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实践探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胡筱雪

和田墨玉县英也尔乡小学848100

摘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和写是不可分割的两个环节。只有将读与写结合运用,才能使语文教学更加高效、生动、有趣。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还能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更为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读写结合的作用,让学生在读中写,在写中读,从而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写作;策略

正文


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作文教学资源,所选阅读篇目重视阅读积累,增加了阅读与作文的关联性,形成“小练笔、大作文、作文单元”三者紧密结合的体系,改变了以往重阅读轻写作的现象。本文以小学语文为研究对象,深度挖掘读写结合训练内容,有意识地把阅读与作文紧密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片段化写作

引导学生将写作理念融入阅读中,是读写结合的教学要求和重要体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采用片段写作的方法,不仅不会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还能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并将所学的知识点运用到真实的写作场景中。例如,在学习《观潮》一课时,作者把钱塘江大潮描写得十分壮观。“这条白线迅速地向我们移动,渐渐地伸长、变粗、穿过江面……这声音像山崩地裂一样,仿佛大地在震颤。”这一段中,作者采用了对比、比喻的写作手法,把钱塘江浪潮汹涌澎湃、轰轰烈烈的景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鉴赏,探讨作者的构思方式。学生详细分析完这段内容后,教师再要求学生进行片段仿写。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写得没有那么出色,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勇敢地去尝试。有的学生写的是大雨来时的场景、雨夜的景色等,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评。这种片段仿写能够促使学生逐渐掌握写作技巧的运用方式。

、设计读写结合的作业,强化读写实践能力

读书是开启智慧的钥匙,写作是将智慧凝练成文字的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读写结合能力,教师需要将课堂中学习的阅读与写作理论技巧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应用到写作训练中。教师设计读写结合的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阅读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章,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思想和想法,这些都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而通过写作,学生则可以将自己的想象力发挥到极致,写出更加优秀的作品。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阅读教学,也可以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此外,教师还需在学生对课文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延伸和拓展,从中结合读写,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锻炼自身的写作能力,将在阅读过程中学到的修辞手法或者记叙手段应用到写作练习中。例如,在学习《赵州桥》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写作实践练习,让学生关注《赵州桥》中对桥的描写,在课后阅读其他描写桥的文章,并从这些文章中获得对于桥梁形象的理解与感受。教师再指导学生根据脑海中的印象对身边的桥梁建筑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这样的作业设计能促使学生将在阅读中学到的描写技巧应用到自己的写作练习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关注教材文本特点,找准读写切入点

(一)利用课后练笔引导学生迁移运用

课后练笔为学生由读学写提供了知识迁移的机会。例如,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一课的小练笔要求学生围绕一种听到过的“美妙声音”写几句话,教师可通过播放鸟儿的叫声、厨房里发出的声音等帮助学生拓展想象,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的生动语句,用拟声词、拟人手法等进行表达,搭建支架:“鸟儿是大自然的歌手。喜鹊在枝头 (拟声词)地唱起了歌,布谷鸟在田野 (拟声词)地叫着,催人们快快播种, 。”引导学生写出声音的丰富鲜活、妙趣横生。《花的学校》一文的后面有这样一道读写结合训练题:“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你喜欢这样的表达吗?请你照样子写一写。”题中提供了情景支架“清风一吹”“蝴蝶一来”,教师在指导时,需要关注的重点是拟人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课文、赏析和评价课文语言,弄清楚雨和花儿之间的联系。除了课后题的例句,教师还可以多设置几个情景支架如“小鱼一来”“太阳一照”“蜜蜂一来”“小鸟一来”“月亮一来”时花儿们摇摆欢迎的姿态,让学生运用拟人句把它们和花儿们之间的关系写下来。学生如果能顺利完成,教师就可以拆除支架,让学生发挥想象,试着写一写其他情境下花儿的姿态。这样的习作练笔结合课文内容,把作文训练融入阅读教学,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实现了有效迁移。

(二)依托课文结构仿写

文章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是一篇文章的“骨架”。教材中常用的文章结构主要有总分结构和并列结构,同时需要考虑的还有与之相关的写作顺序。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总—分—总”结构的写景散文,先总述小兴安岭是树的海洋,再分写四季景物,最后总结“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重点梳理课文结构,为结构仿写做准备。《美丽的小兴安岭》也是典型的按时间顺序写的文章,分别描绘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里植物、动物的特点,教师可结合课后选做题“你的家乡哪个季节最美?为什么?写一段话和同学交流”,让学生选择一个季节,按照一天中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或“总—分—总”的结构来描写。这样,学生不仅能活学活用按时间顺序写作的方法,而且能进一步巩固对课文结构的认识。

抓住文章的主旨,“原汁原味”地扩写

在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课堂的教学目标开展有效训练,使学生做到“原汁原味”地扩大写作内容和范围,把握好文章的主旨,“恰到好处”地扩写句子或段落,把这些重要内容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表达出来,通过这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仍以课文《山中访友》为例,文章第三自然段写了作者在深山里结识了第一个好友“古桥”。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学生对这一自然段的主旨掌握得较为深刻。基于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扩写此部分。某学生的扩写内容如下:您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见证过这涧中数百年的岁月吗?学生不仅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主旨,还显著提升了自己的写作水平。

)体会语言练读写

语言仿写指的是模仿课文中用得好的语句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课文中有特色、表达巧妙的词语、短语、句子、片段等,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课文中有很多好的句子,有的形式巧妙,有的语言优美,有的善用修辞,有的巧用标点,教师要及时抓住这些训练点开展读写结合训练。例如,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从多角度描绘了一个五彩缤纷的秋天。课文第二自然段选材新颖、构思巧妙,描写了黄色的银杏树、红色的枫树、金黄色的田野、橙红色的果树和五颜六色的菊花。在作者笔下,这些色彩都是秋雨用“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染成的,秋天的自然现象被作者描绘得活泼生动。教科书抓住“秋天的色彩”这一素材,在课后设置了一道习题:“想象一下,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呢?照样子写一写。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小的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场景,如果园、树林、田野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进行想象,再仿照课文中的例句学写语句。可以用填空的形式进行梯度训练:“它把 给了柿子, 的柿子像 ,你挤我碰,带来了秋天的丰收。”“它把 给了苹果, 的苹果像 ,笑啊笑啊,送来了秋天的香甜。”又如,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听听,秋的声音》这首诗歌用词优美,想象丰富。作者运用“唰唰“” ”等拟声词将秋天的声音具象化,运用“大树抖抖手臂”“秋风掠过田野”等拟人手法让画面有了动态的美感,凸显秋天的神韵和活力。诗歌第一、第二小节结构相似,都是先发出“听听,秋的声音”,接着聚焦某一事物的动作,然后以拟声词具象地描绘声音。教师可结合本课的语言特点,巧设仿写训练点:“听听,秋的声音,树叶 , (拟声词),是 。”“听听,秋的声音,稻穗 ,(拟声词),是 。”在由读到写的仿创过程中,学生感受到语言之美,对语言丰富的表达形式有了新的体验。

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进行缩写

熟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必经之路。只有经过反复阅读,学生才能掌握基本的语言表达规则和技能。然而,仅仅停留在熟读的层面往往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考水平。因此,教师需要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缩写训练,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语言。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考水平,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还能促进他们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熟读能力和缩写能力,让他们真正掌握语言表达的本质和精髓。以《山中访友》一课为例,在学习课文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熟读精思课文的内容,也就是作者带着欣喜之情步入山林、拜访山中众友、与众友相互倾诉衷肠等场景。依据熟读精思的教学思路,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缩写。在此基础上,学生所写出的文章似乎是这一课的微缩版了。就这样,教师带领学生把读和写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进而促进阅读和写作的高效融合。

)预测课文发展,合理续写

续写是从原文出发,循着原文的思路,对原文进行延伸。通常从文章开头或前半部分,将文章补充完整,或者从文章的结尾开始接续下去。从故事情节发展来看,续写是对原有情节的延续;从语言表达来看,多少有些模仿的意味。续写要求学生对原文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发展脉络和文章旨意等准确把握,熟悉于心;要求学生在续写的过程中重温学过的文章,唤醒或深化对故事中人物和情节的想法和体会,进一步熟悉故事架构,展开想象并进行合理推测,充分考虑原文和续写之间的内在关联和逻辑性,从课文结尾处生发出后续的情节;要求学生续写时做到“续点”准确,即主要人物一致、人物个性统一、叙述人称不改、中心事件不变,既不能另起炉灶写成另一件事,也不宜变更主题思想。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该单元是一个阅读策略单元,单元的主要阅读任务是“猜测与推想”,习作目标是“尝试续编故事”,教师应将此作为一个整体,在整个单元的关照下开展读写结合训练。第一篇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本单元的精读课文,从课文的标题开始,一直到课文的结尾,在每一个关键情节的旁边都设计了指导学生进行“猜测与推想”的批注(如表2)。这些批注对学生来说是学习如何预测的支架,该精读课文的作用就在于通过示例,引导学生顺着情节发展的轨迹对后面可能会发生的情节进行猜想。例如,《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在课文的标题下面就提出“读下面的故事,一边读一边想: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课文在最后以省略号结尾,在课后又通过问题“故事还没有结束,你认为后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你为什么这么想?”引导学生对故事的后续进行猜想,并让学生给出理由。这其实是教材编写者希望学生掌握“猜想和预测要合理”这一学习要求。同样,略读课文《小狗学叫》在标题下也提出猜想的要求:“读故事,一边读一边预测后面的内容。想一想:故事的结局可能是什么?”同时,提供了三种结局的可能性,重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不局限于一种结局。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体现了故事性强、脉络清晰的特点,故事中前后几处情节相似,使得续写的难度降低,便于学生进行练习。

结语

语文教材选文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积累写作材料的重要来源,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开展读写结合训练,引导学生理解并仿写,以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先云.课程观引领下小学语文教科书能力体系的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3):78-87.

2]施茂枝. 这样教写作不难:基于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写作教学序列与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