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运算能力
正文
引言:小学数学教学涉及较多运算教学内容,只有培养学生基本的运算能力,才能使学生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保证小学数学教学收获理想成果。在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与培养小学生运算能力的本质关联,同时基于小学生能力发展特征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为激活学生运算思维、锻炼运算能力做好准备。
一、小学数学运算教学问题
很多时候学生对数学课程缺乏学习兴趣,其主要原因是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无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数学这门学科又是小学阶段基础性学科,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自身成长都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要依托于教学方法的创新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就现阶段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数学教师固守成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甚至使用的训练方法不科学,让学生重复练习计算题,这样不仅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反而消磨掉了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导致学生对小学计算题的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心理。从根本上导致学生的运算能力无法提升,严重影响了整体教学质量的发展。学生进行大量的书面计算题的练习,运算能力却没有得到稳步提升,反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下降了。并且,学生由于进行了大量的机械式练习,反而忽视了对所学知识点的深入学习,这对教学质量的提升造成了不利影响,学生的学习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二、小学数学运算教学改进策略
(一)重视对学生运算技巧的培养
培养小学生的运算能力的过程中,学生的运算技巧培养问题也是其中一个重点任务,需要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解题思路,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在培养学生运算技巧的过程中,首先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耐心,可以仔细地阅读题目,找到这个题目中的重点,并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提高对问题理解的准确性。然后在运算过程中,其运算步骤不能出现错误,要按照规定的运算步骤进行,减少因为符号错误或小数点移位等错误。最后当计算完成之后,还需要对其进行检验,确保最后计算出来的答案是正确的。小学生掌握准确的运算技巧,在以后各类计算题的学习过程中,其计算准确率都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并且也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以“运算律”教学为例,完成加法交换律教学后,学生可能会结合 a+b=b+a 这一等式提出问题:“加法交换律有什么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对学生敢于提出疑问的品质进行肯定,并在黑板上写下算式“23+60+25+17=( ),请学生尝试使用加法交换律进行计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迁移运用所学运算律,指出可以通过交换加数的位置进行运算,从而通过口算快速得出结果。这样,通过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困惑,便可以使其自然地感受到运用运算律解决问题的乐趣,提升其解题内驱力。
(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教学的情况,强化自身的教学思维,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也为后续学习质量的提升打好基础。由于运算能力的提升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需要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探究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这也是新课改的教学要求,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在教学“混合运算”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一个算法的典型例题,让学生尝试去解决这道题。学生在计算过程中遇到困难或者是其计算步骤出现错误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自己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一步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其具体的依据是什么?除了这一种运算方式,你认为还有其他的不同的运算方式吗?在教学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同时也在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更好地理解所学的内容,并且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将所学内容灵活运用,解决难度更大的计算题。
(三)在解实际问题时活用知识
在学生掌握典型计算题、变式计算题的简便运算方法后,教师应当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应用问题,让学生在解题时列式并开始简便运算,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与数学应用素养。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服装厂做一件男上衣用 2.5 米布料,现在有42.5 米布料,最多可以做多少件这样的男上衣?参考答案:42.5÷2.5=(42.5÷5)÷0.5=8.5÷0.5=17(件)。典型例题训练、拓展习题训练、应用习题训练应该是逐次展开的。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简便运算学习情况合理设计习题训练内容,以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应用。
(四)疑难探究,引领深刻思辨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围绕疑难问题组织学生探究、思辨,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使其在学的过程中扎实掌握相关知识。教师可围绕课堂教学疑难点出示错题:错题 1:156-32+44=156-44+32=144,错题2:239-67-33=239-(67-33)=239-34=205。根据典型错题,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错题的错误之处及改正之法,如错题 1 中应用了交换律,但在移位时只移动了数字,并没有移动符号,导致计算错误,正确的计算过程应是 156-32+44=156+44-32=200-32=168。错题 2 中应用了结合律,但在计算时忘了改变括号内的符号,导致计算错误。正确的 计 算 过 程 应 是 239-67-33=239-(67+33)=239-100=139。这样,通过展示疑难、探究疑难使学生明确“运算律”学习中的疑点、难点及易错点,使其在思辨的过程中理解简便运算中的“变”与“不变”,从而对简便运算的计算教学内容形成深刻认知。
结论:运算能力是数学能力的基本构成,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运算能力,对于启迪学生的数学智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有着积极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运算能力,必须要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文章提出培养小学生运算能力的教学策略,希望能够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参考文献:
[1]杨敏.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J].新课程,2022,(28):184-185.
[2]林来城.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策略[J].天津教育,2022,(20):34-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