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策略
摘要
关键词
语文核心素养;习作教学;小学语文
正文
习作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长期以来,传统习作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的结构模式,让教师从教到改都耗时费力,作文本发下来学生却束之高阁,对教师的评改视而不见,很少自觉地进一步修改。因而,教师的批改显得徒劳无益,学生的习作水平也止步不前,习作教学收效甚微。在“双减”背景下,基于新的课程标准,落实语文课程目标,让习作教学提质增效,需要教师进行写作策略的有效指导,让学生在实践练笔中发展语言水平,提高语文素养。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概述
个人素养是具有动态性和灵活性的概念,主要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定义,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出个人发展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素养体现在个人日常的言行举止当中,并且能够展现个人的品性修养和各方面能力水平。而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是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背景下,个人的能力和水平能否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并且实现个人价值,使个人目标与社会的发展目标达成一致,不断实现自我的提升和完善。小学语文阶段的习作教学能够使学生运用语言的水平和思维逻辑水平以及思想修养得到提升。小学阶段语文素养培养必须要根据语文科目自身特色和实践环境进行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小学语文素养主要针对学生的语感、语文学习习惯和方式、艺术鉴赏和品性修养等方面进行培养。这些内容也是学生后续能够进行深入语文知识学习的基础,也能够使个人能力更加适应社会复杂的环境和不断变化的需求。
二、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困境
在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个关键教学任务,并且作文写作也是考试的重点考察内容。但现阶段的写作教学过程当中却面临着较多挑战,阻碍了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主要是以下几方面:首先,针对写作方面的教学存在表面主义的现象。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并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写作教学计划,仅仅只是进行表面的教学和引导,例如,很多教师通过命题作文的形式和严格规范学生作文写作的方式开展写作教学,甚至明确要求学生只需要对开头和结尾进行重点写作即可,这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局限和约束。同时还存在一部分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与学生实际水平不符,学生写作的内容更多的是抄袭和编造的,作文的质量和效果不佳;其次,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脱节。语文学习需要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运用,尤其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之间紧密相关,但大多数教师在开展习作教学时,忽视了对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当中没有通过阅读进行作文素材的积累,导致学生在写作时没有充足的写作素材。最后,学生的写作热情和积极性不足。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语文知识体系仍然没有完善,生活经历也比较薄弱,写作对于他们具有较高的难度系数,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也使学生对于写作教学产生了抵触心理。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策略
(一)加强小学生语文阅读积累,规范学生书写
阅读是写作的前提,要想写好作文,必须有大量的阅读积累,为此,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开展自主阅读教学,将读写结合,加强小学生的阅读积累,通过阅读增加学生的阅历,积累语言文化知识。教师可以布置简单的阅读和写作任务,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独特的见解,并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2]。促进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同时,教师要创建自由的阅读环境,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阅读,在阅读中开拓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相较于阅读材料中的内容,学生对现实中的事物更加感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形象化的细微特点,举办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物,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写作,并以演讲或表演的形式进行表达。
例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指导学生标记课文中的好词佳句,通过摘抄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积累阅读知识,并鼓励学生积极阅读课外书,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教师还可以定期开展日记、趣事分享比赛、故事朗诵比赛等活动,训练学生的阅读、写作、语言表达和创新思维等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此外,教师要规范学生写作行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小学阶段学生各方面发展尚未成熟,自我控制能力有限,在学习中常常出现粗心大意、丢三落四的情况,同时,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薄弱,教师要循序渐进开展习作教学活动,规范学生的写作行为,帮助学生理清逻辑,学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规范作文格式,纠正学生写作中的错误,让学生养成格式规范、书写工整的良好习惯。
(二)开展生活化教学,加强情感作文教学
教师要将生活元素融入到写作教学中,利用身边的事物激发学生的情感,加强情感作文的教学。一方面,教师要将写作教学实际生活相结合,在设计写作教学方法时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内容,结合生活相关联的事例进行作文训练,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开展生活化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生活意识,让学生学会积极主动地观察身边的事物,加强对生活的感知,在写作中借助对身边事例的写作,使作文更加富有真情实感。例如,教师可以设计情感强烈的作文题目,如“我喜欢的季节”、“我喜欢的小动物”等,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写作,在写作中融入情感,使作文充满真实饱满。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分享作文,互批互改,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创新教学方法,开展探究式教学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写作水平、兴趣爱好等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因材施教。例如,在“我的校园”这一主题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校园,观察校园绿化、校园建筑等环境,了解校园的基本情况,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训练,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写出自己心目中的校园。教师要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如对于写作水平较低的同学,指导学生从校园的样貌、我喜欢的校园一角、校园中令人难忘的事等方面着手进行写作。学校是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对学生而言校园是非常熟悉的事物,通过写作训练,既能够让学生有东西可写,又能够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进一步促进个性化习作教学。此外,语文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不同的人对语文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将作文教学融入日常课文教学中,运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加强学生对作文的学习体验,在课文学习中加强语文知识储备,提高学生对文章鉴赏能力,进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想象力,在日常生活中喜欢天马行空的想象,但难以将自身的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为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打开思路,培养创新思维。一方面,教师要帮助学生丰富素材积累,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积累素材的习惯,并将这些素材运用到写作中。另一方面,教师要创设多元化的情境,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情境的创设走进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因此,教师要对写作课堂进行拓展延伸,将写作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既要重视知识的传递,也要注重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更好地吸收知识,锻炼学生的思维构建以及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并能够举一反三,将其灵活运用。
(五)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质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没有形成完善的思维体系,但是已经能够进行自主独立的思考,同时对外界和周边环境的变化有着强烈的感知力。在具体开展写作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必须要重视对学生身心状态和发展的关注,以此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学生的心理状态上,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互动,充分把握目前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引导学生思想和情感的发展,使其能够在进行写作的过程当中表达个人体会和感想。
以“描写家乡特色景物”的写作题材为例,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沟通互动,提问学生家乡哪些景物使其印象最为深刻,这些景物包括哪些特色的故事,他们有什么外观和内在的特色。这些问题都可以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提升,对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形成个人的认知。同时也能够使学生更愿意参与到课堂当中,积极主动的表达个人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和写作的潜质。
四、结语
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立足于课堂,注重学法指导,还要在课前了解习作要素,设计课堂结构,确定学习目标,课后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批改的习作,进行反思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将写作目标与指导评价有机结合,重视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强化学生习作思路的指导,注重学生习作实践迁移,激活学生思维,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提高鉴赏水平,丰富内心感受,进而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习作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关注语文教与学的变革,以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不断探索有效的习作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利.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习作教学探思[J].天津教育(上旬刊),2020(9):145-146.
[2]吴修翠.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9(2):149.
[3]马洪喜."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分析[J].课外语文(上),2018(1):147.
[4]宁春生.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策略探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20(9):87.
[5]丁国娟.试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核心素养的培养[J].文理导航,2019(05):102-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