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李庆

拉萨那曲第三高级中学852000

摘要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教师应充分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在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应基于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有效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以促进学生构建有效的化学知识学习体系,促进学生提升化学各方面能力。


关键词

核心素养;高中化学;教学实践

正文


化学是高中教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且具有较高的抽象性、难度性、实验性,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在传统教学课堂中,大部分教师通过口头讲解传递化学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体验感,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因此,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应及时转变理念,创新方法,从学生实际学习水平和发展水平出发,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兴趣制定有效科学的教学方案,以促进高效化学课堂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围绕化学学科特征,培养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

变化观念以及平衡思想这一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物质的动态层面,其中,主要涉及了学生对于化学知识以及变化的基本认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展开这一素养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更加有效地实现对问题的解决[3]。除此之外,在这一思想的引导之下,学生还可以从理性的角度深入分析不同事物变化的规律,进而指引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课堂教学质量及效率的提升。例如,在教学“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一课时,这一课所涉及知识点的教学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开展,为此,教师要高度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带领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并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其运用课堂所学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例如,教师以“大象牙膏”这一实验作为切入点完成了课堂教学导入,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氛围。在这一化学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将高锰酸钾、过氧化氢以及发泡剂进行有效的按一定比例混合,能够形成大体积的泡沫。教师示范的实验操作,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随后,教师为学生讲解了其中的化学原理,并重点为学生分析了快速反应速率是此次实验的必要条件。

(二)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培养其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素养

1.围绕真实情境提问,体现学科社会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与其核心素养的形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这主要是因为,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便是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4]。鉴于此,教师需要巧妙地运用问题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边思考边探究。教师要围绕学生的实际生活挑选相关的素材,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提问,以此进一步激发学生知识学习及探究的欲望,并真正地体现出化学这一学科所具备的社会价值。

例如,在教学“盐类的水解”一课时,教师便可以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以及生产为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在实际生活中,为何Na2CO3能够有效地去除油污?又为何使用NH4Cl溶液能够有效地去除铁锈?”在提出这一问题之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的过程之中,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以下假设:Na2CO3溶液附带一定的碱性,因此使用其溶液能够有效地去除油污,而NH4Cl这些溶液附带一定的酸性,因此能够获得显著的除锈效果。实践证明,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科学合理的提问,能够帮助学生借助化学思维进行问题的分析及解决,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真正地认识到化学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生活以及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的热情。

2.整合化学教材内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对于高中化学教学来说,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宏观的体验,启发微观的推理。鉴于此,教师要合理地应用课堂教学资源完成核心内容的整合,并在完成理论传授的同时指引学生开展思维探究的实践活动,从而帮助学生取得良好的化学核心素养。还以教学“盐类的水解”一课为例。首先,教师需要依据教材内容为学生提出以下的问题:“假如说Na2CO3溶液能够除去油污,是因为这一溶液具有一定的碱性特征,而NH4Cl溶液能够除去铁锈,是因为这一溶液具有酸性的特征,那么请问,哪些盐溶液呈现酸性或者碱性呢?又存在怎样的特定规律呢?”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便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探究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快速地归纳并总结盐的类型与酸碱性之间所存在的关系。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能够帮助学生从宏观的辨识真正地过渡到微观的探析之中,并在此基础之上帮助学生取得良好的化学能力及核心素养。

(三)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素养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学、快乐地学。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不但要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更要提高自己的精神品质。因此,在创新型的教学课堂上,对学生展开质疑精神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基础。为此,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围绕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以此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综合思维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素养。

1.结合学生实际生活,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由于化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可尝试围绕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创设相关的课堂教学情境,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真正地感悟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的高中化学教材中所包含的演示实验都具备一定的代表性以及典型性,而这些化学实验的存在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科学探究能力及创新意识的最佳教学素材。例如,在教学钠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演示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化学实验,将小块的金属钠放入水中,引导学生认真地去观察钠与水之间所发生的剧烈反应,这样的方式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及探究的兴趣。

2.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培养良好创新意识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鉴于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对其化学规律进行分析和验证。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实践能力以及合作意识,还能够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四)构建知识认知模型,培养模型认知和证据推理素养

模型认知以及证据推理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从化学以及物质的变化中获得相关的证据,并在此基础之上完成证明的一种形式,是学生进行知识获取的重要途径。在实际教学中,想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学习及探究,则需要教师针对相关的内容为学生设计问题,鼓励学生在问题引导的基础之上做出假设,并通过搜集相关的证据证明自己的假设,引导学生建立起相应的认知模型,并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

综上所述,在当前教育背景下,教师应注重高中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身心发展特征出发,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以有效构建高效、高质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建忠.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J].教师,2022(11):54-56.

[2]蔡晓霞.基于核心素养引入微课教学焕发高中化学课堂新色彩[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06):107-10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