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文本阅读教学探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胡筱雪

和田墨玉县英也尔乡小学848100

摘要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核心地位,“双减”政策既要求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又要提质增效,而阅读教学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关键。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小学生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课堂纪律和自控能力比较差,教师根据这些特征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打造书香校园,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

阅读教学;激发兴趣;策略

正文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体现时代的特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渗透学科核心素养,让经典名著浸润儿童的心田,强化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深度阅读的能力。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要及时调整、改进,教师应将阅读教学和双减政策有机整合起来,以学生为中心,引领学生真正参与到语文阅读、探究之中,成为阅读的主人,达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悬疑式教学

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在词汇大量累积和储存的关键阶段,文本阅读课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文本阅读兴趣,教师在课堂上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应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和综合性,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在进行文本讲解时,教师必须清楚地计划教材的内容,确定教材的基本内涵,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就问题展开师生互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学习。例如,在《望洞庭》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各个时期的名著,用图画、录像等形式呈现给同学。然后再问同学:“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没有碰到或者知道哪些人的作品?”以此让同学们对“杰作”这个词语有更多的认识,在课堂上把“杰作”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并利用洞庭湖的纪录短片,让他们领略洞庭湖的美景。然后教师可以对同学们提出更深入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说洞庭湖是自然的一部分?作家为何要创作《望洞庭》,其意欲何在?你要是有一天到了洞庭湖,会是什么感觉?”问题能激活同学们的思维,激发他们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总之,教师在课堂上设置悬疑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而且还可以在某种意义上促使教师们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情境式教学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带入到语文学习的情境之中,通过运用大量的身体语言和表情动作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感,同时给他们提供一些有意义的视角,通过在课堂上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能够很快地融入到情境的学习之中。例如在阅读《“红领巾”真好》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课堂上每个同学的“红领巾”来营造类似于文本的教学情境,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引起他们对文本的兴趣,并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文章里的红领巾和鸟儿之间的联系”。接着,让同学们带着问题进行文本阅读,使阅读更具目的性。

共鸣式教学

小学阶段,学生学习不同时期、不同事件的相关文本可以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思想感情,丰富他们的词汇,从而让他们了解不同时期和不同人物的思维,积累写作素材,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地基。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发掘所要讲授的内容,发掘内容所包含的语言和情绪的美,并将其与文本的表现方法相互融合,从而引发学生的共鸣,积极地发掘其内在的魅力。在实践中,教师要注重情感的流露,在课堂上进行情感的渗透,让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刻,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寻找文章的关键词、关键句子。就拿《北京亮起来了》来说,该文围绕“北京”这个词展开写作;《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则以“雷锋”为关键词。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文本中的漂亮段落和句型,并对其加以说明。比如文本《北京亮起来了》写道:“故宫已经恢复了青春。一道道亮光打在她身上,把那条长墙和漂亮的塔塔都映衬得水波荡漾,很是迷人。”作者把故宫比作一位少女,把故宫的形象拟人化。教师可以对所说的句子进行重点说明,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拟人技法的美妙之处。最后,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找出小学生在哪里遇到了哪些问题,并及时进行引导、解决。比如《荷花》一文写道:有些花朵长着一根花苞,看上去要撑爆了。对于“饱胀”“破裂”这两个词语,用口头语言解释起来略显苍白,同学们若有疑问,教师可以用动图来解释,更能激发学生的文本阅读兴趣。

示范式教学

语文教科书中所选择的文本均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与情感,教师进行典型文本的示范阅读,可以把课本中枯燥的、静态的文字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有声文字。教师的示范教学,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较好地了解。教师用朗诵的方式把文本中的情感传达到同学们的脑海里,同时教授他们相关的阅读技巧和方法,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其中的情绪,把握原文的精髓。在教师充满感情的示范阅读中,学生被教师感染,忍不住跟随教师诵读,学习教师的读法,从而增强自己的语文阅读水平。例如《我们成功了》一文的教学,教师首先让同学阅读文本,对文本形成基本的理解,接着教师对这篇文本进行演示朗读。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该文的意境,被它的情绪感染,从而激发出更多的读书兴趣。此外,在做演示式的阅读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阅读时思考情感和语气。在结束授课后,教师可以在空闲的时候举办朗读竞赛,以加深同学们对所学内容的记忆,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

多角度解读文本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深入全面地剖析文本,积极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思想、情感和语言运用修辞手法的认识。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扩大、迁移知识范围;同时,通过扩展和转移,让学生对文本有更好地理解。比如《伯牙绝弦》,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改写。可以是散文,也可以是诗歌,甚至是歌词,总之,没有什么文体上的限制。在这段时间里,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为了调动学生的创作积极性,老师还可以运用现代技术,通过展示古筝、香炉、熏香等器具或演奏《高山流水》,营造优美的学习氛围。老师们很长时间都在一成不变地进行教学,而不懂得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宽课堂空间,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

结语

总之,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既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又要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就需要家校合作,给学生创设一个安静温馨的阅读环境。在课堂上教师应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热爱阅读,优化和改进教学方法,把学习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分配,开展群文阅读,即以单元主题为核心,同时阅读相同主题的不同文章,丰富了教学资源,让语文课堂变得五彩纷呈,把文本编写成课本剧,让学生自编自演,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成心得体会,从而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师腾.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价值与实践[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2(03):77-79.

[2]金红.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意义及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2):204-20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