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职音乐教学中的对策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新背景;高职音乐;教学对策
正文
高职教育作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需要从实际需求入手做出调整,优化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提升教学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在现阶段的高职音乐教学上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教学的开展,也对学生的未来就业不利。为了做出优化调整,教师需要对教学做出反思,从实际问题出发,做出教学的革新。本文对新课改背景下高职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行了分析。
一、高职音乐教学现存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陈旧
教学模式陈旧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目的上。我国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学科相较其他学科起步较晚,并没有形成一套独立而完整的特色教学体系,很多时候教学的模式设置都是照搬的一些普通高等学校的音乐教学设置,在整个教学设置中教师构建的教学与普通学校并无差别,不能有效地凸显出高职教学的特点。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音乐知识就呈现与专业应用脱离的情况,学生在就业后也可能无法将所学到的音乐知识应用到工作中。为此,学校和教师需要认识到高职音乐教学的特殊性,并围绕实际情况来做出教学模式设置上的调整,优化知识结构的设计。
(二)课程设置不当
课程设置不当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与时代脱轨这一方面,在目前,高职院校设置的音乐教学多以理论课程为主,以实践为核心的音乐课程较少,学生缺乏将音乐知识有效运用的机会,这显然不符合产教融合的要求。为了做出调整,高职院校需要与时代接轨,迎合市场需求,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计音乐实践活动,优化课程的设计比例,推动学生的发展。
(三)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的单一是存在于当前高职音乐教师教学设置中的问题,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很多教师抱有一个非黑即白的片面认知,其没有辩证性地对教学方法的价值做出分析,往往在接触一种新教学方法时会对原有的教学方法抱有一个全盘否定的态度,这使得教学方法的革新并不能起到真正有效的效果。为了做出转变,教师需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改革态度,对可用的教学方法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各种方法的优劣,并将其融合运用到教学实际中,想办法构建更加有效的教学过程。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职音乐教学中的对策
(一)强化学生引导,树立学生主体
高职属于高等教育,从年龄上来看,高职阶段的学生已经属于成人,其独立思考的意识已经得到了发展,也具有较强的对立学习能力,可以从学习和生活中获得经验,来为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做好铺垫。这是在高职阶段开展学生自学的基础,而为了更好地推动学生发展,高职音乐教育需要想办法引导学生发展自学能力,凸显其主动性,让其可以逐渐获得创新能力的发展。从内容上来分析,音乐是一门重视实践与创新的学科,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也需要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创新能力来取得工作成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重视学生的创新引导。基于此,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就可以调整教学的构成,构建学生自学的环节与过程,推动学生独立思考。例如,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就可以对原有的教学设置做出调整,改变教师对教学的干预方式,将原教学中教师对教学的直接控制转为对学生的引导。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可以相对独立地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学习,其学习主体地位也可以得到凸显。为了防止学生的自学出现盲目性,教师在实际中可以应用问题创建的方法来构建教学,即在教学准备环节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设计一系列供给学生思考探索的问题。在课上,教师再结合教学的节奏将相关问题展示给学生,推动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在进行一些交响乐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在做出有效展示后围绕交响乐的音拍和曲风进行提问。如,在教授经典乐曲《欢乐颂》时,教师就可以从背景入手设置问题,逐渐引导学生分析曲风,感受音乐中所含有的内涵。其中设计的问题就可以围绕《欢乐颂》的创造者、聆听欢乐颂的感觉、作品中渗透出的情感等进行构建。
(二)调整课程设计,优化教学模式
课程设计的调整也是现阶段高职音乐教育调整的重点。一般而言,高职学生的文化课基础相应较差,其接受理论知识的能力也较弱,而在传统的课程教学设计中,理论课的占比要远高于实践课,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原有教学设计与学生发展需求的脱节。在当前,学生在工作中需要的知识更多的是实践能力与运用能力,相应的高职音乐教师可以对课程的设计做出调整,从学生音乐实践能力的培养出发对课程中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进行调整,并提升音乐阶段性考核中实践性考核内容的占比。在教学模式方面,教师需要迎合多元教学理论,从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入手对教学的模式设计做出调整,让学生尝试着在学习中进行音乐的创作,而并非单纯的学习知识。在实际的教学设置上,教师还可以改变原有的室内教学模式,将课堂拓展到户外与线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文艺表演活动的观看或参与来推动学生理解,增强其音乐实践能力。例如,在进行音乐鉴赏课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对教学的内容设计做出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削减单纯的理论知识教学,强化其中的实践教学构成。如在鉴赏中国传统音乐时,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可以重点对笛、箫、琵琶、古筝、古琴、唢呐、二胡等传统乐器的音色特点进行解析,不需要针对大量的相关乐曲进行反复的说明。在完成基本乐器解析和代表曲目鉴赏后,教师就可以将剩余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实践研究,即教师为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曲目,让学生结合这些曲目来进行独立的分析鉴赏。其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唢呐曲子《百鸟朝凤》、琴曲《高山流水》、二胡《二泉映月》等经典曲目,并让学生结合之前所学的乐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让其说出自己的理解。待到学生有一定的积累后,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选择一种乐器进行课下学习,并周期性地举办一些课外的音乐表演活动,鼓励学生参演。
(三)选择多元方法,提升课堂效果
在课堂上,教师也需要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做出调整。前文已经论述过,部分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对教学方法的选用存在着不当的认知,这使得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存在欠缺,影响了高职音乐教学的有效开展。为了做出调整,教师在教学实际中需要对现行的教学方法做出分析,研究其特点,并融合现阶段所能使用的新型教学方法进行综合研究,想办法扬长避短地将各类方法融合到一起进行教学构建,推动教学的有效开展。一般而言,在高职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项目化教学法、对分课堂、ADDIE教学模型设计等方法来进行构建,想办法创建多元教学方法支持的混合式教学。当教师可以做到教学方法的丰富化和有效化,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发展。例如,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就可以融合项目化教学法配合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来推动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在进行歌唱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变更原有的教学方式,通过项目构建的方式来布置一些项目任务,由学生从教师给出的推荐名录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歌曲进行练习,在学生完成歌曲选择后,教师再结合实际让选择歌曲相同的学生结合成一个学习小组。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月之故乡》《教我如何不想她》《阿玛丽莉》三首经典歌曲,而后为学生解析相关的信息,让学生根据喜好来做出选择。当学生开始进行学习时,教师需要对小组学生做出帮助和指导,引领其听取相关的曲子,并学习歌唱的要点内容。像这样,通过多元方法的融合运用,高职音乐课堂教学的效果就可以得到优化。
(四)做出分层设计,有效推动发展
教学设计的分层化构建是推动教学合理化推进的重要举措。为了实现这一教学调整的进行,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能力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围绕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构建分层化的教学设计,开展阶梯化的教学。为此,教师在实际中就可以借助教学检测或大数据分析的方式对学生的各项音乐技能发展做出分析,围绕学生的相关能力发展进行分析。在得出了相关的分层化数据后,教师再去进行要求的合理分级。在要求的分级上,教师需要借助严谨的推断,评定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设置不同层次的分层化教学要求。例如,在实际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大数据相关的平台软件来推动分层教学的开展。其中,教师需要先构建学生档案,在其中记录平时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为了提升记录的准确性,教师可以选择时间开展一次音乐相关的小测验,小测验中可以包含基本音乐知识的摸底,学生的歌唱能力检测,学生的音乐应用能力分析等。在完成检测后,教师就可以将对应的数据上传到软件中。进而在软件提供报表后,教师就可以结合软件的数据对学生进行分级。这样一来,教师在实际中就可以围绕学生的能力分级情况,来为学生制订不同的学习标准和阶段性的学习计划,有效地推动其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的高职音乐教育存在着学生缺乏主体性、教学模式陈旧、课程设计不当、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脱离实际、师资力量欠缺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使得教学的质量与学生的发展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为了革新教学,提升高职音乐教学的质量,教师需要融合产教融合的基本要求,从三教改革的开展做出分析,对教学的设计做出相应的优化。
参考文献
[1]谭凤.高职音乐表演专业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和培养[J].北方音乐,2019(10).
[2]趙艳.音乐教学中提升幼专生音乐素养的途径[J].艺术评鉴,2019(16).
[3]董大巍.论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与提高[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9).
[4]马瑜慧.新媒体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现状和策略分析[J].艺术评鉴,2019,(01):126-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