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许渊冲译本和杨宪益译本的辛弃疾词英译对比研究
摘要
关键词
辛弃疾;词牌;叠词;汉文化特色;英译对比
正文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识别码:A
一、引言
辛弃疾是中国宋代著名词人、豪放词派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被誉为“词中之龙”,辛词数量为两宋词家之冠,现存词作620余首,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成就和地位以及众多读者对辛弃疾词的喜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内外对辛弃疾词的英译研究应该被给予足够的重视。辛弃疾词国内最经典、最有代表性的两个译本为许渊冲译本和杨宪益、戴乃迭(Gladys Yang)译本。
本文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个经典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将归化与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在两个译本中的运用进行对比,将两种译文中如何最大程度地保留中国诗词元素、如何使英美读者对英译文喜闻乐见进行对比,进而得出较有利于中国诗词文化在西方传播的英译策略、方法和技巧,为诗词英译研究乃至文化英译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为中国文化文学“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贡献绵薄之力。
二、文献综述
就辛弃疾词英译的出版情况而言,国内目前尚无专门结集出版的辛弃疾词英语译著,辛弃疾词英译大都收录在宋词英语译著之中,例如由曾获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国际译联“北极光”杰出翻译家许渊冲英译的辛词共计27首分散在他所出版的《唐宋词一百首》、《画说宋词》、《宋词三百首》等7部译著中,时间跨度为从1986年至2021年,出版地既有在中国香港,也有在中国内地;由中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及其英国夫人戴乃迭女士所译辛词共计20首则集中收录在译著《古诗苑汉英译丛——宋词》中,该书2001年由外文出版社出版;此外,国内英译辛词的还有翁显良、徐忠杰、黄宏荃、王守义(与约翰·诺弗尔合译)、王季文、文殊、卓振英、朱纯深、陈浩东、张炳星、朱曼华等翻译家。在英语世界,1935年英国约翰默里出版社出版的《信风》(The Herald Wind)一书中,收有坎德林(Candlin Clara M.)的辛弃疾词英译8首。1937年初大告在英国出版了《中国词选》(Chinese Lyrics),收有英译辛词多首。就国内外研究现状而言,在辛弃疾词英译研究领域,成果较为丰富。对国内近42年(1981-2022)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的关于辛弃疾词研究的论文进行检索,共得到32篇有效论文,其中期刊论文24篇,硕士学位论文8篇,这些论文大体上可反映出我国近42年来辛弃疾词英译的研究状况:辛弃疾词英译研究的论文发表数量,1981年至1999年共计5篇,2000年至2010年共计7篇,2011年至2022年共计20篇,发文数量呈上升趋势;研究方法较多地采用译文比较,研究视角多基于翻译美学、斯坦纳阐释学、功能对等理论,研究焦点主要集中于对辛弃疾词英译赏析、翻译策略、翻译过程、译者主体性、辛词意象英译、许渊冲“三美论”的体现等方面,此外有一篇论文主要内容为辛词英语译作的发表。上述数据表明,近42年来辛弃疾词英译研究渐趋火热,国内译学界对辛弃疾词英译研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是,反观近42年有关辛弃疾词的英译研究论文数量之少与辛弃疾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之重要是不相匹配的,这说明国内对辛弃疾词的英译研究仍处于边缘地位,译学界和传播界对辛弃疾词英译的重视度远远不够。就国外的研究而言,1971年美籍华裔著名学者罗郁正(Lo,Irving Yucheng)的专著《辛弃疾》(Hsin Ch’i-chi)由纽约特怀恩出版社出版,对辛弃疾的词在西方产生了深远影响。1974年,美国著名华裔学者刘若愚(Liu,James J.Y.)的专著《北宋主要词人》在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对辛弃疾的探研功底深厚,是西方研究北宋著名词家的重要论著(林煌天,1997:779)。近42年辛词在英语世界的英译研究较少,该现状为我们目前进行辛词英译研究及辛词英译实践提供了较大的空间,译学界及译者在该领域将大有可为,以促进中西文化和文学的交流与传播。
三、翻译策略对比:归化与异化的对比
下面将以辛弃疾词《鹧鸪天·东阳道中》英译为例,分别从词牌英译、句式与修辞英译、译文押韵对比以及叠词英译四个维度进行对比。
1.词牌英译对比:汉文化信息保留度差异
“鹧鸪天”,词牌名,俗象其鸣声曰“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声,抒发惜别之情或漂泊之感。作为词牌的《鹧鸪天》,多写离愁别恨(南保顺,李欣蕊,2019:224)。对词牌“鹧鸪天”的翻译,许渊冲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将该词牌意译为“Partridges in the Sky”,有助于英美读者理解词牌的含义,而杨宪益、戴乃迭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将该词牌音译为“Zhe Gu Tian”,意在保留词牌的汉语拼音特色,有助于英美读者最直接地了解词牌,进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中国文学在西方的传播。但以笔者拙见,上述两种翻译策略均未能传达出词牌的文化内涵——离愁别恨,因此,不妨采取音译加意译的策略,将词牌“鹧鸪天”译为“Zhe Gu Tian——Parting Sorrows”(潘绍中,2014:1116),此译既能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又能让英美读者直观地理解该词牌表达的含义和情绪,较有利于宋词在西方世界的传播,更大限度地保留了词牌的汉文化信息。
2. 句式与修辞英译对比:生动性形象性不同
全词写景抒情,婉约其外豪放其中,笔致流利而不纤弱,情绪缠绵而不哀怨。上阕以女子的口吻来写,下阙则以男子的口吻来写,两相呼应,鲜明地刻画出一对痴心恋人真挚深厚的情意(吴俣阳,2020:187)。上阕首韵“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传写出旅人的征途劳苦之状和相思惆怅之情。铺面征尘污染了衣服,水沉香薰染在衣服上的香气也渐渐消减。“香篝”一句为“渐觉香篝水沉销”的倒装,采用倒装表达,显示出他对于外出行役的不适应感受(邓红梅,2015:262,263)。许渊冲的译文为“Facing the dust, I have to go a long,long way;I feel the incense in the censer burned away.”译文采用了主动句,两处主语均为“I”,即上阕的主人公“她”。而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文为“Dust wafts in my face,the road recedes behind.And the ambergris dwindles in my scented pouch.”该译文采用拟人手法,将“dust”、“the road ”作为主语,表示“尘土吹在我脸上”、“路在后退”,仿佛尘土和路都有生命,会动,更能给读者一种真实的感受,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3.译文押韵对比:韵体译诗与自由体译诗有别
译文:On the Way to Dongyang
Facing the dust, I have to go a long,long way;I feel the incense in the censer burned away.//Countless green hills around me undulate,Nameless flowers all the more fascinate.//Men go their way,And horses neigh.//Flags pass the small red bridge again. Searching nostalgic lines with might and main. I flip my singing whip till it breaks off its tips.(许渊冲,2020:186)
译文:On the Way to Dongyang
Dust wafts in my face,the road recedes behind.And the ambergris dwindles in my scented pouch.//Turquoise-green the countless hills on every side,Rare the loveliness of these flowers unknown to me.//A sprinkling of riders, a whinnying of horses,And now their banner has crossed the small red bridge.//To dispel my listlessness I make a verse. And flourish my whip with its handle of green jade.(杨宪益,戴乃迭,2001:175)
经对比两译文的韵脚,可见许渊冲译文押韵,具体来看:way与away、undulate与fascinate、neigh与again和main压尾韵。许渊冲译本和杨宪益、戴乃迭译本的共同点为以诗译诗,形象性好,意境理想;不同点为许译更多地采取创译策略,采用韵体译诗,在 “意美”的基础之上,追求译诗的音美与形美,做到了“三美”,即音美、形美、意美,更贴近辛弃疾词原作的音韵美、形式美和情感美。译诗除了传达原诗内容之外,还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形式和音韵(许渊冲,2018:95)。而杨译则不押韵,更多地采用自由体译诗,译诗时十分强调忠实于原文的形象,反对过分强调创造性,总原则是“对原作的内容,不许增加或减少”,运用的是地道的合乎英语语法的诗歌语言,译文具有简单明了、朴实无华又自然流畅,既不受原诗格律的束缚,又能注意英诗节奏的特点。
4.叠词英译对比:短语比整句更有表现力
下阙写行人将相思离愁化为创作材料的自我排遣。换头“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写在人马杂沓之中,离家越来越远。“历历”指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清楚楚的,“萧萧”指马的鸣叫声。原文“人历历,马萧萧”中运用叠词“历历、萧萧”,短促、表现力强,许渊冲将“人历历,马萧萧”译为“Men go their way,And horses neigh”,译文虽然采用了整句形式,意思完整,但给读者的感觉是力度不够、节奏缓慢,而杨宪益、戴乃迭将其译为“A sprinkling of riders, a whinnying of horses”,译文采用了两个结构相同的短语,几乎跟“历历、萧萧”有着相同的节奏和效果,也体现了杨译的形美。
通过对比,总体来看许渊冲译文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更多地采用韵体译诗,采用英美读者喜闻乐见的意译方法,做到意美、音美、形美;而杨宪益、戴乃迭译文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更多地保留了汉文化信息、以自由体译诗,有时也以形美见长。两译本并非绝对孰优孰劣、孰高孰低,而是各有千秋,都有助于中华文化“走出去”。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以及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将会更好地有助于保留汉文化信息和元素,更好地促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接受,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使世界文化更加光辉灿烂(许渊冲,2021:107)。
四、结语
将辛弃疾的两种经典英译文进行对比研究,较有利于了解和研究中国诗词文化在西方传播的英译策略、方法和技巧,供译界和学界参考与借鉴,为更好地将辛词英译、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促进辛弃疾词的国际传播贡献一份绵薄之力。当前辛词英译的数量仍不及辛词总数量的十分之一(祝琦,徐国琴,2019:73),仍有五百多首辛词需要翻译界关注并系统地选取进行英译和研究,此外,作为山东历史文化名人的辛弃疾,其优秀词作和爱国精神应该被更好地传播与弘扬,研究和英译辛词,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山东篇”的题中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邓红梅. 壮岁旌旗拥万夫:辛弃疾集[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15.
[2]林煌天.中国翻译词典[Z].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3]南保顺,李欣蕊. 常见词牌100例[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9.
[4]潘绍中.新时代汉英大词典(第2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5]吴俣阳著,许渊冲译.纸短情长:美得窒息的宋词[M].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0.
[6]许渊冲.翻译的艺术 [M]. 北京: 五洲传播出版社, 2018.
[7]许渊冲.谈诗歌英译[J].中国翻译,2021(2):102-108.
[8]杨宪益、戴乃迭译.宋词[M].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01.
[9]祝琦,徐国琴.国内辛弃疾词作英译综述[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19,(2):69-73.
基金项目:2022年山东省艺术教育专项课题“基于许渊冲译本和杨宪益译本的辛弃疾词英译对比研究”(L2022Y10170436),课题负责人:王成现,课题组成员:郭亭亭、刘静、刘家瑛、于平。
作者简介:王成现(1981年——),男,山东曹县人,山东现代学院基础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