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然地理要素对农业的影响”为例探究初中地理课堂高效复习策略
摘要
关键词
自然地理;农业的影响;初中地理;课堂高效;复习策略
正文
引言:怎样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课堂复习效果做大化,让学生既能掌握知识,又能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是值得老师们思考和探究的问题。本文以“自然地理要素对农业的影响”这一小节内容为例,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为初中地理复习课的高效进行提出了几条行之有效的策略,希望能给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一、教师课前进行精准有效的备课。
复习课的一般上课步骤为:教师备课;课堂教学;课后评价三个环节。可见打造高效复习课堂第一步要从教师的备课入手,以“自然地理要素对农业的影响”这一小节内容为例,本节课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如下:
(一) 明确课堂教学目标:通过分析课标,梳理出本节课的具体教学要求,以“自然地理要素对农业的影响”为例,本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要求为:1.运用资料说出中国农业的分布特点;农业生产地域差异及产生的原因。2.通过案例分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农业的观念。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制定清晰可行的课堂教学计划,设置课堂教学链条。
(二) 设置课堂教学链条: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分析具体的学情和本节课的具体内容,设置出本节课的课堂教学链条,包括情境导入、问题设置等内容,巧妙的设计课堂环节,使课堂教学过程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进行。在这个环节中,可以结合在新授课中的教学反思进行查漏补缺,也要多参考优秀课例。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有以学生为中心,真正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 素材收集:
1.本节复习课授课时间为寒假之后,所以在寒假地理作业的布置中,我们添加了一项“拍自己家的年夜饭”作业,使用学生家的年夜饭图片作为课堂导入素材,既可以起到设定情境导入新课的作用,也可以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和课堂积极性。在日常的复习课中,可以把课堂和学生的生活多结合起来,吸引学生参与到地理学习中。
2.查阅资料,根据设定的课堂教学链条结合学情和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尽可能多的查阅相关资料,以完善课堂教学。
二、建立高效的课堂教学习惯。
课堂教学是地理高效复习的关键环节。这个环节的高效进行,依赖于备课环节的有效性,也依赖于地理课程中日常学习习惯的建立。以“自然地理要素对农业的影响”为例,本节课的课堂讲授中,需要重难点突出,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为具体的课堂环节:
环节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与生活有关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本节课的讲授过程中,首先创设了“学生年夜饭”的情境,播放学生拍的自己家的年夜饭图片,提问年夜饭中的食材来自哪一产业,让学生有参与感,吸引学生的目光,导入农业复习新课。还以根据授课时间在寒假刚刚结束为契机,在课堂过度时和学生进行元宵节猜灯谜互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环节二:打好地基,夯实基础。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分为三部分:一部分在于课堂学习后的当堂复习,第二是课堂学习中对知识进行前后联系而达到复习目的,第三种就是复习课。本节就是第三种形式,这也是耗时最多、拔高效果最明显的复习方式。在本节课中,首先采用思维导图、知识表格等形式对基础知识进行回顾,明确中国农业的概况以及四大地理区域的主要农业类型。在基础回顾的过程中,要结合课堂提问,小组默写等形式及时检查课堂基础知识的复习效果,灵活调控复习时间。
环节三:小步子,快反馈。在复习课中,将复习与练习相结合,学以致用。在课堂基础复习环节结束后,及时安排有针对性的反馈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提供有效材料,设置探究情境,形成课堂问题链条,与复习知识紧密联系,最终形成完整的课堂教学链条。
环节四:根据本节课教学重、难点以及基础知识设置“我是农学家”问题探究,分析我国糖料作物、油料作物、畜牧业分布,并根据地图分析我国特色农业。由于本次题目设置在课堂前半程,所以在此环节中,题目设置以填空题为主,难度较低,避免因难度过大而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因此要求全员参与,独立完成。
环节五:举例探究,提高地理综合素养,形成因地制宜的地理思维。在这个过程中,以“崂山绿茶”为例,根据题目中的材料分析影响崂山绿茶生长的自然因素,并从崂山绿茶这一特例中归纳总结具有普适性的影响农业的自然地理要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自主进行材料分析和归纳,从而提升学生独立分析归纳的能力。此题目框架较大,难度较高,因此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积极引导,在关键节点进行提示,帮助学生建立完整清晰的答题脉络。
环节六:课堂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这一步中,要同时进行题目检测,在练习中将知识进行内化。在本节练习中,列举了两个例子进行分析作答,一是“以青藏地区的河谷农业种植油菜籽质量优良为例”分析其形成原因,既分析了青藏地区的农业环境特征,还与东部地区进行了对比,进行了区域分析的同时也进行了对比分析。第二个例子是“东北五常大米的生产”,根据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分析五常大米品质优良的原因。最后针对两个区域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两区域农业发展成功背后蕴含的因地制宜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将课堂和生活实际进行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发展观念。最后,根据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课堂梳理,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层层递进,梳理出完整的知识体系。
环节七:课后巩固。为适应“双减”政策,很多地区不能布置课后作业,所以本节课的课后检测安排在当堂完成。在课后检测中,精选了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中考地理真题进行知识拔高,提高学生适应新题型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中,精选了“分析乌江榨菜原材料青菜头的生长有利自然条件”、“印度农业的发展”、“东北黑土地商品粮的生产条件及特点分析”、“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的商品农业发展分析”四大方面的真题,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检测训练。
环节八:课堂寄语。在本节课中,以教师课堂寄语、观看总书记讲话和观看视频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立足我国农业发展的坚定信念,树立从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的坚定目标,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课堂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家国观念和环保理念,为成为新时代的接班人而不断努力。
三、形成完整的复习脉络,进行大单元教学整合。
复习课程要做到每节课是独立的,保证每节课都有独立的教学过程,同时也要做到每节课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课程前后知识都是相衔接的,对课程进行大单元整合。在这个过程中,单凭教师个人的力量可能会打一场旷日持久之仗,所以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学校的资源,以团队的形式进行。本节课作为农业大单元教学的一个环节,和乡土地理——农业项目化学习进行整合,作为农业大单元教学的第一个环节。
结束语:在初中地理复习课的准备中,教师的作用极其重要。初中地理课程侧重学习地理现象,只有在复习课中才有实现探究现象背后的成因,并对成因进行深度挖掘的条件,所以必须对复习课加以重视,上好复习课,是对优生拔尖、后进生内化地理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徐海霞.初中地理复习课中情境问题链设计的应用探究--以"自然特征与农业"为例[J].新校园, 2022(8):3.
[2] 朱丽明.浅析初中地理复习中主题情境案例的设计策略——以"区域自然要素关系"为例[J].地理教学, 2019(16):3.DOI:CNKI:SUN:DLJX.0.2019-16-019.
[3] 王平.初中地理教学课堂教学设计——以"八年级第六章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为例[J].报刊荟萃:下, 2018(5):1.
[4] 杨敏.基于思维建构的高三地理复习策略探讨——以《气候对农业的影响》为例[J].新丝路:中旬, 2021, 000(002):P.1-1.
[5] 肖婕. "初中地理问题解决教学法的实践反思——以"西亚干旱环境中的农牧业"为例."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4(201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