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养殖促进初中生物教学
摘要
关键词
双减政策;初中生物教学;教学优化
正文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型动物养殖在初中课后服务中的应用研究》(XJK22BJC034)研究成果
在双减政策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新时期,国家大力支持为学生减负,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能够探索自己的兴趣,以促进初中生身心健康成长。随着初中生物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大量研究发现,将动物养殖应用初中生物教学,可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效率。随之关于高效、创新性教学设计的呼声越来越大,如何通过动物养殖促进初中生物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话题也被广泛讨论。
一、动物养殖应用于初中生物教学面对的问题
初中生物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未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偏重知识教学,忽视了对学生探究实践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不能很好地适应“双减”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双减政策推进以来,政府要求教师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为学生减负,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体性。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却仍存在教学理念滞后,方法单一、教学评价方式缺失等现实性问题。
1.1教学理念滞后
部分教师未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不能很好地适应初中生物教学改革的时代要求。初中生物具有严密、系统的理论,相关生物特征、基本原理较多,在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尽快完成教学进度,将时间过多地花费在机械性知识教学阶段,让学生定理死记硬背,学生对知识没有充分理解、知识运用能力也无法得到锻炼。如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流程相对固定,基本上就是举一个反应或现象,讲解其分析方法及原理,充其量就是从网络上查找一些与之相关的动画视频等加以说明,紧接着布置课后作业,对课堂互动活动缺乏足够的重视。例如,学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时,大部分教师会该针对学生特点运用一些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资源,如展示相关图片、Flash动画模拟等等,说明动物的运动方式。但是这样的资源再逼真也不是现实中的,如果让学生养殖一些动物,上课时可以将动物带入课堂,进行现场展示,或者通过课前学生实践拍摄影像,将记录的影像放到课堂上播放,那么这将极大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动物行为的意义,如求偶、召唤伙伴、觅食等。这样的教学效果会好得多。有的教师只让学生死记硬背什么行为是什么动物特有的,有什么用,学生无法理解动物行为的意义,也感受不到动物为了生存做出的努力,严重阻碍了学生体验中感受生命的美好。
1.2教学形式单一,问题反馈滞后
初中生物教学内容较多和课时有限,建设高效课堂,对提升其教育实效性是极为关键的。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但个性鲜明、富有主见,枯燥的课堂难以使学生保持注意力和产生认同感,导致教育效果不佳,因此初中生物教学改革实施起来较为困难。目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将知识点讲授给学生[]。大部分教师没有打造高效课堂的意识,课堂流于形式,学生缺乏独立的思考和与同学合作交流,只能等着教师给出最终的答案,导致教育实效性不高。由于初中生物课程涉及的理论知识点较多,因此教师理论知识的讲解会占用大部分时间,能留给学生自主参与的时间很少,学生课堂参与感不强,教师和学生互动不多。并且初中学生在课本上会看到一些动物养殖的例子,如水产品养殖、家禽家畜养殖。但是在生活中却很少接触,所以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要么似懂非懂,要么囫囵吞枣,不能体会到动物养殖的实际情况,导致有些学生不能端正态度或是质疑教师的教学内容。针对这类情况,部分教师为避免麻烦,选择敷衍了事,甚至是制止学生的提问。然而学生是敏感的,长期得不到关注与爱护,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及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培养。这些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故而课堂吸引力弱,学习氛围不强,教学效率低,总体成效不佳。
二、动物养殖应用于初中生物教学的策略探究
2.1注重教学过程的趣味性
初中生物教学主要以生物知识启蒙为核心。初中生物教师抓住学生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动物养殖知识,加入趣味元素,如鲇鱼效应的故事,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让其主动学习;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学习了“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教师让学生调查人类是什么时候开始养殖动物,其目的是什么?有趣的课堂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顺应政府大力提倡的双减政策,为学生减负增效。
教师也可利用学生们参与养殖的动物,向学生展示各个生物的结构特点及生活习性等,进而还能扩展到与生存环境的关系,让学生快速将已有知识与问题联系起来,选择合适的理解方法,从而构建自己的生物学习的基础思维框架。如学习“食物链”时,部分教师可以联系动物养殖知识,如给虾喂水藻,给鱼喂虾,而人类可以吃鱼、虾、水藻,了解生物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及能量的消耗,体会生物是相互联系的,加深学生对生态平衡的理解。一步一步,知识点层层递进,由简单的方法出发,学生在各知识点的联系中形成自己的框架式知识网络,从而应用于实践。
2.2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小组合作学习
在初中生物教学方式中,小组合作教学取得效果较为明显。教师可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因为动物养殖是一件非常繁复的事情,包括了很多日常事务性的活动,如养殖场地的清洁卫生、动物的清理、养殖器具的制作与维护、食物的投喂、动物生活状态的观察与记录等,仅仅靠一名学生是无法完成的,必须要通过小组合作才能将动物养殖好。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交流沟通,找到了合作的方法,共同解决问题,体验合作与成功的乐趣。
当然,有些学校因为条件有限,不能开展动物养殖,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去一些动物养殖场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在参观前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与参观养殖的动物有关的问题,带到现场去从动物身上或者向饲养员提问来寻找答案。如学习“鸟”时,初中生物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含有的相关资料,然后带领学生到市内养殖禽类的养殖场参观考察,从养殖的家禽身上找到鸟类的相关特点。同时,在参观过程中也会发现一些课堂上无法出现的新问题。例如 “为什么动物养殖场要剪掉鸽子翅膀部分羽毛?”。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们结合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场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当然也可以让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讨论,然后让学生们向养殖场工作人员提问,以寻求专业人士的答案,这样获取知识的方式,与课堂上单纯靠课本与老师的讲解相比,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既能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给了学生亲近自然,参与社会,了解劳动人民工作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善待劳动成果的态度。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思考、积极探索把所学知识内化,鸟类特有的飞翔行为知识深入脑海,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在双减的大环境下,初中生物教学出现了更多的可能。动物养殖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改进,还将引起生物教学活动的进一步改革。在双减政策的指引下,初中生物教师需要综合利用动物养殖的优势,完善之前教学工作的不足,构建高效课堂,从而助力初中生物教学减负提质。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