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与特教学校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成功经验
摘要
关键词
关键词:“非遗文化”;特教学校;职业教育;结合
正文
引言
“非遗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形成的,具有相对独立形态、较高艺术价值的传统文化,并在历史上传承至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象征,是我国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并视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多民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体现了本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审美取向、生活方式和历史记忆,其社会价值不可估量。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却不断地被现代社会边缘化,甚至有失传之虞。特教学校的职教课程要体现特色,体现地域文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纳入到特教学校的职教课程中,充分发挥特教学校的优势。非遗文化与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就业、融入社会,也有利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
一、以“非遗”为导向,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非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根脉,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印记。学校要将“非遗文化”融入职业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而且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特色教育学校要将“非遗文化”融入到职业教育中,就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程教学中,可以结合德育、美育等课程,在进行专业教学时,可以结合职业教育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还可以结合职业教育的课程,比如,在美术课中学习国画、书法等,就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绘画、书法中所包含的内容和意境;在音乐课中学习民族器乐等,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中所包含的内容和意境。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职业教育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专业课程,结合“非遗文化”进行专业培训。总之,要让学生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让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以“非遗”为主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我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不同的定位,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职业教育中引入“非遗”文化,必须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设计。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事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另一种是“雇佣型”人才培养模式。但无论哪种模式,都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通过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了解学生的真实状况和心理状态。这就要求职校教师必须具备这样的素质,专业知识比较丰富,实践技能比较扎实。
首先,应积极开展相关课程教学和研究。可以说,开设“非遗”课程,不仅是为了我国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创新能力也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得到提升。其次,应加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目前国内尚有部分“非遗”传承人。多是一种传统技艺,它是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以“非遗”为主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中国非遗文化已经得到了保护,得到了普通民众的认可和喜爱。从非遗文化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特殊儿童感兴趣的项目,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对特殊儿童的职业技能培训,促进残疾儿童全面发展。为了提高特殊儿童职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学校应以非遗文化为主线,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方面,通过邀请专家教授、民间艺人或能工巧匠到学校开展讲座、培训等形式,进一步提高文化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技能,从而达到培训活动的目的。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建立一个专业的培训小组,以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和专业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目前,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再通过竞赛、实践等活动,指导学生进行练习,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
四、以“非遗”为契机,打造校园文化
我们可以通过举办“非遗”讲座、课堂授课、参观展览等多种方式对“非遗”文化进行宣传,让学生了解“非遗”文化的相关知识。同时,学校的“非遗”项目可以引入到校园活动中,营造浓郁的校园氛围。在学校里,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非遗”文化活动。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等,让学生了解“非遗”,认识“非遗”。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各种“非遗”项目制作现场,让学生亲身体验各种传统工艺。
学校的各个角落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传统手工艺和文化活动。既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能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生活。另外,各种以“非遗”为主题的活动的开展,也可以让学校将校园文化打造的有声有色。
五、以“非遗”为抓手,丰富学生学习内容
特教学校学生的学习内容相对比较单一,与普通学校相比,由于学生存在着各种障碍,学习的内容也会比较单一。以“非遗”为抓手,通过老师的讲解、示范以及学生的模仿、练习等活动,帮助特教学校的学生对“非遗”文化有更好的学习和认识。教师可以先介绍“非遗”文化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兴趣。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非遗”文化中的传统手工艺、民俗风情、民间故事等。在教师的讲解和演示下,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有哪些不同的“非遗”文化。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制作一件传统手工艺作品,让学生通过模仿“非遗”文化来了解“非遗”文化。最后,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非遗”文化。
以“非遗”为抓手,丰富了特教学校学生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操作来更好地了解“非遗”文化。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非遗”文化的知识和技能。
一方面,“非遗”文化的内涵,同学们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更好地了解;另一方面,“非遗”文化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从而服务于更好的生活。此外,通过实践操作,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能够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得到成就感,从而增加学习的动力。“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非遗”文化来增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六、以“非遗”为载体,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要注重培养残疾儿童的职业素养。这种职业素养不仅包括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包括社会责任感、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作为民族优秀文化,非遗文化也是职业教育的特殊资源。在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时,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培养残疾儿童的职业素养,这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学习内容,还可以增强他们的职业技能。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文化和技能的教育,而忽视了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能的教育,这导致了我们对非遗文化的忽视,甚至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也常常忽略非遗文化的重要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把非遗文化融入学校的教育中。在残疾儿童的教育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充分利用非遗文化资源,帮助残疾儿童学习相关知识,使他们了解非遗文化的意义。首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或深入社区调查的方式,了解残疾人对非遗文化的态度。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根据残疾人对非遗文化的了解情况、态度和需求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其次,非文化资源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整合教师。例如,在语文、数学等学科中,可以根据非遗文化资源来进行相关教学内容的设计,如制作非遗手工作品,创作非遗文化节目等。让同学们通过这些活动,在学习中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领悟其中的意义。最后,教师可以组织一些非遗文化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我们可以请非遗传承人给学生上一堂非遗文化课程,或者让学生在非遗文化活动中参与进来,都是可以的。通过这些活动,让同学们在活动中了解到非遗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们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们更容易接受、更容易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让学生们对非遗文化产生了更多的兴趣和兴趣。
七、以“非遗”为依托,深化校企合作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非遗文化与特教学校职业教育的结合是一种校企合作,它将职业教育、传统文化和企业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这种合作中,职业学校可以学习非遗文化中的手工技艺,企业也可以通过非遗文化获得新的商业机会。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互利共赢的关系,使学校和企业都受益。
目前,很多职业学校都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联系在一起,比如手工制作、剪纸、刺绣等。很多非遗都需要如此传承、如此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利用这一优势来加强校企合作关系,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并使校园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如组织学生参加一些非遗项目的展演、比赛等,使学生对非遗文化有更多的了解;一些非遗项目的生产实践活动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这不仅对学生的技能掌握有好处,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也有好处,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结语
通过非遗文化与特教学校职业教育的结合,不仅让学生学到了更多的技能,也让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这对于今后通过非遗文化与特教学校的职业教育,让他们在就业、融入社会、家庭等方面都大有裨益。“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是学生从小了解传统文化,从小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是开展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特殊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特殊教育发展、推动特殊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的有力抓手。我们坚信通过这样一个新的尝试,我们一定会让特殊教育的“非遗文化”走进校园,融入课堂。
[1]吴国珍,卢小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6):29-30.
[2]王月华.以“非遗文化”为核心的特殊教育改革研究[D].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2016.
[3]马桂花,张正兴.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三五”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规划[J].广西特殊教育,2011 (6):65-68.
[4]肖金伟.以“非遗文化”为载体,促进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J].重庆社会科学,2018 (5):57-60.
[5]郭文莉.“非遗文化”与特教学校职业教育相结合的研究[J].安徽特殊教育,2018 (11):8-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