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多种策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宋亚伟

余江区第四中学335200

摘要

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占有很大的比重,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相较于现代文,文言文比较生涩难懂,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文言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学生学习语言、提高阅读素养的有效资源。加强文言文阅读训练,使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掌握文言文中常用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

正文


初中阶段是学生掌握文言文词汇的重要时期。合理利用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方法的训练,既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能让学生体验到文言文学习的快乐。这一过程能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下,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文言文学习的过程能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感受古人的高尚品德和民族气节,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教育。

一、走进文本,架起古今桥梁

目前,因为对文言文的考查要求学生大量地背诵记忆,所以最常见的文言文教学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先由教师诵读课文,通过讲解字句了解文章整体的大意,积累重难点的字词,最后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有的时候甚至要求学生在讲解课文前背诵全文,这给文言文阅读教学带来许多的问题。首先,文言文的语言和内容本身都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让学生在不理解文章的情况下去背诵,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记忆负担。即使经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受社会环境和年龄的限制,在情感和思想内容上还是存在死记硬背无法完全理解和掌握文章本身的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文言文虽然和现代文有一定的距离,但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内核是相通的。中华文化中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高尚的民族气节、珍贵的前人思想在这些名人名篇中都有所体现。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和学生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或者现代社会中的热点结合起来,以此减少学生对文言文的距离感,提升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比如在设计《鱼我所欲也》这一课的教学预案时,笔者认为除了学习作者的论辩风格,分析文章中的观点之外,还应该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表达自己的观点。笔者结合八年级的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学习,先对比其中思想和论辩方法的相同之处,串联文章,使知识更加系统化。笔者设计了一道讨论题:先说说自己对于舍生取义的理解和看法,让学生举出现实生活中有关舍生取义的例子 ;再设置正方反方,进行一场辩论。整个教学设计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逻辑能力和表达能力,对写作议论文时提炼论点、论述证明也有着很大的帮助。

二、回归课本,挖掘文本价值

要想实施有效的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最终还是要落脚在文本上。也就是说,除了对文章的作者、大意、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有所了解之外,还要把这篇文章放到单元中,看看这个单元的文章组合主要是为了学习什么内容培养什么能力。比如八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有《〈庄子〉二则》《〈礼记〉二则》《马说》《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编者这样组合就是为了让学生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并且在学习过这一单元的文章后,“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培养文言语感 ;注意积累常用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 ;还要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就是在大浪淘沙之后,还能留在岸边的珍珠。入选的初中教材,自然也是经过编者的精心挑选,其中艺术性的审美与古人的智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这些文言文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审美情趣等多个方面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也正因如此,文言文阅读教学才有助于学生多方面的成长。比如,在学习《北冥有鱼》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要求学生阅读《逍遥游》全篇,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去描述一个场景或者运用比喻说明一个道理,在加深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理解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培养习惯,提升阅读水平

仅仅靠学习课本中的文章是远远不足以支撑初中文言文阅读的成长要求的。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积极拓展,增加文言文阅读量,培养对于文言文的语感。也可以利用寒暑假进行文本细读。例如《史记》《聊斋志异》《古文观止》等故事性和可读性较强的经典名著,可以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理顺文言文大意,在增长学生知识、开拓学生眼界的同时,还能为写作积累素材。除了阅读,学生还应该配以摘抄和思考作为辅助,像《论语》《老子》等观点性较强的经典名著,可以选取其中一些句子进行分类摘抄和记忆,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等都可以作为作文中辅助论述的素材。培养阅读和思考习惯的根本目的还是将课外的阅读和教材中的课文教学联系起来,从而学会知识的迁移。也可以以教材中的文章为中心来拓展,比如郦道元的《三峡》中描写水是按时间顺序的,先写了夏天,又写了春冬,最后写了秋天 ;还描写了水的动态变化过程,并且先写了山,后写了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文章中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可以说是山成就了水,所以先写山后写水。类似于这样写山水的文章还有《与朱元思书》,而这篇文章是先水后山,可以让学生立足山水的描写顺序,将两篇文章进行对比分析。这是一个由内向外,再由外向内的过程,文言文作为古代的书面语是有规律可循的,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文章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常见的特殊句式,比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都整理出来,在积累的过程中夯实基础,提升文言文阅读的水平。

四、化零为整,开展专题教学

人教部编版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言文可以通过某种共同点组合在一起,这样化零为整,开展专题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某一类型文章的阅读方法。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诗句学生耳熟能详,可能在小学的时候就接触甚至背诵过,但是初中生要有初中生的眼界和成长,对课文中内容、情感、审美的了解也要更加丰富和多元。比如,教师可以整合一次边塞诗的读写。初中生充满朝气,满腔热血,一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足以燃起他们对边塞诗了解的渴望。首先给出这些边塞诗的大背景,更容易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和文章大意,有助于学生的记诵。接着选取几篇经典的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杨炯的《从军行》、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以及王翰的《凉州词二首》作为本次边塞诗群文阅读的范例。先从总体了解每首诗都写了什么事件,然后目光聚焦到那些细节的意象上,可以把这些意象分为几个类别,最后由学生总结它们的特点。自然方面有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霜、雪、风、云,给人以壮阔辽远的感觉 ;乐器方面有琵琶、羌笛等,起着渲染氛围的作用 ;战场上的器物有角声、金甲、战鼓、剑、红旗等,给人一种苍凉、肃杀的感觉。

结语

学生只有找到文言文阅读的正确方法,学会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不断积累、积极探索,才能攻克文言文学习的障碍,快乐地徜徉于文言文作品中,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借助文言文的学习滋养心灵,提升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莉.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语言素养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19):48-49.

[2]沈黎近.直观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8(03):5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