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
正文
前言
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总结,然后概括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有效的学习策略,希望能有助于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从小建立起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为他们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制力较差
小学生的身心发育还未成熟,注意力很容易被外界事物吸引,好奇心较强,但他们的自制力较为薄弱,对自己的学习和人生都没有系统的规划,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也没有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在信息时代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学生也早早接触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时常沉浸在手机游戏和短视频等娱乐活动中。这一现实情况致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越来越小,甚至会出现厌学情绪,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不良影响。
(二)数学学科难度大
对学生来说,数学是他们从小学到大学的必修课。作为一门理科,数学的抽象性很强,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科思维,才能学好这门课程。小学生过往的数学经历很大一部分是掰着手指数数,一旦遇到较大数值,学生学起来就具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对一些思维不够灵活的学生来说,数学远远没有语文、英语等学科有趣,常常花费很多时间却无法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越来越不爱学习数学。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原则
(一)适应性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兴趣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但在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遵循适应性原则,引导学生学习符合他们认知规律的数学知识,为他们提出合适且明确的努力方向。从教学实践来看,奥数竞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十分流行,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奥数知识。然而,奥数知识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都无法契合,这一学习风气使得很多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受到了影响,让他们觉得数学是一门很难的学科。故而,教师应当避免选择难度过大的知识进行数学教学,在课外拓展时也要注意适可而止,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
(二)发展性原则
所谓发展性原则,是指教师在培养小学生数学兴趣的过程中应当结合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学生身心特点的发展情况。在调动学生的思维时,教师也要注意与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既要避免过于简单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也要避免过于困难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是将数学知识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并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挑战性和成就感,从而为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一来,学生既能积累数学知识,也能让他们对数学学习越来越感兴趣,促进他们实现全面发展。
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情境教学,调动学生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加强情境教学,为学生构建合适的教学情境,并创造参与课堂活动的条件,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平行四边形的有关知识时,教师可以为提前准备好由四根木条和图钉共同组成的长方形,并将长宽信息告知学生,要求学生将图形面积计算出来。随后,教师可以拉住长方形的左上角和右下角并向外用力拉,长方形便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同学们认为长方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否不同?”有的学生可能认为面积并未发生变化,而有的学生则可能认为面积变小了。在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后,教师无须立刻将正确答案告诉学生,而是鼓励他们以自己的方法求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通过这一过程,学生的求知欲则能被有效调动起来,对数学学习也产生了较强的兴趣。
(二)联系实际生活,降低学习难度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小学数学教学应当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建立联系,将生活化理念贯彻落实到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做到生活与数学相结合。然而,由于数学教材的篇幅相对有限,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较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生活,以学生熟悉度较高的生活事例为线索展开数学教学,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例如,在学习与长方形表面积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布置如下任务:“如果我想将整个教室重新粉刷一遍,需要粉刷多大面积呢?”在听到教师的要求以后,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为了解答好这一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听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强,在课后也能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教室中影响粉刷面积的物体进行观察和测量,对哪里需要粉刷哪里不需要粉刷进行记录。教师通过这一过程,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不仅能让学生学好数学知识,也能让他们真正认识到数学学习与生活联系的紧密性。
(三)关注教学过程,增加实践要素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能将学到的数学知识灵活应用于生活问题的处理和解决中。因此,教师应当避免过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加强对教学过程的关注,增加数学教学的实践要素,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与位置和方向有关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来到操场上。让他们在户外辨别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引导他们说出学校中的各个建筑在自己的哪个方位,从而提高其对位置和方向的判断与描述能力。另外,在讲授长方体体积计算的有关知识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用橡皮泥捏成长方体,并记录下长×宽×高。随后,将长方体分割成长×宽×高为1厘米的正方体,通过计算正方体的数量来得出长方体的体积。通过实际动手操作,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促进了他们思维的发展。
(四)引入游戏教学,增加学习趣味
对小学生而言,兴趣是他们愿意学习且学好一门课程的关键,数学更是如此。在各项活动中,游戏必然是学生最喜欢且最感兴趣的活动。因此,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以游戏为切入点,适当引入游戏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数学课程的生动性和吸引力。例如,在学习与“可能性”相关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参与“猜概率”的小游戏。首先,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一块糖果,将糖果放在自己的手中,并将双手握紧,让学生猜测糖果是在自己的左手还是右手。在学生猜测以后,教师可以引进“可能性”概念,以便于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概念。其次,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以“可能”“一定”“不可能”三个词语进行造句。在游戏中,学生既能发挥想象力,又能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结语
总而言之,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积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真正做到提质增效。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教学素养,积极变革教学方法,努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收获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振国.如何激起小学数学“学困生”学习兴趣的策略探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9).[2]陈绍甫.小学数学学困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