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生活化资源的运用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生活化资源
正文
前言:
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大多数的教师都是以教材为中心来进行数学教学的。在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是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基本内容,教师通常都会根据教材的要求,给孩子们布置很多的计算练习。但是因为学生都是在被动地接受和训练,所以他们会迅速地丧失学习热情。而且,由于数学的计算练习本身比较无聊,如果他们不专心,就会产生很多的计算失误,这将会打击到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利用生活资源,就成为广大教师需要关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生活化资源运用的重要性
(一)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开展生活化的计算教学,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兴趣。因为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与新课程改革的需求相冲突,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既单调,又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运用生活资源,则可以很好地克服传统教育方式所存在的问题。利用与生活相结合的计算方式,能为孩子营造出一个极为熟悉的情景,让孩子们意识到我们周围的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这样就能极大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二)有利于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
利用生活资源进行计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并指导学生主动地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将生活资源运用到了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更多的指导,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去观察自己周围与数学等有关的计算问题,然后尝试着运用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这对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从而有效提升了数学教育质量[1]。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生活化资源的运用策略
(一)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构建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生活经验
小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比较弱,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主动地感受到自己的学习价值。因此,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受到环境的影响会更多。在恰当的情景下,他们会积极地参加到课堂上的学习,并根据所学的知识优化自己的思维。因此,在利用生活资源开展计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情景,让他们的生活体验被激发出来。同时还能调动他们的求知欲,最终实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相关知识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开放性问题,例如:“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哪些物品是正方体或者长方体的,如果将它们的形状对调,会有怎样的变化?”学生通过问题联想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事物,然后在大脑中产生长方体正方体边长数值的变化对于形态变化的影响。这样可以让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表达看法,从而真正地了解到数学数值在计算过程中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影响[2]。
(二)结合生活案例为学生进行讲解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学生不能被动地吸收知识,而是要主动学习,并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和心理年龄特征,为他们选择适合他们的生活化学习资源,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抽象的数字展开运算训练。对于刚开始接触数学知识的小学生来说,在数学计算中数字只是一个抽象的符号,要在一开始就将这些数学符号的含义给他们理解。要想让学生通过生活案例加深认知,提升计算能力。
例如,在“1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出示一些实际的生活例子,比如:“小明跟妈妈去买水果,他们买了5块钱的梨以及3块钱的苹果,妈妈给了水果商10元,水果商应当找给妈妈多少钱?”生动的案例能够有效地激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购物经验,并能够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解决数学问题。可见,对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思维水平进行优化,让计算教学与日常生活案例相结合,对教学内容产生了全新的认识[3]。
(三)结合生活素材,设计教学内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对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进行充分的考量,从他们的角度来思考。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教师所提供的习题大部分都与现实生活相分离的,其目标是运用某种公式快速解决问题,所以在问题的设计上存在着太多的多余信息。之后,学生在面临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在重复地使用计算公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就会对这个问题出现学习疲劳,导致他们的学习效率难以得到提升。在现在的教材内容上,大部分的计算例题已经落后于生活,而且难以贴近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做出相应的调整,灵活地引进一些生活资源,将计算教育内容与生活资源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提升计算教学的效果[4]。
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这节课时,为了实现对计算题的延伸,教师可以带着学生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带着学生到学校操场或者教学楼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进行现场信息的采集。在完成一些资料和数据的搜集后,再指导学生对实际的计算数据进行相应的分析,这样就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真实的场地,为他们提供相关的测量设备,让他们去对体育场里的足球场进行测量,以此来计算出足球场的面积。在学生亲身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发挥到最大,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
(四)布置生活化作业,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数学计算教学并不只是学习一些数学技巧,它还是一种生活技巧的延伸。在学生的生活中都会被运用到。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会向学生提供很多的习题练习,来帮助他们强化计算能力。然而,这种习题经常会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还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影响。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些生活化的计算作业,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从而提升他们的数学生活技巧。
比如,在学习加减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个月的家庭小记账,让父母把每日的消费情况告诉学生,学生将这些消费数据记录在笔记本上,然后定期做总结。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对数字计算有一个新的理解,也可以让他们有一个关于货币的基本概念,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进行应用的实际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5]。
结语:
总之,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尚未完全形成,而生活化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教师应该将数学运算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创造一种以生活为导向的运算学习体验过程。实施生活化教学情境帮助他们理解数学问题,参与简单的数学运算思维活动,为将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任军霞. 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有效探索[J].2021(2015-10):48-48.
[2] 包茂林. 初中数学计算题生活化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 2018(42):1.
[3] 郑少斌. 小学数学生活化练习题的设计[J].读写算,2018(031):241.
[4] 万丽丽. 基于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探究[J].2020.
[5] 朱清.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有效策略探索[J].名师在线(中英文), 2022(31):76-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