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音乐大单元教学策略初探——以歌唱课教学为例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初中音乐;大单元教学
正文
近年来,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提升初中生学习效能,加速学生学习发展的关键。在全新的教学模式引领下,我国的基础教育教学也迎来了重大的改革契机。初中音乐教学是兼具艺术鉴赏、能力拓展、精神熏陶等多种优点的教育教学课程,在音乐教学中,需要从整体视角审视教学发展,并带动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培养。因此,本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大单元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旨在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习兴趣,优化教师教学效能,减轻教学压力,对优化初中音乐教学具有较高的价值。
一、大单元教学概述
“大单元教学”旨在改变传统单一课时的教学模式,以单元为教学单位,培养学生在单元学习过程中拥有大观念,大方向的发散思维,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灵活地将学习的目标、内容、过程和结果更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采用大单元教学法时,教师可以把教材内容放在首位,并用2-3个课时的时间来完成整个单元的教学[1]。这种方法改变了传统“一歌一课”的音乐课堂,让学生能够在一节课里欣赏到不同的音乐作品,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音乐的知识,有力的促进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因此,本文以核心素养培育的视角,结合本人教学经验,阐述初中音乐大单元教学的策略。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音乐大单元教学价值分析
(一)优化传统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知识积累,传统的单一课时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他们对音乐的求知欲,大单元教学改变了传统“一歌一曲一节课”的教学弊端。教师在备课时,先整体认知,然后分步实施,最后再进行整体建构,呈现总—分—总的课程教学设计,强调单元中每课之间的接续性和对单元目标的指向性,既遵循了音乐学习的规律,也满足了初中生的在音乐课堂上的求知欲,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系统进行音乐教学,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音乐课堂上,教师创新地使用大单元教学,有利于学生更系统地学习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大单元教学把教学计划的内容、目标、情境、活动、评价等要素结构化,组成一个主题鲜明的学习单元。在单元主题的指引下,系统的进行音乐教学可以逐步构建学生的音乐思维。在积极思维的迁移下,提升学生聆听、分析、理解、演唱作品的能力,学生在单元学习的过程中,内化所学的知识内容,利于音乐素养在课堂实践中得到全面提升。
(三)科学编排教学单元,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大单元教学中想要追求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科学编排教学单元是关键。教师在重组单元时,需注意教学中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学科内容之间的知识关联、学习与生活连接等问题。让音乐学习不仅仅是学唱几首歌曲,认识基本的乐理知识,而是能够在生活中切实地提升艺术审美感知能力,能够自信大方上台表演,能够挖掘思维创造能力,能够爱上音乐、享受音乐,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音乐大单元教学策略
(一)深入分析教材,确定单元教学计划
通过对单元主题教材的深度研究,可以更好地实现大单元教学的预期目的。音乐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构课思维,根据选定的教学主题,从大观念大方向对教材进行整理、研读、梳理,根据学情,确定单元教学计划,迅速找到不同作品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对教材进行单元重新组合,结合初中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培养学生在学习单一音乐作品的基础上,自主欣赏同类音乐作品,并形成对音乐作品的独特认知,在独立自主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经验[2],拓展学生研究音乐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青春舞曲》和下册第四单元《在那遥远的的地方》两首作品为例,针对这两首歌分布在不同板块的歌曲,制定以下的大单元教学计划:“‘西部探歌’——走进王洛宾的西部民歌”学习单元,以王洛宾的西部民歌为线索,设计了四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学习歌曲《青春舞曲》开始,初步感受新疆维吾尔族的音乐风格,如特色乐器、基本节奏型以及舞蹈的基本动作;第二课时,通过学习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感受王洛宾对青海这片土地和青海各族民众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祖国音乐文化的热爱,引导学生建立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第三课时,在《掀起你的盖头来》《达坂城的姑娘》《半个月亮爬上来》中感受新疆民歌的韵味以及“西部歌王”——王洛宾作品的创作风格特点及艺术价值;第四课时,将前面三节课的学习任务串联起来,从“听、辨、唱、创、演、评”等多样化的方式,由师生共同演绎音乐剧《我心中的王洛宾》。
(二)聚焦核心素养,科学设置单元目标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单元目标处于主体地位,既是教学设计的原点也是落脚点。科学设置单元目标,可以帮助教师清晰有序的展开教学活动,既指明了教学方向,又促进了教学策略。教师在设计大单元教案时,应聚焦音乐核心素养,根据《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综合教材内容和学情特点,科学设置单元目标,着重强调聚焦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中“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四个维度。
例如人教版九年级第二单元《鳟鱼》和第四单元《摇篮曲》以及乐曲《冬之旅》《魔王》《野玫瑰》为例,针对《鳟鱼》《摇篮曲》这两首歌分布在不同板块的歌曲,以舒伯特艺术歌曲为线索,重组教材内容,探索作品关联,形成学习单元“舒伯特艺术歌曲集”并凝聚学科大概念的基础上制定了以下单元学习目标:
单元学习目标 | |
审美感知 |
基于本单元作品,多层次、多角度的欣赏、聆听,进一步提高音乐的审美感知和表现能力,在未来能够更好的把握其他丰富多彩的艺术歌曲,感受舒伯特艺术歌曲的独特魅力。 |
艺术表现 |
在聆听、律动、歌唱、探究、合作、实践、创编中,将音乐、律动与情境融合,在歌声中深入体会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魅力、通过学习舒伯特创作不同风格的艺术歌曲,引导学生在音乐的探索过程中,感悟和描述所表达的情感,从而热爱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相融合的艺术歌曲。 |
创意实践
|
通过歌曲的逐步推进以及多声部的巧妙融入,运用简单的合唱手法,深入表达歌曲的意境,更真实的感受音乐的情趣、体验合作的快乐、体会创意表达的乐趣。 |
文化理解 |
通过感受舒伯特音乐中情景交融的精致描绘,感知舒伯特艺术歌曲的词作内涵,感受词曲配合的音画描绘,理解、总结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再综合感知中国的艺术歌曲,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 |
(三)创设单元情境教学,注重音乐实践活动
通过创造有趣的音乐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歌曲意境。同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取得既定的学习目标。
比如:通过“歌声里的党史”单元设计,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让学生演唱《游击队之歌》《映山红》《我的祖国》《打靶归来》等系列红歌,将学生思绪拉回到那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从而激发学生爱党、爱国情怀,立足实际,好好学习。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战争的真实情境,在进行《游击队之歌》、《打靶归来》演唱时,教师可以开展情景式教学,让学生通过情境表演,设身处地体验革命时期的故事情节,你会发现学生的表现能力、音乐感知能力让人赞叹不已,,学生们个个都是优秀的“编剧家”,他们上演的话剧表演,一幕幕的爱国场景让老师和同学们感觉身临其境,你会无比动容。把课堂还给孩子们,让他们自己实践、自我编创、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沉浸在其中。
(四)坚持以评促学,重视表现性评价
评价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还能够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且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在大单元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确保评价和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将评价纳入整个教学流程,以此来完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并达到有效的教学评估。《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评价要坚持素养导向。”因此制定评价标准时应紧扣核心素养内涵,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为保证评价贯穿整个单元教学,在单元学习结束后,以单元为整体做出评价。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歌剧之夜》中,着重强调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中“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四个维度进行评价:
优秀 |
良好 |
合格 | |
审美感知 |
能自信准确细致地分辨歌剧的演唱形式,正确理解中国歌剧与西洋歌剧之间的区别,领略歌剧的艺术魅力。 |
能简述歌剧的起源,大致说出歌剧的演唱形式及中国歌剧与西洋歌剧之间的区别,领略歌剧的艺术魅力。 |
能在老师和同学的提示下简述歌剧的起源,能够大致分辨出歌剧的演唱形式及中国歌剧和西洋歌剧之间的区别,领略歌剧的艺术魅力。
|
艺术表现 |
能自信演唱《洪湖水浪打浪》《今夜无人入睡》,并掌握人声类别、美声唱法、咏叹调、宣叙调等知识点。 |
能随着音乐演唱《洪湖水浪打浪》《今夜无人入睡》,并了解人声类别、美声唱法、咏叹调、宣叙调等知识点。 |
能在老师引导下和同学们一起随音乐齐唱《洪湖水浪打浪》《今夜无人入睡》及能够对简述人声类别、美声唱法、咏叹调、宣叙调等知识点。 |
创意实践 |
能用主持介绍,制作视频,创编表演等方式介绍歌剧,对歌剧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表现。 |
能熟练分辨歌剧中独唱与对唱这两种形式,适切地选择并运用其中一种演唱形式完成一段歌剧的表演。 |
能选择独唱或对唱的演唱形式完成一段歌剧的表演。 |
文化理解 |
准确介绍歌剧的起源与历史发展,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评价歌剧在世界艺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与价值。 |
简述歌剧发展演变的过程,并能简要评价歌剧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与价值。 |
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简述歌剧的发展,简述歌剧在世界艺术文化中的地位。 |
结语
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初中音乐大单元教学,要求教师深度分析教材,将新旧知识点进行衔接,并与单元教学内容进行重组编排,形成结构化、有关逻辑的学习资料,以此确定单元教学计划,同时要聚焦核心素养,科学设置单元目标,在音乐实践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最后根据《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评价要坚持素养导向。”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希望通过分享以上可操作性的实施策略,共同推进音乐大单元教学的构建与实施,让素养之花在音乐课堂中全面地绽放。
参考文献:
[1] 夏周艳.初中音乐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J].文理导航(上旬),2023(02):10-12.
[2] 黄蓉.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音乐课大单元教学设计方法[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08-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