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钟婷

赣州市赣县区储潭中心小学 邮编:341119

摘要

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身为老师,我们要对自己的教育进行创新,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双减”的指导下进行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可以转变以往的教育模式,提高教育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应当将教育创新的观念融入到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寻找提升教学质量的最好方法。最终构建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思路,从而让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提高。


关键词

双减;小学数学;课堂效率

正文


前言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双减”的背景下切实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让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从而构建高效课堂。由于数学自身的特点,其在教学质量中始终处于薄弱环节。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由于对计算和公式的枯燥乏味,导致很多人在学习数学时没有打好扎实的基础。这给老师教学增加了很多的负担。那么怎样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可以让老师落实“双减”的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为此,本文对双减之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进行了探究,旨在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学生对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缺乏浓厚的兴趣

数学作为我国的一门传统学科,其发展历程已有数千年之久,如此广阔的发展历程,使我们小学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大大提高,因为数学学科的特殊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在考查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教学效果时,学生的知识使用具有弹性的考查特征,使小学的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学习更为艰难。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的许多小学生对数学课都没有太大兴趣。而对一个学生来说,兴趣是一个很大的重要因素,没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从积极地学习转变为被动地学习。在这种情况下,要在考试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并且将数学知识运用到更好的程度上,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现在,我们小学的数学教育正处于一个很尴尬地转变时期,学生们对传统的数学知识缺乏兴趣。

(二)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

一些小学数学老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在教学时没有注意到学生的主体性,造成了老师对学生心理特征把握不够,缺乏因材施教的教育意识。另外,由于数学的抽象和复杂,使得许多学生对其没有太大的兴趣,而且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比较单调,这就使得在课堂上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到他们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双减”政策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策略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老师和学生由于地位、经验的差异,在教学和学习上有着天壤之别,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多的是依赖老师,因为小学生还年轻,很多道理、处事态度都有成长的余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本质在于老师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确定学生的独立性,不学生的人格和能力上的不同,要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思想,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在实施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将课堂作为一个平台,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比如,在学数学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在一节课上用简单的练习来测试他们,实践不仅能使学生们回想以前所学的知识,还能使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比如老师做了一些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让学生们做一个举手说话的动作。答案对的学生,在得到老师表扬的情况下,对数学的学习也有了很大的自信。而且,由于是最基本的一门课程,所以很多人都觉得很难通过老师的正确指导,可以高效地减少由于不熟悉而产生的恐惧心理。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性也需要老师重视课堂形式,一言堂、满堂灌的授课形式早已过时。尽管有了“标准答案”,但最重要的还是学习方式和概念仅仅是背诵是不适用于这种学科的。因此,老师应该在课堂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学习空间,让他们能够在学习中自由发挥自己的能力,也可以提出一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从多角度学习数学,提高学习能力。

(二)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建立起一套既面向老师又面向学生的科学评估体系。在小学阶段,学校不仅要以学生的学习表现作为衡量老师教学成效的标准,更要以学习态度作为衡量标准。对于一名老师来说,一个学生的分数是由多种原因决定的,虽然大部分时间里,他都已经对某些东西了如指掌,但在考场上,一些意外、细节、情绪等问题,都会对他的分数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对于学生而言,不同的学生有着本质的差异,有的时候,学生们努力学习,却取得了让人担心的成绩,而不是所有的态度都是一样的。老师在评判一个人的过程中,不能只看分数。比如,在教学《倍数与因数》中,老师可以将平时成绩、课堂表现等因素当作衡量学生成绩的一个主要标准。通过实践,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例如题目要求学生写出3的公倍数,这种公倍数是很多的,答案也是不一致的,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回答来判定学生是否掌握了。对于那些表现较差的学生,老师会毫不犹豫地表扬他们,因为他们的成绩比他们好,通过对学生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归纳出自己的优点,学生们会觉得自己是老师们心目中的特殊人物,他们会觉得很满意,这样就能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此外,课堂的表现也是衡量学生成绩的一个关键因素,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参与度、满意程度都很高,老师和学生的目光接触也会增加。

学习再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比如在学习应用题的时候,老师会让学生自己去读题干,掌握题干中的要点,从而进行课前预习、学习。在了解了小学数学课程后,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会得到很好的提高,因此,预习应该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三)分层设计课堂问题

课堂提问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过程,在小学数学教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层次来进行课堂问题的设计,让问题适合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比如,在“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中,老师要事先对学生们的数学能力有一定的认识,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平时的测验成绩、平时的课堂表现,为学生制定出适合的教学目标;在正式教学中,老师学生展示一些100以内的单加减法题目,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很容易的,而且大多数人都能很快地算出正确的答案。然后老师可以根据加减运算的基础,列举一些连加、连减题目,同时,指导 A.B层次学生正确解答问题, C层次的学生,要求他们积极参与到思考和探索中去,暂时不要求他们全部答对;然后老师列举了几个混合的加减题目,并指导优秀学生把以上问题的做出来,至于中等层次的学生学困生可以让他们进行和探索,但并不要求他们都正确。运用以上方法,可以使各层次学生能够对自己层次相符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这样就能让不同层次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红英,秦忠秀.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C]/课程教学与管理研究论文集(六),2022:411-414.

[2]刘斌.浅谈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培养策略[J].中外交流,2019,026(042):118-119.

[3]王洁.浅探核心素养视域下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新课程,2022,(01):.

[4]张素贤.促进数学深度学习 助力师生真正成长——“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思考[J].辽宁教育,2021(23)

[5]吕艳雯.创设问题情境 构建高效课堂——刍议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方法[J].考试周刊,2021(49)

[6]汪东兴,曹洪辉.寓教于趣,寓学于乐:数学游戏在小学教学中的运作 [J].现代中小学生教育,2000 (01): 16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