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运用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科学;生活化
正文
前言
将生活化理念合理运用到小学科学教育中的作用是:在生活化的情境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建构科学观念;在探究实践中,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在解决生活问题中,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进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1情境导入生活化
学校、家庭、社区生活中现实场景的运用与创设,能提高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在生活中找到科学与教学的结合点或发生的瞬间、现象、场景、延展等,并运用生活中的真实现象和场景来创设情境,在课堂中模拟(创设、还原)对应的生活场景,在上课伊始就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已有认知,让学生进入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以便快速、顺畅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学“国旗怎样升上去”一课时,教师可在课前先做好准备,拍摄学校每周升旗仪式的图片;在导入时,出示学生熟悉的升旗仪式的生活场景,即从学生熟悉的事件进行导入,并抛出问题:“是什么样的机械,可以让我们在下面拉,国旗就能往上升?”然后出示更直接的图片——旗杆整体构造,引导学生接着描述这种机械的样子,然后适时出示几种滑轮,进入下一阶段深入的探究活动……整个导入环节创设出学生在生活中参与或见过的活动情境,能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即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切入点,结合情境科学设计实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在此基础上开展后续的教学活动,自然能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效果,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创新能力。
2探究实践生活化
小学科学课程知识既是科学基础知识,又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科学教师要根据相关的课程和教学任务,设计适合学生的探究实践活动,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并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反思、应用和迁移。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时,适当地提供生活的活动场景,并加以有意识的引导,指导他们进行探究实践,并运用生活经验或常识去探索教学情境中的现象、问题,这样就能使科学课堂更有目标导向性。例如,在教学“食物与营养”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成立研究小组,从家里带一些课前收集的食品包装袋,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列出食品包装袋上标注的营养成分,并进行分析、解读。通过统计探究不同类型的食物具有不同的营养素,而不同类型的食品又必须讲究合理搭配,只有这样,食品才会营养科学,进而加深他们理解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食物搭配的真实生活问题,既掌握了科学概念,又把知识迁移应用到生活中,拉近了学生与本学科的距离。
再者,小学科学探究实践需要适当的实验材料,教师在设计探究实践时,应注重对生活化素材的挖掘,力求与学生的认知和能力相契合,能够融入日常生活中容易掌握的多元化素材,使课程设计具有生活化气息,使学生知道这种素材应该怎样运用,就会扩大实践探索空间,学习积极性就会更强,这将使知识教学更有效。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发现,并进一步探索实验背后的理论知识,切实感受到学习科学知识的乐趣,达到事半功倍、举一反三的效果。以“声音的产生”为例,准备的材料是纸、尺子、铅笔。在探究实践中,教师可让学生尝试使用这些普通、熟悉的东西发出声音,学生会发现,因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材质,所产生的声响有差异。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往往需要借助外界作用力,如振动纸张、敲打尺子等,并由此逐渐发现一些相关的规律性现象。当学生有了真实的活动感受之后,再由教师阐述、揭示这种现象所蕴含的原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有了很好的参照,从而能够产生更深的印象。这种将生活元素融入探究实践的教学行为,易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提高其创新能力,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教学评价生活化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课程评价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点与归宿点是为了学生的全面成长。因此,小学科学课程的评价亦是如此,即:不是辨明优劣,不是筛选,而是通过评价来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从而为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并最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大量教学实践证明,生活化的教学评价能使教师通过及时的反馈改进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顺应时代要求,科学课程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从而推动“生活化”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在这一评价系统的构建中,教师要能够对学生的认知行为、学习意识、认知方式及学习交往、思维方式等方面加以量化、细化和可视化,从几个角度实现对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的整体评价。比如在学完怎样观察动植物后,教师就可以通过“试卷测试+生活描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对身边的植物或动物进行观察和记录。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观察记录进行描述性评价,侧重于评价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了解和运用,即在考试中侧重于考查学生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另外,教师要结合学生自主评价、生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实现对知识内容考核以外的生活方式评价的全覆盖,并以此进行“试卷为辅+生活化检验为主”的综合评价模式探索。
4拓展应用生活化
小学科学知识普遍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教材中的许多知识性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处理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课外探究实践活动,将拓展应用生活化,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探究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发现、设计、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科学学习的价值和快乐,从而进一步加深“科学让生活更美好”这一认知。科普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认识某些实际情况,如人们常说的“冬不穿白,夏不穿黑”,实际上就是因为白色能反射大部分光线,吸收能量较少,而黑色恰恰相反,能吸收较多能量。此外,科普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合理避免某些危险情况。例如,在电闪雷鸣时,站在树底下容易遭雷电伤害;在喝碳酸饮料前,如果用力上下晃动汽水瓶,打开时汽水就会飞溅伤人。因此,教师要适当设计一些开放式、趣味性的课外实践活动项目,让学生深刻体会科普知识的实用性,通过将科学知识与学生所熟悉的具体生活场景进行巧妙结合,提出真实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样就能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科学知识和生活体验,分析相关问题并解决问题,达成将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的目标。
结语
总之,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秉承“生活化”的教学理念,结合科学学科的性质,加强科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断地发现、开发、实践,助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鼓励学生积极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胡卫平,刘守印.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2]叶冰丹.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问题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