,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原则,选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传播途径,让校园文化浸润在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之中,从而达到课程思政的教育目的。

四、打造“互联网 + 传统文化 + 思政”模式

面对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新形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应“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构建“互联网 + 传统文化 + 思政”模式,更好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转化。一是打造精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线上平台,如公众号、微博、抖音等,用以广泛传播、正确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慕课资源打开教学新方式,构思设置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的线上课程体系,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渠道和方式。二是将传统节日、节气、风俗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嵌入到大学生浏览度较高的互联网媒体中,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镜率。开发制作易于获取、生动有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电子典籍图书馆、动画、游戏等,以更生动的形式对大学生形成吸引力。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 App,开辟微媒体、微阅读、微论坛等微平台,形成有深度、有厚度、有温度的文化流输出。三是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等线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浸润引领模式。

结论: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过程中也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传统文化正在以多样化的方式熏陶着中华儿女,促使人们在文化传统、语言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形成历史沉淀,更是折射出中华民族的道德认知。即使历经时代的不断变革,传统文化依旧浓缩在每个中华子孙的血液中、灵魂里,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是中华儿女立足世界的根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各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推动新时代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也能够为高校的思政教育提供充分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程. “以艺育人”: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大学课堂的教学改革与理论实践[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01):100-102.

[2]李瑞萍. 高校文化育人的路径探索[J].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4(01):82-86.

[3]王晓丽. 润物细无声:论茶文化在全民终身学习活动中的育人功能[J]. 天津电大学报,2021,25(04):1-4+1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