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育人进行到底——初中数学课堂的德育渗透
摘要
关键词
初中数学;德育;策略
正文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价值
(一)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学校是学生接受正规教育的主阵地,同时也是宣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场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巧妙地渗透德育,既实现了知识的传授、数学技能的训练与掌握,同时又达到了思想品德教育目的,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使学生在了解知识的基础上,对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内涵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逐渐养成良好德育意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生活观、思想观、价值观、品行观等。同时,初中生所接触到的数学知识较为枯燥且抽象,极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而德育的渗透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提升。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全面发展人才的需求。
(二)有益于提高数学教育质量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其中涉及了诸多概念、定理、法则,同时也有丰富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虽然学习过程是枯燥乏味的,但是只要学生坚持钻研,努力学习,便能够体验到数学学习带来的乐趣,反之只会越学越难,越难越不愿意学,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很多学生学不好数学,主要是因为缺乏坚强的意志力,而如果教师将德育渗透到教学环节中,便能够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充分意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价值,学习态度逐渐端正,求知欲被激发,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向主动钻研,进而数学教学质量会有较大幅度提升。
(三)有利于初中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数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在众多数学家的不断钻研中形成了现代的数学概念、定理等知识点,每一个知识点背后都蕴含数学家丰富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力、严谨的治学态度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将这些德育素材融入各个知识点讲解中,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态度的端正,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不管是在以后的学习还是工作中,都能够保持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钻研精神。其中数学史料是非常好的德育资源,教师紧紧抓住史料内涵与知识点的契合之处,能够达到德育目的,对学生远大理想抱负的树立非常有利。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一)探寻数学史,培养爱国情怀
数学教材中有着丰富的史料资源,这些数学史都是非常宝贵的德育素材,如果教师能做到深挖价值、合理利用,便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学生智力的开发,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所以,教师需要深层次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要素,以数学史为切入点给予学生思想引导,促使学生领悟数学家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比如,在“代数式”这一课教学中,教师可选择恰当的时机渗透数学史。比如,贾宪、杨辉二人均在代数式研究中做出了显著贡献,贾宪创作的《皇帝九章算法细草》《算法古集》是非常有名的数学著作;杨辉则在贾宪开方作法本源、增乘开方法数学思想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并创作了《详解九章算法》,开辟了数学新领域。通过数学史的渗透,可以使学生清晰准确地了解“代数式”解法的由来,感受数学家的聪慧,激发民族自豪感以及爱国情怀。
(二)组织实践活动,培养环保意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点都涉及了生态文明内容,其中便包含丰富的德育资源,这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挖掘其中的德育内涵,积极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在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良好品质。例如,在“普查和抽样调查”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目前地球淡水资源、废电池污染水资源等一些现实问题为切入点引入生态文明教育,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身边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普查或者抽样调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地球中淡水资源在总水量中的占比、我国水资源在地球淡水资源中的占比、我国人均淡水是多少立方米等现实问题。学生在抽样调查过程中会获取部分与环境污染有些的数据,进而基于数据激发环境保护意识,树立节水意识。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实践活动开展之前设计水资源污染的问题情境,如:“已知废弃旧的纽扣型电池可对60万升水造成污染,如果本班每名学生丢弃一枚纽扣型电池,求共污染多少升水?”帮助学生强化环境保护意识。
(三)构建共同体,培养合作意识
合作意识是新时代社会对初中生提出的较高要求,依靠团队的力量,能提高成功的概率,所以在数学德育渗透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为他们提供更多探讨合作的机会,构建学习共同体,促使学生相互帮助、互相引导,共同解决学习难题。构建合作共同体,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合作中感受团队力量的强大,逐渐增强合作意识。比如,在“等腰三角形”这一课教学中,有学生提出疑问:“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是不是等腰三角形对称轴?”针对此问题,教师不要急于给出正确答案,而是可以要求学生间相互探讨、交流,在讨论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经验,进而得出答案。通过此方法既能够使学生快速解决问题,同时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知识掌握的弱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弥补,整个过程中,学生相互帮助、互相学习,合作意识逐渐培养,可以共同克服困难,解决难题,不仅提高了学习质量与效率,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四)深挖数学美元素,培养学生集体精神
初中数学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而且大多数都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定理、原理、公式、图形等,部分学生会感觉数学学习是困难、枯燥、无趣的。针对此情况,教师可以对数学中的美学元素深层次挖掘,以美学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分析数学之美,并结合数学美的特征,积极开展德育,促进学生智力水平、审美能力、思想品质的提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会涉及很多几何内容,而这些几何图形都可以将数学对称学完美、和谐之美、统一之美充分体现。例如,在“圆”这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圆的对称美、统一美特点展示,在圆形概念以及特征讲解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集体教育,比如,在讲解圆的概念时,可以这样描述:“平面中某一动点以一定点为中心,以一定长度为距离,旋转一周形成一个封闭式曲线,就叫作圆。圆形是由无数零散的点有序排列在一起,进而形成的整体”。这时候教师可以融入一些集体主义精神,以圆形特性为切入点,启发学生思考:“在班级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单独的个体,犹如圆形的点,只有大家团结一心,抱成团才能成为一个圆,圆中的任意一个点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失去某一点,这个圆就不会完整了。这就好比我们的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缺一不可,而集体形象的塑造与维护也需要同学们共同努力,因为你们代表的是班集体,不管是班级中的‘圆’,或者社会中的‘圆’,个人的‘点’若未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处理好,便离集体越来越远,难以感受到集体带来的温暖与关怀,自身价值也就难以充分体现。”如此,通过生动形象的表述,不但可以使学生对圆形的特征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而且可以无形中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五)解答练习题,树立正确“三观”
1.在练习题中形成世界观。不同类型数学练习题的分析、解答是学生数学思维形成、数学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在数学练习题设计层面渗透德育,有效引导学生形成世界观。比如,在“数据的分析”练习题设计中,教师可以渗透世界观中的特殊原理,如设计例题:某人上山速度为4km/小时,沿原路下山速度为6km/小时,上山需要1小时,问此人上下山平均速度为多少?以此引导学生在分析上山下山速度、上山时间相关数据时,了解到相同山路会由于上山、下山而产生不同速度,因为上山时受自身体重、坡度影响比较费力,用时会多一些,速度慢;下山因势能影响,省时省力,速度快,但下山速度虽快,但极易使膝盖受伤,通过表里分析,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促使学生理性了解上下山不同数据。在讲解作业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例题的分析,认识到任何事情都具有多面性,有利有弊,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以此无形中促使学生实现情感共鸣,逐渐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2.在练习题中顿悟人生观。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和德育元素进行深入剖析,并紧密联系生活,设计能促使学生顿悟人生观的练习题,渗透德育,以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比如,在“位置与坐标”练习题设计中,除了要提高学生对某一点位置与坐标确定、计算能力以外,教师还可要求学生绘制“人生坐标图”,将自我位置厘清,明确不同阶段要达到的小目标,将过去、现在与将来紧密相连,以此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借助“位置与坐标”做好人生规划,如此既能在这个作业中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人生观。
3.在练习题中塑造价值观。数学练习题多涉及的是抽象知识点,但是往往又与生活息息相关,在练习题设计中,教师可以借助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运用的价值,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比如,在设计练习题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设对实践型练习题,促使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实践练习,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并适时引导学生塑造一个人必须避免依赖他人或外物,生命的真谛应从自我中体验的价值观。教师也可以设计游戏化练习题,将游戏与数学学习结合,以此通过练习题引导学生塑造将行动、享乐与沉思加以统合,在快乐玩耍的同时积极思考、学习知识的价值观。
结语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应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积极地将知识生成与德育渗透相融合,找到德育渗透的切入点,为学生打开一扇德育之窗,让智育与德育产生共鸣。让学生在充分掌握教材内容的同时,也增加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塑造了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陈璟.翻转课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09):179-181.
[2]王子平.核心素养视角下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策略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09):107-109.
[3]陈长武.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践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09):110-112.
[4]卢林巧.新时代“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率[J].亚太教育,2022(18):126-128.
[5]杨丽萍,张丽丽.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对策[J].华夏教师,2022(26):22-24.DOI:10.16704/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