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文本阅读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文本阅读;策略
正文
新一轮教学大纲提出,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辅导员和导师,把课堂主导权交给学生。因此,如果忽略学生的主体意识,不仅会对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而且与新的情况不相适应。与其他学段的学生不同,小学生的重要特征是他们本身的可塑性很强,思想活动比较积极,而语文教学所涵盖的知识领域比较宽泛,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其学习潜能。
一、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阅读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知能力,要把握文本的主旨,明确作者传达的思想情感,学生能够进入作者描绘的情景之中,和主人公进行心灵对话。在以往的语文课堂中,大多数教师首先让学生疏通字词,然后记忆与背诵,这就极易束缚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例如在教学《故乡的杨梅》这节课时,大多数教师的设计是先让学生大致读文本,寻找文中的生字词,再进行讲解,分析作者传达的思想情感,并对重点段落进行背诵。显然,这样教学有些机械化、模板化,学生的思维很容易被限制,不利于阅读的深入。双减背景下,教师要思考学生喜欢或感兴趣的教学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想象能力,使学生在思维中构建场景,将文本描绘的画面想象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深化记忆,还可以解放学生的思想。近年来,信息技术获得了迅猛发展,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这是一个机遇。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利用起来,实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这比仅凭“口述+板书”教学的效果显著,可以提高整体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具体而言,可以为学生呈现一些关于杨梅的图片或视频,创设逼真的情境,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然后让吃过杨梅的同学复述一下杨梅的味道和特征。思考一下如果让我们来写这篇文章,该如何让读者记住杨梅果的味道。不仅如此,这样还可以起到培养兴趣的作用,激励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培养阅读、实践等能力,强化阅读教学的实效。
二、重视阅读文本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阅读文本的开发和利用,这是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有效阅读的重头戏,让学生喜欢文本阅读,以文本教学为契机,让学生感受到文本的无穷魅力,这就需要教师潜心研究文本内涵,挖掘有利于学生阅读的素材,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引导他们不要迷信权威,而是敢于质疑和挑战,还可以通过启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研读文本,让学生续写或仿写。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首都人民送别周总理的感人场面,深刻体会人民爱总理的深厚情感,让学生揣摩文本中的关键词,品评这些富有情感的词语所蕴含的情感,渗透学科核心素养。这样不仅可以深层次剖析文本,感知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而且可以让学生领悟文本之后,能够把这种情怀渗透到写作当中去,进行仿写或续写。小学课本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这些文章永远激励一代又一代人,能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励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三、开展小组竞赛,提高学生阅读热情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即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很容易走神、打瞌睡,导致其难以顺利地完成文本阅读。双减背景下的教学,教师可以尝试转变思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热情,使学生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状态。教师根据班级的学情和性格特征,将其划分为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参与课堂活动,可以是分角色朗读文本内容,也可以是分段朗读,这样学生的阅读效率和质量都可以得到保障,对其阅读能力的培养极为有益。当然,小组和小组之间的竞争主要是阅读效果的对比,由全体学生评分,对于表现出色的小组,要进行表扬、奖励,在起到激励作用的同时,调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将相和》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先对学生进行了科学分组,以合作的形式完成文本阅读,可以是角色扮演,也可以选择分段朗读。当各个小组完成这项任务后,进行竞争,但竞争并不局限于文本的朗读,而是在阅读中感知文本主旨、中心思想以及受到的启发,并且将其表述出来。最后,全体学生进行评比、打分,得分最高的小组可以获得小星星奖励,用于课后兑换奖品。对于表现欠佳的小组,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予以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积累更多阅读方法、技巧,促进其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
四、将阅读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效融合,强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由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强,因此在实际阅读的过程中会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这样会直接影响学生阅读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理清文章的思路和主旨,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应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从而降低阅读的难度,让学生通篇流畅地感悟语言的魅力和文字的深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并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学习语文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一课时,这是二则关于古人读书的言论总编,从《论语》《训学斋规》两部文献中总结古人读书的方法。启迪我们读书要从小抓起,要读好书交诤友。教师根据生活实践中的事例让学生知道读书的重要性,进而驳斥了个别人所谓的读书无用论,让学生讲一讲读完这两则古文的体会。引导学生从当前的形势出发,通过现实生活的实例能够充分证明了读书是通向成功之路的最有效的路径,还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气质和修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五、注重家校合作,优化阅读氛围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在孩子成长发展中,家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加强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动员家长的力量,共同参与到培养阅读能力这项工作之中,为孩子营造优良的阅读氛围。家长就要抽出时间,与孩子进行亲子阅读,抑或是多带领孩子去图书馆等场所,阅读更多的课外读物,在开阔知识视野、增长知识的同时,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为其阅读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关注。开展高质量的文本阅读教学活动,通过对语文的深入研究,可以使学生的语言表达、书面写作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达到语文水平的全面提升。在此阶段,教师要注意培养和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行为;应将各种教学方法相互融合,通过合作讨论来促进课堂上的师生和生生的思想碰撞,加强课堂交流;利用计算机技术,改变过去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让他们逐步体会到文本阅读的乐趣,并在实践中把握思考的规律,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师腾.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价值与实践[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2(03):77-79.
[2]金红.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意义及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2):204-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