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校“五育并举”视角下的学校课程设计与开发
摘要
关键词
特殊教育;“五育并举”视角;课程设计;开发;
正文
引言
特殊教育学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残疾儿童少年的重任,是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特殊学校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直接影响着残疾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课程建设是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核心内容,是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残疾儿童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以“五育并举”为基本特征的课程建设思路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被中国特殊教育学校探索出来,但整体上其课程设计与开发还缺乏整体性、系统性、连贯性,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国务院关于加强普通高中教育的决定》指出,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普通高中要有相对稳定的招生计划,普职招生要力争达到大体相当的规模。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将在“十四五”期间深入推进,选课走班教学将继续在普通高中实施。因此,中职课程更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而不是一般的教育课程。为此,在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时,应将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作为重要内容进行设计和开发。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树立起“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的信念;通过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和独特之处,从而提升自身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倡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劳动
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养成劳动的良好习惯。因此,学校的课程设计与开发应引导学生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做简单的家务,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奠定基础。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如通过参加种植,养殖,做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在劳动价值观念上得到培养;通过参与家务活、公益劳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在课程实施方面,应根据特殊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如校内设立多种形式的劳动岗位,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三、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五育并举”的理念要求特殊教育学校必须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品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在课堂教学中全面落实“五育并举”要求。
一是抓好教师培训,使教师具备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一方面抓好教师的专题教育理论培训和专题教育技术培训,使他们在理论知识、业务技能等方面都能熟练掌握;另一方面,注重培养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服务的能力,使教师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此外,还要做好特殊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工作,提高教师对特殊学生教育教学的能力。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教育理论和专门的教育技术培训,既可以使教师掌握专门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提高其教育教学的能力,又可以使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加强,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是认真做好 “教、学、评”工作。在“教”的方面,建立以学生为本,发挥教师带头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学”的方面,以学生的兴趣、需求作为选择学习内容的依据,设计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在“评”中,针对学生课堂表现、考试成绩等情况,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调整教学活动,使教学、学习达到最佳状态。
三是要做好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使课堂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学生的生活。要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针对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好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四、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劳动实践
劳动教育既是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又是专题教育工作的重头戏。特殊教育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应充分利用和挖掘生活中的资源,进行劳动实践活动。学校应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家庭劳动、社区劳动和公益劳动,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集体生产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的态度。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参观或参与社会服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做事,学会为人处世;能让学生接触到现实社会,并通过实践活动学习到生活的道理;让学生了解社会现实,并通过社会调查学习到感恩之心;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和沟通,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比如,学生的基本技能可以通过家庭劳动、社会劳动、公益劳动等方式进行培训;学生的合作能力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发挥作用等活动得到锻炼。另外,学校可以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需要,设计不同类型的劳动实践活动,如针对低年级和中等年级的学生,让学生通过劳动认识不同的植物,感受植物生长过程的艰辛和不易,通过劳动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植物,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可以通过种植活动;培养学生关心自然的情感,可以通过种植活动。针对高年级的学生,让他们体验劳动的真实过程,在劳动中陶冶自己的情趣;能让学生亲自参加采摘,劳动意识得到锻炼。
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时,学校要注重发挥“小先生”的作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如校内值日劳动、班级卫生清洁等;我们注重发挥“小小家教”的作用,在劳动教育活动中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使学生成为劳动教育活动的引领者,组织者,参与者。同时,学校要在家门口鼓励家长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锻炼的同时,积极引导家长参加劳动教育;注重发挥教师的“小助手”作用,鼓励教师在校内、校外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培训、实践操作等方面给予指导,使学生养成爱劳动、爱劳动的良好劳动习惯。
五、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学习资源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教学中开展观察、实验、考察等活动,引导学生从现实世界中积极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将学生已有的人生阅历、学识经验运用到实际世界中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要及时进行反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也要及时进行调整,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开发和利用专门教育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与社区的合作,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充分利用社会的各种资源。例如,社区为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场所,学校可以在此基础上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引导学生进行种植、养殖等实践活动。学校也可以将当地文化与特殊教育相结合,举办民俗节等活动。这样既丰富了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又能使同学们在不同的领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各种体育和艺术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中获得全面发展。
例如,学校可以与社区合作开展“家庭日”“跳蚤市场”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当地的文化旅游活动,让学生在欣赏美景、体验文化的过程中,获得审美的能力。
另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让他们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锻炼能力、开阔视野、提高素质。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开展为孤寡老人送温暖、关爱残疾人等志愿服务;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举办文艺晚会等活动来丰富校园生活。
六、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评价是为了推动发展,评估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甄别,诊断和开发才是更重要的。因此,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设计与开发是非常有必要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过去的学习成果,更要关注学生现在的状态,以及将来的发展状况。因此,在课程设计与开发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残疾学生特殊的身心特点及教育教学规律,让评价具有科学性、有效性和发展性。所以,在课程实施中,教师要注意把过程性和表现性的考核结合起来。通过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与问题,也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通过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还可以促进教师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方式是否适合特殊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发展不仅要重视,其他方面也要重视。因此,在课程实施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学习的价值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在考查形式上,可采取形成性与终结性考查相结合的方式,主要考查形成性。形成性评价是指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自我反思、同伴评价、教师指导等途径获取对自己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进而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调整和改进。
终结性评价是指通过考试或考查等手段测量学生的学习成绩,以了解学生所学内容,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提供依据,为教师的课程设计与开发提供参考。
七、关注特殊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要
学校课程的发展要充分考虑特长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求,注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水平,充分考虑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课程内容设置要考虑特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既要关注残疾学生的文化基础,又要关注残疾学生在接受教育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同时,课程内容要能体现特殊教育学校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原则,关注特殊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个体差异和特殊性。如设置劳动课程时,为满足残疾学生劳动技能发展的需要,选择适合残疾学生的劳动项目,具有实际操作意义,能提高其劳动技能水平的劳动项目,结合残疾学生的身体特点和劳动能力条件进行设置。再比如,组织课程内容要有利于残障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残障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成功的经验,培养残障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结语
在“五育并举”的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建设要以全面发展为目标,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殊教育规律,体现特殊教育学校的特点。一方面要立足于学生的特殊需要和认知发展,加强“五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在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注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另一方面,要立足学校教育实际,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使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内容更好地体现“五育”课程特色,推动“五育”同步扎根特殊教育学校,通过“五育”视野下的学校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邱华.基于“五育并举”视角的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设计与开发[J].特殊教育研究,2018 (2):32-33.
[2]金惠娟.融合教育视域下的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构建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7 (6):68-69.
[3]刘金荣,王慧娟,陈兴强,等.融合教育视域下的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建设研究[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9 (12):49-52.
[4]刘月茹,张凤梅.融合教育视域下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开发与设计研究——基于甘肃省某特教学校的实证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 (0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