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历史沿革及其现实问题的初探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齐淳麟

西南大学银翔实验中学校 400700

摘要

思政课一直是我们国家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关键环节,是深化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理论为指导的重要思想、为学生们构建科学三观的主阵地,基于这样的地位,就目前而言,我国将思政课是放在一个很高的层面上的,但是,由于所处历史阶段社会环境的不同,思政教育课的内容、发展动向以及时代对它的要求都是存在很大差别的。自新中国成立至今,它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这个过程虽然曲折,但思政课的内涵却于实践中在不断深化不断地与时俱进,由此导致了思政课内容的多样化乃至是教学方式的创新性变革。当然,作为一名思政教师,在回望其变革的历史中我们也应了解其当下现状,深入认识在时代的新要求下在思政课历史发展的积淀下在创新的形势下思政课有怎样的一个教学理念的发展趋势以及期间暴露出来的某些普遍性问题,以此保证我们对思政课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能结合过去、现在、未来综合考量思政课的现实意义,以此端正对教学理念的认知,树立学科信念。


关键词

思政课、发展历程、变革、教学理念

正文


正文: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便面临着亟需重大完善和调整的挑战,而思政课建设便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环节,由此,如我们所见,思政课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曲折的不断改革修正的历史阶段,每一次的新课程改革都都在涌现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总结了众多思政课程创设以来的经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融合了时代元素,这是符合与时俱进精神内核的。清晰地把握思政课程变革的历史脉络,是真正领悟思政课改革精髓、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技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优秀素养优化教学结构的基本前提。

、思政课历史沿革

    思政课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历程,回顾它的历史发展进程,这其中便包含了深厚的从历史的起伏变化地位状态来看这一历程可分为初期创立阶段曲折发展阶段重新发展阶段和新时期创新发展阶段

    首先是最初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文化大革命这一时间段也就是思政教育课程初期创设阶段。再这样一个艰难的环境下,党和国家对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虽然客观因素导致了在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但是思政教育课程始终是按照大政方针在实施的,在此基础上也为思政课程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为思政课的内涵从幼稚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阶段也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一个是初建时期(1949—1957)。1949年12月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便明确提出要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与思想教育使学生初步构建科学的思想观念在此基础上全国各地中学还逐步开设了一系列对青年人进行思想教育的课程,由此便有了思政教育课的雏形。之后为进一步深化思想教育的作用,强化思政教育课程建设,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党中央教育部陆续发出《关于改定中学政治课名称、教学时数及教材的通知》、《关于中学、师范学校设置政治课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以不断变动课程设置,调整课程核心内涵。第二个时期便是确立时期(1958—1960年)这一时期最大的突破便是形成了较为清晰明确的中学政治课任务、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综合而成的全国通用的稳定的政治课教学大纲,这标志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独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正式建立。第三个时期便是在确立基础上的初步发展时期(1961—1966年),这一时期里中央发布系列文件规定了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学时、设置课程,并统编课本适用于全国中学生使用,自此思想政治课程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科学化发展。

     十年浩劫——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左倾错误思想,思政教育课程面临重大挫折和挑战,进入曲折发展阶段。课程教学的教材、师资力量都遭到严重的破坏,虽然仍然有开设思政课,但各地教学内容都是不一致的,内容主要都是以“政治运动”为主题的,严重偏离了科学教学理念正轨。

     文革结束后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党内的错误思想拨乱反正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随之走向恢复发展阶段。这一发展阶段着重体现在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就是恢复时期(1977—1979年),在此期间教育部调整了课程设置,并拟定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恢复了稳定的教学秩序,并强调教学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便是初步发展时期(1980—1985年),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中心、教学研究会的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学研究刊物的创办,思想政治教师进修班的举办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初步发展。第三部分就是改革发展时期(1985—2000年),在这一时期初高中首次统一使用“思想政治课”的名称,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丰富和发展,对优秀教师的培养力度也不断加大。并分别于1996年和1997年颁发了课程标准。这一时期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得到全面发展的阶段,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并科学的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加入了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元素,更加适应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经过前期的曲折发展,国家总结了众多有益的经验教训,认识到若要真正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培养思想先进的青年人必须进行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由此,便进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全面创新发展时期。在这一阶段,我国修订了新的课程标准,范围涵盖了九年义务时期以及高中阶段的思政教育课程。新课程改革标志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开启了新的阶段,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根本性变革。

     时至今日,我国也经过了一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材以及课程标准的变动,增加了新的知识素材和理论点,结合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新的社会热点话题与教材中的知识点相融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指日可待!

     纵观其历史沿革,我国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进行的改革的过程异常艰难波折,但我们从挫折中总结了极为丰富的经验教训,并填补了教育体系中的空白,其意义十分深远。

思政课的现状分析与未来前瞻

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起,知识经济大发展,国际国内形势纷繁复杂等客观因素都在不断催生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我国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便进行了多次极大的全方面的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为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也为适应思政教育课程自身发展的需要,直至今日,我国对思政教育课程的改革仍不断纵深化发展,但在欣喜于其呈现出良好局面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理性的去看待其中暴露的某些普遍性的问题呢?

1. 我国思政教育仍存在理论性过强的问题,与现实的联系仍不够紧密。

在新阶段的思政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不难看出新理念中一直突出和强调的回归生活的生态观,这一教学理念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强调人与自然、社会三者的有机统一,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但是,国家仍然没有确切的有力度的改革措施将这样一个教育理念渗透到思政教育过程的方方面面,即使在某些地区或者是某些学校这一新教学理念有所贯彻实施,但这样的普及度却是远远不够的,仍然有许多教师仍然停留在单纯的理论层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以及课后带领学生参与的德育活动太少,没有走向我们的实际生活,是一种静态的发展模式,致使学生无法真正融入到思政教育思想内核当中。

除此之外,在我所任教的初中年级,自2017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发生深刻的变化之后,会发现初一政治课内容与初二初三的内容跨度较大,缺少思考的过渡转变期。初一内容偏向于基本生活道德认知的规范,非常浅显易懂,但是初二就增加了譬如“总体国家安全观”、“宪法监督”等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比较晦涩难懂的内容,并且这些理论概念在教材中也没有生动形象的体现,而是直接的概念性陈述,这对于教师的专业能力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由此,也极其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学科认知的落差,若政治教师在传递教学内容时处理不当,就会让学生认为枯燥乏味,最终丧失政治课学习的兴趣。

2.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与现实情况存在较大差距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存在问题

在新闻中我们偶尔能看到有关教师殴打辱骂学生的新闻,这一方面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轻视,教师没有真正关注过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从这方面来看这样的行为是完全与我们新课改下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相背离的,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暴露出了教师自身素养不高教师道德水平低的问题,教师的准入门槛较低,考核标准不严格直接导致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另外,即是高校在培育教育人才方面力度不够,缺少对教师个人素养方面的凝练,而是侧重于专业能力上的提升。但是教师所承担的责任不仅是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以身作则,身先示范。

此外,提及以人为本,由于课程内容的理论化,教师很难平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一度的把握,更多地侧重于以教师自己讲授为主,学生的学并非渐进式体验式的,而是直接的灌输。亦或是做辅助性的教学活动,看似是把课堂交还给学生,但是大多也是形式化,并没有对学生理解知识有多大的作用,仅仅是为了做活动而做活动。尤其可见,这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改观和落实,受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

当然我们也必须要明确的是思政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场伴随历史长河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道路,良好的教学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形成过程更不能说是一蹴而就的,其时间上的长期性、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外界因素的客观性就决定了这样一个阶段过程当中会暴露出来诸多问题,因此,这就需要我们能以从容的心态去看待和面对诸如此类的矛盾,在结合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技术等各类科学技术手段的基础之上,继续渗透创新的科学教学观,在国家思政教育制度体系完善的保障之下,从根本上落实到各地区各学校的教师教学实施过程的方方面面。

与此同时,要想呈现一堂有价值的思政课,关键在思政课教师本身,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到:“办好思想政治教育课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需要努力建设好有道德素养有充分的学科知识储备、思想上与时俱进、知行合一、能将新的教学观念融会贯通的优秀的师资队伍,不断随着教育改革完善更新对教师的培养方案,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充分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和贯彻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是未来思政教育课程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除此之外,在更新政治教学内容的同时,增加国家政治理念的同时,也应将其他的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相匹配起来,否则就成了纸上谈兵。另外,尽可能让概念性的内容与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相匹配,让概念生活化、具体化,循序渐进,循循善诱,有来龙去脉,这样学生就容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所以,从当前思政教育的整个发展脉络来看,在思政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趋势下,即使仍存在着某些问题,但大体上说其中指引思政教育学科发展的方针路线却是科学合理的,前景乐观,其乐观之处在于:它的教学理念符合我们的时代精神也符合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教学技术的更新立足于学科理论知识生动化、具体化、浅显化要求,注重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而这些都引领着我们的中学思政教育课程向着光明的道路不断推进。

站在时代的结点上作为一名中学思政课教师,我们必需要树立坚定的学科信念,在分析和把握思政教育课程历史发展、现实问题、未来趋向的基础之上,与时俱进、锐意创新,真正肩负起思政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重任,站好思政课主阵地,为培养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