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有效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小学科学;信息技术;有效策略
正文
在小学阶段,受传统教育观的制约,与三大主科相比,小学科学的课时安排、课程考核和课程评价常常被忽略,并一直被边缘化。大部分的小学也没有认识到科学课程的教学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多重要,在新的课改背景下,虽然给了小学的科学教育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和指导,但是,在核心素质的概念下,怎样进行并实现科学思考性教育,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所以,小学科学老师要将科学课本中的核心知识进行挖掘,并与新课程标准相结合,并以学生的学情为依据,将信息技术与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其教育的有效性,让学生的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提高。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意义
科学教材中存在很多难点知识,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如果仅依赖教师的课堂讲授,会导致课堂枯燥乏味,还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而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能弥补这方面的缺陷。传统的科学教学大多借助板书方法为学生呈现知识难点,教师会通过加强语气和反复强调让学生理解,但这些方法的教学效果都不理想。例如,在教授关于地球公转、四季变化、自转及昼夜交替的知识时,由于该部分教学内容较抽象,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及想象力要求较高,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如果教师根据本节内容设计有趣的Flash动画,然后在课堂中予以展示,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三维模拟动画,模拟“地球”的远近运动、虚实变化及快慢转换,以动画的形式呈现地球运动中关于远日点、近日点的知识,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能让学生掌握地球运动的过程。而且应用信息技术能节约教学时间,加快教学进度,降低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难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难点知识,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模式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教师要保持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效率。另外,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层次差异,适当更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明确的学习目标,为科学学习提供过渡空间,促进低难度知识与高难度知识的衔接,为学生高效学习提供条件。教师要将学生当作学习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路人和引导者。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降低知识难度,促进知识衔接,在分层教学中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宇宙中的地球”时,教师未完全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程度也缺乏了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提问,通过课堂测验与观察,剖析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程度。比如,可以设置与太阳东升西落、太阳运动和地球运动的关系、地球公转规律与自转特征等知识相关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分析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例如,在教学“太阳正午高度”时,一方面要利用信息技术呈现重点知识;另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学生设计有趣的学习情境,如提出问题:“利用太阳能的效率和太阳高度是否存在关系?”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索,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科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二)运用信息化技术,激发学生对实验的探究欲望
传统的科学教育在现代教育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信息教育资源非常丰富,为学生教师在学生园的科学实验的教学中创新教学方式,改变教学思维提供了便利。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学生科学实验更加丰富、有趣,能够充分调动现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充分地参与进教师组织的科学实验中来,提高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对科学实验有更深入的理解,提升学生教师科学实验的教学水平和科学实验效果。
例如,在组织科学实验“我们认识的动物”时,教师便利用一体机来辅助开展教学。以往教学科学实验中,教师只是通过出示动物的图片和老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认识一些动物,这样单一、枯燥的教学科学实验组织方式不能够很好地在科学实验中调动学生的情绪,参与度不高,对动物的认知比较表面。在这样的科学实验中,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没有发挥学生参与科学实验的主体作用。现在我们可以通过一体机播放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制作的课件,向学生展示各种动物的特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去想,比如观察动物有哪些特征、动物的叫声、动物喜欢吃的食物、比较动物在身形和花纹的不同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科学实验中保持专注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索动机和学习兴趣。通过一体机学生真实的看到了各种动物的动态特征,讨论中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讲述自己观察到的东西,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把握住契机掌握学生的兴趣点和探索情况,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引导,为接下来教师开展的动物系列的学生科学实验奠定知识经验,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延伸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突破教学重难点
小阶段的科学实验非常符合学生好奇、好探索的年龄特点。这一阶段的学生的认知受知识经验的影响,主要体现为经验性认知。对于教师的科学教学科学实验来说,相对抽象难懂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很难有效地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认知和理解,而信息化教学资源在学生的教育科学实验中体现了其优越性。例如,在“认识蜗牛”的科学实验中,教师在科学角投放了蜗牛,带领学生一起养育蜗牛,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学生对蜗牛喜欢吃的食物、如何吃食物、蜗牛的行动方式、蜗牛的触角等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通过观察,捕捉到学生们的兴趣点,针对蜗牛设计和开展了科学探究科学实验。在讲解蜗牛到底有没有牙齿的时候,由于蜗牛的嘴巴跟针尖一样大小,学生很难看到蜗牛的牙齿,对于蜗牛的进食方式不清楚,教师就利用信息化的教育资源,整合了蜗牛牙齿相关的科普,用多媒体视频向学生展示了蜗牛的牙齿一般有135排,每排105个,共计可达一万颗以上。学生通过信息化教育资源,清楚地看到了蜗牛的牙齿,震惊于小小的蜗牛竟然有如此之多的牙齿,了解到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生物,极大地开拓了学生视野,突破科学实验的难点,给学生的心灵带来了震撼,更增加了学生对于蜗牛这个小生物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探索想要更多的欲望。在这个科学实验后,教师还可以趁机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启发学生小蜗牛还有更多的秘密,让学生表达出自己想要进行的知识点的探索,教师在继续利用信息化教育资源不断突破科学领域教学的重难点,支撑学生的认知向更深层次发展。
(四)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的融合
为了建设高质量的科学课堂,教师要意识到信息技术的局限性。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科学教学中并不是万能的,也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黑板是传统课堂活动的重要辅助工具,对推理重点知识、呈现教学难点及提炼核心知识有着重要意义,还能随写随看,也可以随擦随写,可控性突出,操作简单。例如,在教学“地球运动”知识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科学价值,首先,教师要演示,利用传统教学方法呈现地球的运动规律。一开始,地球运动是不透明的,也不发光,但在手电筒的照射下,学生可以观察到地球昼夜半球的区别,晨昏线为界限。然后,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从侧视、俯视等不同角度模拟晨昏线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差异。最后,可以借助板图得出如下结论:晨线和赤道的交点地方时是6点。通过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的融合,能提高信息技术利用率,让信息技术应用于传统教学模式中,协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五)巧用现代智能设备,开展科学探究与实践
在当前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和科学技术水平日益提升的背景之下,以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移动终端的功能也呈现出更加全面、更加强大的态势。现如今,智能移动终端已经拥有了许多在过去只有计算机才具备的功能,并且其自身的多变性和灵活性也更加突出,将其应用到小学科学教学之中不失为一种可行之举。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融入智能手机和智能平板已经成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教师可以使用此类设备与多媒体和电子白板进行连接,实现教学资源的丰富。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进行微信群和QQ群的建立,在课余时间向学生布置一些科学探究任务,并在群聊中进行实时交流与讨论,将以往教学活动会受到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局面进行了有效打破,提升了教学效率。除此之外,在时代背景的影响下,网课、微课等线上教学形式的应用频率更高,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创设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另外,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还可以使用拍摄视频或照片的形式进行记录,更加直观地展示出自己的探究过程与探究结果,从而方便教师或其他同学针对此次科学探究活动进行评价与学习。
三、结语
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推动科学教育的变革,给小学的科学教育带来崭新的思路,但是应用信息技术对老师的教育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在此过程中,老师们应该将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有效地结合起来,将应用信息技术的优点充分地展现出来,让自己能够合理地、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优势完全展现出来,并为学生制定一个分步学习方案,从而提升他们对科学的认识,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谢海兵.巧用信息技术,培养科学素养——谈谈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外交流,2021,28(5):1518.
[2]崔大鹏.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2(8):40-42.
[3]许宇翔.小学科学学科合理应用信息技术的策略[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3(04):79-81.
[4]朱允如.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科学课堂的创新[J].第二课堂(D),2022(09):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