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课堂教学
正文
引言:语文课程是初中阶段最为主要的科目之一,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个人素养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标准、教育改革以及时代的飞速发展之下,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逐渐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文化教育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策略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缺少兴趣
就目前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情况来看,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缺乏相应兴趣,相较于传统文化,大多数学生更加喜欢现代文化,语文读物也主要以现代小说等为主。对于初中生而言,传统经典文化当中的字词、知识较为晦涩,阅读起来难度较大,而且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相对较为浅薄,多认为此类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应对考试,与自身生活之间的关系并不大,因此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不高。
(二)缺乏渗透目标
在实际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并未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和素质教育要求制定传统文化渗透目标,而是基于自身教学经验以及考试方向展开渗透教学,而且相应文化的渗透也多停留在知识层面,缺乏对于学生精神、文化底蕴方面的培养和引导。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学的前提基础,目标的缺乏直接影响着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
(三)内容渗透较浅
虽然当前新课改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文化渗透也逐渐推广和落实到实际教学工作当中,但是传统文化渗透缺乏深入性这一问题却逐渐凸显出来。课堂教学时间十分有限,而知识内容却相对较多,这使得教师为落实传统文化的渗透融合,只得在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相关内容进行简要介绍,传统文化的渗透也多体现在知识层面,内容渗透自然较为浅薄,缺乏精神文化内涵方面的传输和引导,难以发挥传统文化渗透的真正作用。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一)优选课外读物,丰富知识储备
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首先要做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为顺利开展接下来的教学工作做好铺垫。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是很深,平时也没有机会去了解相关方面的内容,所以在语文课上引入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很多神话传说、志怪奇谈都是民间传统文化的体现形式,在讲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其作为契机,在学生面前徐徐展现一个个妙趣横生、别开生面的场景。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木兰诗》时,教师就可以在讲课的时候将体裁一并介绍给大家。学生知道了这是我国古代南北朝的乐府民歌之后,对乐府这个概念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这时教师再展示图片跟文字材料,对汉代设立的官署进行简单说明,使学生对乐府的职能有一定的了解。在学生知道了什么是乐府民歌之后,教师再播放音频,带领学生一起聆听,感受木兰诗中刻画的英勇无畏、保家卫国的英雄儿女的形象,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木兰精神品质的崇高与宝贵,在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氛围中走近传统文化。教材上面的内容比较有限,学生能从中学到的知识不多。为解决这一困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就要准备更多的资料跟读物作为课外延伸。譬如提前准备几篇其他乐府民歌,像是与《木兰诗》有着“乐府双璧”之称的《孔雀东南飞》,或是《西洲曲》等;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己去搜集、去翻阅,在之后的课上将阅读心得分享给其他同学,大家一起欣赏跟探讨。
(二)采用情境教学,营造生动课堂
有效的教学方法是确保课堂效率的关键。中国古代的诗词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诗词或古文往往承载了人文教育、陶冶情操的功能。所以在教学的时候除了要让学生理解词句含义,还要让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发现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情境教学是现阶段比较常见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借助图片、声音还有视频帮助学生感受诗词意境,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诗句、把握中心,对传统文化产生更多了解和学习的兴趣。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为例,在第六单元的《夜雨寄北》这首诗中,作者李商隐用写诗的方式给在远方的亲友寄去自己的思念之情。为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想法,可以根据巴山、夜雨、西窗烛等意象来营造一幅哀婉的画面,这样学生一边联想一边沉浸在所构建的场景之中,深入体会作者想要再次与亲友秉烛长谈的迫切感。在情境的帮助下,学生很快就能明白诗的含义。教师要找准时机,将诗词的作用贯穿在赏析的过程中,譬如诗词可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此外,后人还经常引申和改造其中的词语使用,像“西窗剪烛”这个成语就来源于这首诗中的“何当共剪西窗烛”一句,指代对友人或家人的思念之情。可以说,情境教学不仅有助于营造画面感,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还能通过三位一体的展现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他们的能动性。
(三)感受文化内涵,传承时代精神
传统文化不单单包括知识,还指代精神。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除了结合教材挖掘素材整合资源,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将传统文化中的精神继承下去。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为例,在第四单元的《白杨礼赞》这篇课文中,作家茅盾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战争前线英勇抗日、守卫国土的战士们,对他们的大无畏精神和如同小白杨一样挺拔不屈的革命气节进行了高度的肯定。学生在阅读时一定要抓住作者的这个出发点,可以从对白杨树的外观描写这一角度来总结它的形象特点,如“……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这段文字就从侧面展示了白杨树代表着坚韧和不服输。再比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这段文字则将白杨树的遗世独立、不折不挠体现得淋漓尽致。最后结尾处虽然将白杨树和哨兵的对比一笔带过,但是从全文不难看出作者的写作手法跟意图,即通过象征和烘托来刻画同样顽强的英雄人物。在现代文阅读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文章的内在精神体现,给学生留有更多探讨的空间和余地,让他们在阅读之后踊跃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勇敢说出自己内心所想、所感,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比如可以先布置几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阅读,相互帮助共同完成阅读任务。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被动地听课变为主动地探究,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可以打破传统课堂的隔阂,增加互动,促进灵感的形成。还是以《白杨礼赞》这篇课文为例,先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第一,标题是《白杨礼赞》,那么文中是如何称赞白杨树的?第二,作者赞扬白杨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刻画白杨树的呢?这样做的目的又有哪些?这样,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按照次序方向明确、目的清晰地解决问题,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和回答最终理解了作者的用意,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化的感知,深刻体会到了文化中思想、价值观还有精神等的体现。
(四)结合课文内容,开展实践活动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比较单一,枯燥乏味的语文学习生活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而多姿多彩的实践活动可以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也是新课改下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阶段,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觉性跟主动性,改善学习环境;通过开展实践活动,也有助于传统文化的渗透。因此教师平时要多设计一些新颖的教学活动,带给学生更多元化的体验。比方说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一单元就主要围绕着中华传统技艺进行了课文编排,《社戏》《安塞腰鼓》都与传统文化有关。其中《社戏》这篇课文介绍了一项中华文化传统技艺,广大教师备课的时候一定要以教材内容为主线,寻找课文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围绕着单元主题展开不同形式的教学工作,于潜移默化中渗透传统文化。比如在阅读《社戏》这篇课文时,可以播放社戏活动的相关视频,在学生观看的同时给他们讲解社戏的溯源和发展。在学生阅读之后再让他们自行排练跟表演,跟着视频中的专业人士学习,在表演中感受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学生一边载歌载舞,一边进行潜能的开发跟自我创造,身心获得极大的享受,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想要了解的兴趣。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层理解,还能实现其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促进个体的发展。每次表演之后,让学生将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起到情感宣泄的作用,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纳传统文化,强化对民族文化的认知。
结论:综上所述,语文课是学生接收传统文化讯息的重要途径,而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如何做好传统文化的渗透,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是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关键问题。只有真正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将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融合在一起,为弘扬传统文化而努力,才能使传统文化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符号,从而打造文化强国。
参考文献:
[1]樊小文.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试题与研究,2022(23):111-112.
[2]李秋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课程内容融合研究[J].教师,2022(23):15-17.
[3]陈四海.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J].家长,2022(23):79-81.
[4]林英,廖荫展.情景语境在初中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2(30):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