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有效的小学体育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学策略;实施
正文
引言
体育作为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以及体育品德的培养等都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学方式缺乏创新、内容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阻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深入探究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意义,找到有效可行的创新途径十分必要,以实现体育教学的现代化与全面化。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要求
新课程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学,需要教师依据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和教学对象的不同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调动和维持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在体育教学中切实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积极收集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并将其应用到体育教学中,以激发学生在参与体育课程学习时的主动性,从而减轻学习压力。既往小学高年级开展的传统体育教学,教学内容会受教师的喜好和特长而改变,另外各类动作技术也很难示范到位,导致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不高,不能明确身体健康对于自身成长的重要性。因此,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均能作为组成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两者相互配合,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同时为教师自身的教学工作带来革新。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教学方式单一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经常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只是被动地听教师讲解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而对体育技术的掌握程度通常不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写完就忘”,导致学生体育学习和运动实践兴趣低下,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教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采用一些生动、有趣、新颖的教学方式,如小组合作学习、分组竞赛等形式,学生自然会产生强烈的兴趣。
(二)师生互动形式单一
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模式是多样的。但在对小学体育师生进行调查时,我们却发现,小学体育课堂中的互动以教师与学生群体的互动为主,互动环节多集中在知识讲解环节,互动方式以言语互动为主,以教师向学生发起的互动为主,其他互动模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虽有涉及,但占比较小,师生互动形式相对单一,师生在互动过程中的地位并不平等。
(三)教学内容单一枯燥
受传统观念影响,小学体育教学模式容易呈现出单一、落后、流于形式的特点。小学体育教学涉及的内容较多,且学生很容易产生逆反及厌倦心理。因此,教师需要灵活运用情境教学模式,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及充实的教学内容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提升课堂教学的水平,保证体育训练的效率。
(四)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教育部办公厅最新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体育课程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但部分小学在实际的体育课程安排中,可以发现技术指导和练习部分的课程时长占比较大,回避理论课教学的问题较为突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性较差。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程的了解程度不够高,甚至会对体育课程产生偏见。例如,目前小学体育教学在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地位方面的工作有所不足,欠缺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枯燥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体育活动蕴含的价值,不能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到运动的乐趣,不利于体育运动教学的推广。
三、小学体育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
(一)根据项目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
篮球活动是一项极具合作与竞争性的运动项目,我们要充分利用篮球的教学优势,在组织篮球学习或者比赛中向学生传递竞争意识。在比赛时,大家一定要与同伴同心协力,共同配合,一致对外,这是同伴与同伴之间的合作,在合作的前提下加强与对手的竞争,为取得胜利而不屈不挠。但是比赛结束之后,竞争对手又是朋友,因为学生在竞争中成长了自己,锻炼了自己,此时可以一起交流篮球比赛的心得。再比如,在进行快速跑的学习中,学生分为四组,女生两组、男生两组。男女生比赛各取前两名,这四名学生进行决赛,分别取男生第一名与女生第一名。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目的就是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为了取得比赛的胜利,他们努力发挥自己跑的水平,付出自己的努力,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为竞争取得第一而拼尽全力。
(二)适当增加运动项目
为提升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应适当增加一些创新性的运动项目,使得体育教学呈现一定的趣味性特征,激发学生的广泛参与性,唤醒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其全身心投入到运动中,为教学目标的实现做好铺垫。与此同时,教师应对常规运动项目进行创新性改造,并引进新的运动元素。比如,体育教学中不仅有足球与乒乓球等传统项目,而且引进两人三组与袋鼠跳等新的项目,或是对运动项目进行改造,如将小组活动扩展成集体活动等,开发新的教学项目和内容,使得学生产生较为浓厚的参与兴趣,推动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教师应尊重尊重学生的运动选择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项目选择,让学生以自身偏好为依据,选取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调动其运动兴趣,进而使学生形成相对良好的体育习惯。
(三)创设体育教学情境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情感是尤为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创造适宜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并主动探究体育知识和技能,这样就能为学生的情感核心素养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立定跳远”等有关体育运动技能练习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体育教师试图导入中国立定跳远选手,在国际比赛一直努力进取、获得优秀成就的内容,并基于此,创造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立定跳远技术的活动情境,引发学生对体育这门课程的兴趣,并在情感影响下深入理解这些知识,从而提升小学生整体的运动技能和水平,为小学生的终身成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改进体育教育实践,能够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情感,从而增加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为培养体育运动核心素养创造有利的条件。
(四)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具有一定的影响,为此,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创造更为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降低体育锻炼枯燥乏味的特性。另外,好的教学环境也能够使学生降低对体育项目抵触的情绪,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为了更好地营造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能力提升的课堂环境,需要教师合理掌控课堂教学时长,一节体育课的时间极为有限,如何在短暂的课堂教学工作中增强课程教学效率,这也是创造良好教学环境的关键因素。在教学环境的创造中,体育教师需要切实考量学生自身实际学习能力,并为学生预留足够的自主学习、自主吸收、自主休息的时间。在教学环境构建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自身实际学习特点与能力,充分给予学生来自教师的关怀,并利用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制订课堂教学活动,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
(五)应用信息技术体育理论教学
在进行有关体育竞技基础规则方面的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相关的规则,使学生在多感官的刺激下提升对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并积极参与到理论知识学习与互动中。如在进行400米跑的运动规则教学时,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运动员比赛视频片段,借助形象化的视频资料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并结合视频内容为学生讲解有关运动竞赛规则,更容易让学生对相关规则有深入的理解。同时,在讲解有关运动员自我防护方面的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做好自我防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借助视频使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自我防护方法。
(六)引入游戏活动增加课堂趣味性
游戏是体育教学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小学生最喜欢的环节,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方法是将游戏融入小学体育教学中,不仅可以增加体育的趣味性,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以“猫和老鼠”游戏为例,体育教师可以根据《猫和老鼠》这个动画片对学生进行趣味教学,进行一场猫和老鼠“追与逃”的趣味游戏。体育教师应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配好角色,谁是“老鼠”,谁是“猫”,还可以手工制作头环,便于学生在游戏过程中确认对方的身份。然后体育教师带领学生在操场上布置逃生线路,因为学生对《猫和老鼠》这个动画片非常熟悉,所以对这个游戏也是比较感兴趣的,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游戏中,在操场尽情地奔跑。通过这个游戏体育,教师不仅可以完成相应的体育教学任务,还可以让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在游戏的作用下,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频率,缩短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保证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体育教学活动中。
(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在新课改要求下,教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训练空间,让学生在自主训练中掌握体育技能,提升体育学习的兴趣。以“双人跳绳”知识教学为例,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主要是教师演示,学生模仿,这导致课堂教学较为被动,学生兴趣不高。基于此,教师在上课之前为学生准备双人跳绳,让学生自己寻找伙伴,相互之间进行配合完成训练,而教师则参与到学生训练中,针对学生存在问题及时纠正,从而来提升学生的跳绳热情,充分在跳绳运动中发挥自主能动性。
(八)创设故事背景
小学校园的运动空间相对有限,因此学生在体育课上能够开展的运动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不到提高,甚至有部分学生难以适应课堂教学的强度。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制订不同的锻炼计划,在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情况下进行体育训练。学生的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引导,与学生平等相处,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这样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勇于表现自我,对自身的体能更加有自信。情境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体育水平与身体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材施教,让学生根据自身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可以选择更加高效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最后,学生可以和教师和其他同学分享在体育运动中获得的想法和感悟,并且互相学习,从而更高效地提高体育水平,加强学生对于体育技能的掌握,提高课堂效率。
结束语
而言之,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性和持续性的工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必将影响教学改革进程。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应融入新理念,围绕小学生的实际需求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探究、游戏化教学、情境教学法、微课教学法等,实现体育课程重构。久而久之,相信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发展,增强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素养,为其今后的升学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马美玲.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究[J].知识窗(教师版),2020(12):43.
[2]丁春根.小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与疏导[J].中国教师,2020(S2):5.
[3]朱寅鹏.浅析如何让小学体育教学更具吸引力[J].文理导航(下旬),2021(01):84-85.
[4]孟管芹.论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文理导航(下旬),2021(01):89+91.
[5]张陆萍.创新教育理念下的小学体育教学[J].新智慧,2020(36):15-16.
[6]谢蓉.新课改背景下创新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新智慧,2020(36):57-58.
[7]韩腾,杨振.创新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策略[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24):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