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努尔比亚木·热孜克

泽普县依玛乡小学 邮编:844800

摘要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对于教育教学提出来了更多的要求,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的应用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生的思维和思考方式都处于待培养的阶段,教师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有助于学生解决更多的问题,有助于运用学习的知识进行实践学习。小学数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科目,解决数学问题,需要整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下进行思考,进而能够“举一反三”,对数学进行深入学习。因此,问斩就小学数学情境问题的创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展开论述。


关键词

小学数学;有效问题情境;创设

正文


引言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非常重要,学生在这个阶段的数学学习会影响他们未来的数学学习和对事物的认知,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这一阶段的数学教学,引导和帮助学生,将他们的思维能力提升上去。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情境法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上去。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意义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中,教师为学生设立问题情境,会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注意,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热情。学生的兴趣往往来自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以及在事情解决后心理上的巨大满足感和自豪感。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正是学生从未经历过的新鲜事物,所以问题情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不断投入到解决问题过程之中,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且特别重视学生自身在解决问题时发挥的主要作用。在课程标准引领下,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促进教学课堂中问题情境的运用,同时重视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以及价值能力,使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同时提升其独立挑战意识,在问题解决后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以此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

层次性原则对于小学生来讲,个性存在差异,其潜能、数学基础、兴趣等方面有所不同,学习在学习中对于新知识接受速度存在一定差异,所以进行情境创设过程中,需要对此点进行充分考虑,将层次性原则充分体现出来。在情境创设中始终贯彻层次性原则,并注重以下几点内容:首先,情境层次性,就是教师设置的情境需要由直观向可探究层次转变。其次,问题层次性,就是设计问题时,需要从易至难、从简单至复杂。进行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学习需求与特点,设置层次性问题,让所有学生均可以展开思考,可以让所有学生体会到学习公平性,引导学生逐层处理问题,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成就感。

3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3.1创设故事型问题情境符合小学生年龄阶段的各种故事,对小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感兴趣的。借助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小学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可以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知识点,为学生创设故事型问题情境,吸引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帮助学生更为高效掌握教学内容。比如,教师在对《圆的周长》开展教学时,教师想要让学生掌握如何计算圆的周长,可以为学生创设如下故事型问题情境:森林里的小白兔和小灰兔要比赛赛跑,小白兔围绕着长方形的跑道跑,小灰免围绕着圆形跑道跑,且长方形与圆形跑道的直径和边长都相等,在这种情况下,你认为是哪只小兔子会获得比赛的胜利,最先到达终点?且这样的比赛对两只小兔子而言公平吗?为什么?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自然会对长方形和圆形跑道的周长进行计算,进而获得问题的答案。

3.2结合多媒体的直观优势设计问题情境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很多问题难以直接在大脑中转化,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如在“比多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设计情境:森林中要举办歌舞会,每个小动物都要做一件小礼服,我们作为小裁缝,要给每一个小动物量身高。那么狮子、猴子、小兔、蚂蚁的高度分别是多少?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联系,明白1米、1分米、1厘米之间的差距,同时学会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同时,通过直观展示,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可以真正体会到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提高数学学习的整体成效。

3.3立足学生兴趣,创设问题情境

兴趣是学生对事物不断学习与思考的出发点。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发育还不算健全,在对小学数学能力与知识的理解上会存在偏差。在学习中部分学生仍然以自己的兴趣为主,在面对感兴趣的问题时才会认真听课并加以思考。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既要满足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又要保证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理解与掌握程度,就需要教师立足学生兴趣创设问题情境。例如,教师在教学“加法”这一内容时,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用教室中的多媒体平台展示学生喜爱的动漫或者卡通人物,使用PPT简单制作卡通人物在超市购物的场景。

3.4基于实践活动进行情境创设

在小学阶段,学生主要特征是爱玩、好动,在课堂上注意力无法保持长时间集中,若是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体验学习乐趣,提高自身注意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比如,开展“百分数”教学活动时,为了让学生对百分数概念加以理解,教师可以借助实践活动促使抽象概念转变成可感形象,以此为基础设计问题。教师采用2个规格相同的杯子,将等量水分倒入其中,随后让学生操作,将1勺盐倒入第一个杯子,将2勺盐倒入第二个杯子,之后提问“哪个杯子中的水更咸一点呢?教师继续设计活动,将不同水分倒入规格相同的杯子中,同时将相同盐加入其中,那么哪个杯子水分更咸呢?一些学生出现迟疑,表示想要品尝一下,发现水分少的那杯水更咸。教师设计总结性问题“为什么将更多的盐添加到同样水分中,就会让其更咸?而在水分相对较少的杯中加入同样盐分,会更咸呢?”此类问题答案和百分数之间具有密切关联。

3.5通过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主设置情境问题”

教师运用情境问题的教学策略,就是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小学生的数学课堂情境感更加强烈,帮助小学生进行思考,通过各种“问题串”的设置让小学生的学习更加深入有效。所以,教师在运用的过程中,就要通过合作学习来更好地了解学生,以学生的特点为依据进行设置,同时,合作学习也能够让数学课堂变得活跃起来,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学生也能够更好地了解教师的教学方法,从而紧跟教师的教学步伐,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思考和提升的过程中。就是在合作的过程中,可以以生活的实际为情境和学生展开互动讨论,也可以根据课堂中的各种情境进行展开,让数学课堂能够丰富起来,同时,也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

结语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情境法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上去。教师可以根据爱玩好奇心强的这一天性,为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上去。

参考文献

[1]郭宏雅.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学周刊,2019(07):34.

[2]阳洁.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知识窗(教师版),2018(01):8.

[3]曾美华.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18(03):13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