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
摘要
关键词
双减;小学数学;分层教学
正文
前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在“双减”的背景下切实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让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从而推动他们的发展与提高。由于数学自身的特点,其在教学质量中始终处于薄弱的环节。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由于对计算和公式的枯燥乏味,导致很多人在学习数学时没有打好扎实的基础。这给老师的教学增加了很多的负担。为此,本文对“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缺乏互动的数学课堂
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的分析,可以看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作用有很大的缺陷,在教学中,学生缺乏专注,这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因为受学生年龄特征的制约,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还很薄弱。但数学教学中涉及到的知识比较复杂,涉及到大量的概念逻辑问题,这就造成了学生们在课堂上无法专心学习和畏难心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注重情境的营造,导致教师与学生的交流缺乏,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数学教学中的趣味问题
在数学教学的时候,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数学知识。同时,也可以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来解决学生在实际中的一些问题,但是,目前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注重理论而不注重实践操作。这会极大地干扰到学生们的数学知识学习,让他们无法完全掌握其中的原理,从而降低教师的教学效果,从而极大地阻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小学生自身学习因素
在小学刚接触数学的时候,学生以为数学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他们觉得,这只是一种简单的数学运算,并不困难,一看就会。在课堂上,教师只会给学生们出几道简单的算术。与此同时,有些农村学校的家长因为长时间在外地工作,没有足够的精力照顾自己的子女,所以在学习的时候,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会受到影响。同时,这对如何有效地提升小学数学的课堂效率造成了影响。
二、双减下小学数学教学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
(一)合理划分学生层次
在实施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时,首先要对不同层级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区分,也就是说,依据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为了便于以后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必须要将学生进行科学的分层。在总体上,可以把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次的学生有很好的基础和较强的学习能力,B层次学生有中等的基础和学习能力,C层次的学生则比较缺乏扎实的基础和薄弱的学习能力。
(二)分层设置教学目标
在实施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时,要为各个层次的学生设置针对性的教学目标,以保证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能力是一致的。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应全面参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比如,在“负数”的教学中,老师就可以给A层次的学生设定教学目标为:“正负数的正确读写,了解数轴的含义,以及数轴的绘制”;B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是:“正负数的正确读写,了解数轴的含义”;C层次学生的教学目的是“正负数的正确读写”。运用以上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制订,既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所学的内容,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让有扎实基础的学生在巩固本节课程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自学水平,从而达到自我突破。
(三)分层设计课堂问题
课堂提问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过程,在小学数学的分层教学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层次来进行课堂问题的设计,让问题适合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比如,在“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中,老师要事先对学生们的数学能力有一定的认识,并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平时的测验成绩、平时的课堂表现,为学生制定出适合的教学目标;在正式的教学中,老师先向学生们展示一些100以内的简单加减法题目,比如52+25=,48-22=,35+58=,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很容易的,而且大多数人都能很快地算出正确的答案。然后老师可以根据加减运算的基础,列举一些连加、连减的题目,例如:35+18+27=、45-31-10=、85-45-32=等,同时,指导A、B层次学生正确解答问题,而C层次的学生,则要求他们积极参与到思考和探索中去,暂时不要求他们全部答对;然后老师再列举了几个混合的加减题目,例如:15+22-17=、6+20-10=、87-52+25=等,并指导A层次学生把以上问题的都做出来,至于B层次和C层次的学生,让他们进行思考和探索,但并不要求他们都做正确。运用以上方法,可以使各层次的学生能够对与自己层次相符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这样就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四)分层布置课后作业
安排课后作业是为了使学生们能够巩固和复习所学知识,在小学数学的分层教学中,老师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做同样的作业,而是要把他们的作业分成不同的层次。举例来说,在“统计”的课后作业布置中,老师可以给A层次的学生安排“对自己的数学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并绘制两个不同的统计图表”的课后作业;B层次学生的课后作业是:“把自己的数学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并绘制一个统计图表”;C层次学生的课后作业是“对他们的数学考试成绩进行统计”。通过对课堂作业的分层布置,可以使所有学生达到巩固知识,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五)分层开展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在老师的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简而言之,教学评价就是以某种标准对教学质量进行客观的评判。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中,老师常常采取统一的教学评价标准对待所有学生,这样的教学评价方式,表面上是一种公正的评价方式,但实际上,它并没有反映出各个层次学生的真实的学习水平和进退步情况。所以,在小学数学的分层教学中,应该实行分层的教学评价。比如,对于A层次的学生,除了常规的评价之外,老师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提问能力;对于B层次的学生,除了常规的评价之外,老师还要对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进步情况进行评价;对于C层次的学生,除了常规的评价之外,老师还要对他们的学习进步情况和积极性进行评价。
结语
总之,“双减”政策是国家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制定的一项政策。为此,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一定改革是必要的。采用分层教学方法,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熟练地掌握和使用这些知识,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黄小兰.基于分层教学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J].教育观察(下半月), 2013
[2]陈丽云.关于分层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6(02):256-257.
[3]朱国水.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有效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1
[4]赵爱东.小学高年级数学分层教学的应用价值研究[J].求知导刊,2021
[5]张金勤.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策略研究[J].小学生(中旬刊),2021
[6]王开林,来有武.如何在小学数学分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华夏教师,2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