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
摘要
关键词
家庭教学;小学品德;教学影响;实际策略
正文
小学阶段是对一个人进行思维方式、思想素质教育的关键期,它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没有学校和家长指导的情况下,儿童的品德品质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所以,在小学生的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应该将家庭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将学校与家庭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养成一个好的品德,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运用家庭教育的特征,并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对策,从而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达到促进学生的长期发展目的。
1.当前中国家庭教育面临的几个问题
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作用,然而,当前,我国的大部分家庭教育方式都存在着某些问题,这对小学生的品德的培养不利。首先,父母没有充分理解家庭教育的功能。许多父母认为,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由学校来完成,而家庭只要给学生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就可以了。结果,许多父母没有充分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也没有履行好对子女进行品德教育的职责,致使家庭教育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意识形态的形成,从而对学生的将来发展不利。其次,家庭教育的方式不够科学化。由于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提倡棍棒之下出孝子,所以现在仍有很多父母对于子女的思想品德教育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比如体罚、大声恐吓等,在这样的家教中,父母和子女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所以家庭教育的作用并不显著,而且,许多学生长期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生活,学生很可能会将自己的心灵封闭起来,还可能会出现叛逆的情绪,这对学生的品德的培养非常不利。
二、家庭教育对学生品德形成的作用
家庭教育指的是父母利用家庭的氛围,来对学生展开有条理的教育和引导。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具有针对性,因此,它更易于被学生所了解。第一,家庭生活的氛围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有根本的作用。这一时期的学生,其生活环境相对简单,除在校读书外,多数时候生活在家中,因此,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品德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学生性格的塑造与个性发展,有利于孩子的认识和了解。在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而且这些负面影响非常深刻,很难用学校教育来完全消除。第二,在学校中,优良的家庭教育是对道德品质教育的一种扩展。当学生们在步入小学阶段之后,学生通常会获得一系列的道德品质教育的内容。它是学校道德品质教育中的一种形式,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们提供详细的方法与理论。当学生将这一知识完全掌握之后,学生就可以在家里进行积极的实践,或者用模仿父母的言谈举止等方式来检验这一理论。因此,在这一层次上,家庭教育既可以达到对学校道德教育的扩展,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机会,进而达到本质的提高。第三,可以通过家庭教育来弥补和提高学校教育的不足。目前,在课程实施中,道德教育的内容很多,但在实际的培养方面,还有些欠缺。例如,有些学校把道德品质课程当作了品德教育的替代品,但是,当学生们开始学习这一观念时,常常很难了解和消化有关的内容。同时,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缺陷,必须通过对家庭教育的干预来弥补,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并将学生的个性特征相融合,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
三、家庭教育在培养小学生品德的原则
(一)目标一致的原则
在实施“家校互动”的过程中,目的的一致性是其实施的必要条件。在此进程中,父母与校方应维持一致的目的,以缩短父母与校方的关系,增进彼此的信任。尽管,学校和父母的教育观念并不相同,但他们的终极目标都是要推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在“家校互动”的模式中,需要父母和学校共同协作,以实现“家校互动”的目标,以实现“家校互动”的目标。
(二)互帮互助的原则
家长与学校之间的紧密配合,是家长与学校之间开展“家校互动”工作的关键。当家长和学校能够互相了解和尊重时,就能够营造出一个双方平等、双向交流的交流环境。另外,在家校互动中,理解与尊重可以促进家长与学校协同应对学生的问题,探讨最佳的心理问题辅导方案,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同心同德的原则
小学开展的“减负增效”的指导工作,具有相当高的难度和较为繁重的特点,家长和学校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所以,家长和学校应该共同努力,在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要做到父母和学校的团结一致,不要急于解决问题,要坚持“求同存异”,共同应对学生的心理危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关系,使家庭与学校之间产生了一股合力,从而使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从而使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同时,这种“向心力”的产生还有助于减轻高校教师的心理负担,促进高校教师的“减负”、“增效”的有效实施。
四、家庭教育培养学生品德的措施
(一)提升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
民主式的家庭教育才是真正的家庭教育,父母要协助老师明确地意识到对学生道德和行为进行培养的重要意义,并采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对其进行有效的支持。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出,部分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表现都有缺陷,而这种缺陷和家长的教育方法息息相关。再者,有些父母对教育的原理与规则等缺乏足够的了解,往往采用宠爱或者纵容的方式,因此,要解决这种问题,就要从提高父母的思想和态度着手。通过把握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实现教育的目的,使学生在家庭中得到积极的影响,使学生能够在完善自我的同时发展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父母树立榜样,做好开导工作,才能确保孩子的正确接受。在进行有目的的教学中,既能促进其适应时代发展,又能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按照现代教育理论,要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地位,通过开放性的教学,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人格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重视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要使教学符合个体的需要,就必须找到符合个体特点的教学规则。为了达到德育目的,父母应在德育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二)增强父母对家庭的责任意识
所有的家庭教育问题,其根源都是因为父母对家庭教育存在着错误的认识,同时也是因为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不足。所以,如果要真正将小学生的家庭教育工作做好,就一定要从父母着手,让父母的家庭教育责任心和能力得到提升。首先,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认识到自己在家教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如果自己不积极的负起家教的义务,如果把这种职责强制转移到学校或者是别人身上,那么必然会对孩子的品德甚至是精神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自己的行为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父母一定要从自己做起,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在学生的心目中建立良好的形象,并做出榜样,比如在家里和孩子一起学习,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可以在一旁观看,或者和孩子一起完成作业,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其次,父母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家教水平,学会正确的家教方式,比如在孩子犯了错后,应该怎样帮助他改正自己的过错,同时又不会伤害到他的自尊和精神。第三,父母应该更加客观和理性的对待自己的孩子,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自己的孩子,也不要逼着自己的孩子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是要想一想自己的孩子所能做的事情。然后站在合理的视角下,对儿童展开一个客观的赞美和鼓励,从而使儿童养成一个更好的学习兴趣和更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提高父母整体素质
父母是学校教育的实践者,父母的整体质量决定学校教育的质量。父母若不能清晰地理解教育的意义,就很难树立起良好的示范效应,从而更好地提升教育的成效。因此,目前我国的父母应对此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并对此给予高度的关注。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父母要持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让自己能够积极地参加到持续的学习当中,在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情操的同时,用一种正面的心态来对孩子进行教育。通过这样一种教学方式,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进行影响,也可以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和效果,为学生的健康的个性和道德品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父母应该建立良好的人才培育理念,积极地对子女进行教育引导,采用协调一致的教学方式,增加儿童受教育的影响力,达到教学目的。如果父母可以自觉地参加到教育理论的学习中,也可以通过对各种问题的处理,来为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这样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对儿童进行熏陶,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成长。
(四)构建家庭与学校的交流平台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社会性教育的主要对象。学校要主动搭建家校合作的平台,不定期的召开家长会,主要面向在乡村地区的家长,在课余时间,教师可以到学校里去,到学校里去做一些家庭访问,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同时,学校要对班主任工作给予积极的帮助,为其创造有利条件,并积极争取家长对其的积极配合。因此,作为一名老师,特别是作为一名班主任,必须加强自身的交流能力,主动还要和学生交流,拉近和学生的关系,对学生的心态有更多的了解,这样才能和同学们更好的交流。在家校联合工作中,学校还可以开展“家长学校”,指导父母尤其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发育,要加强父母对家庭中存在的问题的重视,要与父母进行沟通,要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的重要意义进行传播,同时要注重对父母工作的实用性进行重视,要在实践工作中持续提升父母的能力,重点对父母进行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的方式进行培训,从而更好地提升农村家庭教育的质量。在此基础上,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团体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此基础上,要通过对学生的耐心与关爱来补充家长对学生的教育不足。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应采用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并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个性发展。
(五)重视家庭气氛
因为现在很多家长都在为生活奔波,无暇照料小孩,所以他们把照料小孩的工作托付给了长辈,这就造成了家庭环境的变化。比如,在家庭教育中,如果以老人为主,那么就会形成一种宠溺的气氛,如果以父母为主,那么就会形成一种严格的气氛。因此,将家庭老人对气氛的影响和家庭气氛对家庭道德教育的影响结合起来,家长应该从下列几个方面来做好家庭道德教育。首先,要尊重长者,理解长者,长者的教育理念必然会与新生代的青少年有一些差异,这是因为他们所处的年代不同,并非长者有意为之。家长们应该要有一种宽容和理解的心态,特别是家长一方,更应该尊重老年人,了解老年人。在对子女的教育出现分歧的时候,尽量以积极的态度、最客观的交流,对父母进行解释,并解释自己这么做的理由,既可以创造一个更好更融洽的家庭气氛,又可以给子女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其次,家长应该意识到,在培养子女品德方面,要尽量保持一个相对平稳的环境,不能太过于纵容和苛刻,比如说,在老人开始溺爱自己的子女的时候,他们可以用比较严格的方法来中和这种溺爱,减缓老人溺爱对学生的影响。而在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太过苛刻的时候,他们也需要老人站出来,为自己的孩子创造一种安全感和舒适感,同时也要保护自己的孩子脆弱的内心。在家里,也应该降低老人的付出,提高父母的付出,让儿童可以参加到家里的工作中来,比如尽量降低老人送小孩的次数,并且在做家务的时候,还应该让儿童协助老人一起承担家务,从而营造出一个好的家庭气氛。
结束语
总之,教育是多层面的,而家庭教育只是众多层面之一,因此,父母必须明确地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做好各环节的完善与健全工作,来达到对教育的补充与完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学生带入学习中,以适应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前提,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天燕 . 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研究 [D].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1.
[2] 陈为萍 . 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家庭教育的影响研究 [J]. 中国校外教育,2016(11):7.
[3] 花丽君 .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性 [J]. 新课程(小学版),2017(4):272.
[4] 龚晶晶 . 心手相牵,品德课程与家庭教育互促互进 [J]. 新农村,2011(4):49-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