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策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李斯

湖南省宁远县水市完全小学 425600

摘要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智力水平正在迅速提高,因此,在这个关键时刻,进行应用题型的教育,对学生的逻辑思考和想象进行锻炼,采用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法,对学生的解题思想进行发展。数学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运用题目可以直观地反映出这些关系,并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对提升学生的运用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使学生可以把数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从而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这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本文将对农村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重要性进行简单论述,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对新课程标准下应用题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农村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策略

正文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意义

(一)加强小学数学的奠基作用小学数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另外,在小学阶段,是学生打好数学基础的重要时期[1]。应用题的灵活性和综合性都比较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要求也比较高,因此,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学生学习更深层的数学知识的基础。

(二)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能力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数学课程标准和对学生的要求也在发生着改变。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数学问题的解决不仅要注重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更要注重对数学问题的理解,更要注重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比如,在解决应用题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习如何抽取出有用的信息,从而提高自己的归纳能力,并对问题进行整理,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从而推动自己的整体发展。

(三) 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数学应用题指的是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与其它种类的数学问题比较起来,应用题更具有综合性,因此,学生可以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学生完成应用题的情况下,可以直观地反映出他们的整体水平,可以对老师的授课成效进行测试,便于老师对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行优化和调整。

二、农村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方法单一孩子们年纪小,性格活跃,在学习过程中很可能会被别的东西或者东西所吸引,所以老师们要根据孩子们的特点,改变并充实他们的教育方法,让他们的教育更加有趣,从而让他们的学习更加有趣。但是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有一些老师在进行应用题的教学时,会存在着长时间地采用同一种教学方式的问题,这种问题的解决方式缺乏创新性[2]。此外,由于数学知识的内容过于单调,这就造成了一些学生对数学失去了兴趣,甚至在更严重的时候,还会产生对数学的抗拒情绪。

(二)教师不注重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目前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老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和陈旧,而且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过分强调了如何将问题的解答技巧传授给学生,却没有注意到如何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从而影响了他们的思考能力的发展。所以,如果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应在实际应用题的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的培养,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又可以让他们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缺乏关联性和逻辑性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尽管有一些老师会采用问题导学,但在实践中还是有很多问题,值得关注。首先,他没有掌握好每一个细节。一些老师往往忽略了具体的环节,只注重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而忽略了学生的真实需要,从而造成了提高教育质量的困难。其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逻辑与相关性不足等问题。问题是问题导向学习方法的关键,但在课堂上,一些老师往往只关注单一问题,忽略了问题间的逻辑性,对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

三、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优化策略

(一)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数学概念帮助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目的是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到数学的核心实质,同时这也是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很关键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应用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这也是它与其他题目类型最大的不同之处。因此,要求学生能够自己找到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并将它们列出来,并对它们进行求解。小学生会存在找不到题中的有效数字信息的情况,从而造成学生的列式没有任何的逻辑关系。这是因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了解不够,所以学生无法明白概念中的含义,无法快速、正确地对问题进行解答。所以,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老师要帮助学生强化概念,并用简单易懂的方法将概念传递给学生,不得照本宣科、胶柱鼓瑟。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理论知识是一个极其单调的过程,所以老师应该把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该课内容中练习的第二道例题为应用题,森林公园的面积为124公顷,1公顷森林一年滞尘重量为32吨,一天可以从地下吸水85吨,问:森林一年可滞尘多少吨,森林一天可以从地下吸出水多少吨.通过分析第一个问题可以看出要求的数值为总公顷数的年滞尘数,则计算过程为:124公顷(森林总公顷数) ×32 吨(1公顷森林年滞尘数) 3968吨(森林年滞尘重量).通过分析第二个问题可以看出要求的数值为一公顷森林的日吸水数,那么总公顷数的森林一天的吸水量是多少的计算过程为:124公顷(森林总公顷数) ×85吨(1公顷森林日吸水量) 10540吨(森林日吸水量)学生学习如何解答应用题时,需要教师在讲解题目的过程中给学生进行示范与演示,使学生明白找寻应用题有效数值的思路和条件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述解题过程及思路后,要从学生的错题中寻找学生没有理解的知识点,学习的过程是塑造学生自我意识、自我反思、自我学习意识的过程,答对一道题目是学生获取的知识基石,而没有答对的题目则像被白蚁啃食的木梁,会使学生的基础不够稳固,教师的作用就是为了帮助学生通过改正错误得到坚固结实的木梁.

(二)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在中学数学教育中,要看到自己的缺点,要主动寻找途径,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素质。在教学中,不能只靠口头讲解来进行,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他们找到应用题的乐趣[3]。最近几年,随着教育的发展,各种新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地涌现,而在目前的数学教学中,创设情景就是一种使用比较多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数学老师可以创设与生活有关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认识问题,并在情景中解决问题。

例如,在对“教师带领学生去采集树种,第一个队伍有7人采集,共采集了8千克,第二个队伍有6人采集,共采集了7千克,请问哪个队伍中的个人平均采集量多?”这一应用题进行教学时,教师首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师创设的情境当中。在课堂中教师无法让学生实地采集树种,但是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模拟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种子分别放到班级内部的不同位置。之后挑选出13名学生,分别组成7人组和6人组,让两个小组的学生在班级内收集种子。7人组收集8千克,6人组收集7千克。通过实际的情境,让学生计算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种子,再对比哪一组的平均数较大。

(三)生活化教学方式,开展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在开展应用题方面的教学时我们会发现,其中涉及的很多情境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场面。为此,在开展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化的方式开展教学,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发现解决应用题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时,教师要注重从基础抓起,在对低段小学生进行应用题方面的教学时,就要渗透生活化的理念,改变学生对于数学这门学科的看法,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例如,最开始在数学课中开展应用题方面的教学时,教师便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开展教学。如“某位同学带了100元到超市买东西,买了5支单价为3元的笔,3个单价为6元的笔记本,以及1包单价为5元的薯条,收银员应该找回多少零钱呢?”对于此类简单的应用题,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进行审题并提取关键信息。学生在审题时会想到自己平时去超市买东西的经历,从而找到解题思路,快速地提取出其中的有效信息并解决问题。

(四)分析问题结构,提高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农村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可以将其分成两个方面来进行教学,一个是分式应用题,另一个是公式应用题。在处理分式应用题时,老师要让同学们先看一下题中的分式,然后再以知道的份数为基础,解出其余的份数,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老师要指导同学们把分式转换成分数,并用分数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问题的转换,量化关系的解析,有助于学生理顺思维。比如,在讲解解题思路时,教师可以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数形结合,把题目中的分式,用线段或者是圆饼图表现出来,再对其他的量进行标注,从而发现这些数字的内在联系。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以题目为着手点,而不是以“公式”为着手点。有的学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学到哪一课时,做应用题就首先将课上学的公式写下来,再找数字直接代入。这是十分错误的做法,完全发挥不出来应用题的作用。学生即使做对了这道题,也只是学会了机械的使用公式。而在期末考试,或者是毕业考试时,即使遇到了原题,也不能做出来,因为学生不知道这是属于哪一课的应用题,也就不知道该用哪个公式。正确的做法是:教师要让学生分析题目的结构,弄清楚这是在考察“谁比谁少”,还是“谁是谁的几分之几”的问题,然后再回想相关知识点,加以利用,解出题目。

(五)研读应用题型, 探寻关联关系在小学数学中,应用题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也是失分的原因之一。为了提升学生的解题准确度,并对他们在解决应用题时的紧张和畏难心理进行调节,老师可对每一道数学应用题展开研究,也就是将找到应用题文字讲述内容的关联关系作为重点,对每一个已知条件之间的承接关系、转折关系、递进关系进行判断,并从这些关系中提炼出解题方法[4]。通过研究应用题型,可以迅速地排除某些多余的条件,并从中提炼出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已知条件;而另一个原因,就是为了让他们更快的解决问题,让他们能够更快的找到答案。

以一道“相遇问题”为例,甲乙二人同时从两地骑自行车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15千米,乙每小时行13千米,两人在距中点3千米处相遇,求两地的距离。对学生来说,相遇问题是一类较难的应用题型,尤其是题目中给出的一些已知条件往往具有“迷惑性”特征,如果学生在阅读题目时粗心大意,忽略了一些关键信息,解题结果出现错误的概率也将大幅提升。因此,在面对这一类题型时,学生应对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深入钻研和探究,以确定这些已知条件之间的共性关系与关联关系。如从题目当中给出的“两人在距中点3千米处相遇”这一条件可以看出,甲骑得快,乙骑得慢,当甲过了中点3千米的距离以后,乙距中点还有3千米的距离,这说明甲比乙多骑行的路程是(3×2)千米,根据已知条件推导出的这个结论可以求出甲和乙的相遇时间,即(3×2)÷(15-13)=3(小时)。因此,由路程 = 速 度 × 时 间 可 以 求 出 两 地 之 间 的 距 离,即:(15+13)×3=84(千米)。从这一解题思路可以看出,学生在对应用题型进行钻研式阅读时,可以快速提炼出对解题过程有所帮助的条件,进而能够正确求解出最终的答案。数学应用题有一个共同点,即已知条件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如果这种关系得以确定,对问题的解决将大有裨益。同时,学生在研读应用题型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不得忽略任何一个已知条件,有的学生由于马虎大意,而忽略一个或者多个已知条件,学生的解题正确率将受到严重影响;第二,在阅读应用题的文字内容时,学生应当确定每一个已知条件之间的关联关系,如两个条件之间存在相互递进关系,学生可沿着这层关系继续探究更深一层的关系,这对快速解决应用题型大有帮助;第三,一些较为复杂的应用题型往往含有一些隐性条件

四、结语

因此,对农村小学的数学应用题进行优化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农村小学的素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老师们要强化对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的训练,让他们有更多的探究的渴望,从而提升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持续地对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育方式进行创新,从而让他们的身心都得到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陆秀萍 . 利用生活化教学提升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效果[J]. 读与写:下旬,2021(12):238.

2]林素萍 . 新课改下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 天津教育,2021(10):72-73.

3]王雷达 . 高年级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生活化教学[J]. 家庭生活指南:下旬刊,2020(10):28.

4]刘小童 . 生活化视角下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分析[J]. 中国教师,2020(S2):16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