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
正文
引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修订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核心素养内涵,开启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改革新纪元,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带来新契机与新挑战,如何让核心素养扎根课堂成为广大一线教师亟待思考与探讨的重要议题。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塑造过程,诸多学者提出只有基于结构化的知识情境,促成学生的深度思考与深度理解才能够真正让核心素养自然生长。在此背景下,具有整体性、关联性、思维性与延伸性特征的大单元教学模式受到广泛关注,或将成为小学数学摆脱教学瓶颈的重要突破口。
一、大单元教学概述
(一)定义
大单元教学是指将教材、活动等划分为完整单元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从定义来看,单元教学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的教学方法之一。单元教学法将相似或彼此间存在密切联系的知识内容划分为完整单元,在学习同一单元的具体课程内容时,学生获得大量感性认识,当学生完成同一单元所有课程内容的学习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同一单元具体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获得理性认识。
(二)特点
其一,关联性。大单元内的知识内容存在紧密的逻辑关系,学生可在系统学习这些知识内容时,抓住其中的逻辑关系建构完善的认知结构。学生可以围绕其中一个节点的数学知识,联想到其他节点的数学知识,这可以降低学生对大单元知识点的遗忘率。其二,非均衡性。大单元教学的教学情境、教学活动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时间可长可短,还能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展开高效的数学学习。其三,生长性。从当前大单元教学经验来看,教师可以在整体关联的教学方案引领下,灵活地整合各种合适的教学资源,打造一个以学生为本的高效课堂。在这一课堂中,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还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力。这意味着学生在生本课堂中可以提升数学素养与数学学习能力,实现以生为本理念下的教学目标。
二、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单元教学聚焦主题,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更多的期待。教师从单元的角度设计教学活动,在单元教学之初让学生明白单元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检测方式、评价指标等,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具针对性。同时,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单元学习资料,让学生根据学习资料进行自主探索,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对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需求。
(二)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小学数学的知识相对较为复杂,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学之中的影响因素较多,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之中遇到的困难较多,影响学生成绩。加强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可以将创新的思维模式引入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之中,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灵活展开教学,让学生能够建立自信心,使其未来的学习发展更为顺利,并从根本上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专注度,使其学习效率提升,节省学生的时间与精力,让其能够更好地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
积极的氛围能触发学生的良好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保持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而消极的氛围则不利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影响学生的心态,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大单元教学,能在班级范围内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拓宽教学载体,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乐趣,在实践探究过程中积累经验。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设计有趣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在探究问题时,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创新性方法,鼓励学生之间交流,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现状
第一,部分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时,没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融入深度学习理念,导致组织实施过程中存在薄弱环节。第二,最大的问题体现在没有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没有全面体现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和安排的环节,仍然沿用传统知识“灌输式”的教育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处在被动接受的境地,抑制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和交流缺乏有效性的困局。第三,在提高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方面,也受到了一定制约作用。比如,部分教师在展开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期间,严重缺乏教学创新,缺少生活化教学、互动式教学以及探究式教学等方面内容,学生之间也由此缺乏有效的互动和探究,造成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较差,拓展学习的能力不足。
四、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
(一)规划整体目标,提高大单元教学效率
大单元教学目标需要多课时完成。从教学目标的规划角度入手,分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有利于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克服传统单一课时教学观念带来的消极影响。教师可以根据教材重点知识分布情况,确定大单元教学方向,合理规划整体目标,利用完善的目标指导大单元教学,切实提高大单元教学的效率。从目标的整体规划,再到课时目标的递进细化,这样的教学同时具有问题驱动性和整体综合性。为进一步提高大单元教学效率,教师应根据学生学情调整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目标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适配,由此发挥大单元教学的优势,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以专题性探究课型为主,推进大单元数学教学
以“圆柱与圆锥”这一大单元为例,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学习本单元的数学文化知识。教师可将“你知道吗”这部分资源融入课堂,让学生了解圆柱几何图形的一些数学文化知识。数学美也是数学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可鼓励学生鉴赏圆柱、圆锥的几何图形美,还要开发一些课外的数学文化教育资源,将“圆周率”的数学史引进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在新知学习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浏览圆柱、圆锥的三维图片和微视频,并观察生活中圆柱和圆锥的实物模型,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观察、分析与归纳等学习能力,概括圆柱与圆锥的概念、基本组成、图形特征等知识。学生在这一环节可以直观地了解圆柱、圆锥等立体几何图形的形成过程,借助这一直观认知经验,理解立体几何图形的知识点,并适当增强个人的几何空间观念。
(三)关注目标整体性,突出单元教学的特点核心
在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单元时,针对本单元知识点学习,教师需要从准备的第一阶段就以该单元的学习任务为起点,把学习“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与笔算”与“除数不是整十数的笔算”区分出来,并在此基础上设定每一节课的基本教学任务:了解并熟悉“除数是整十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能力方法,可以准确地进行笔算;掌握了第二位、第三位数乘以二位数笔算的计算方法,将对应的运算规律正确把握,能够准确地进行笔算与估算;将商不变的规律认识与把握,用最简单方式进行被除数与除数末尾均为0的方法运算;对连除实际问题的数学方法正确理解,并能合理地进行求解。综合各课程的学习任务后,就可以明确该课程的核心就是掌握用整十数除的口算与手算,把商的位置合理地书写出来,使课堂具有综合性,构建出有效课堂。通过确定单元整个任务,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期间深入了解单元知识点,并完成课程的整体掌握。
(四)剖析教学要求,具化单元教学活动
在“测量”的单元教学中,学生需要在本单元学习中理解毫米、分米、千米的概念,并合理地应用毫米、分米、千米等单位。同时,学生还要结合教师给出的问题尝试用长度单位对各种事物进行表达,熟悉各种度量单位的应用场景。此外,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长度单位,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各种长度,实现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用毫米、分米、千米度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目标落实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进行细致解析,给学生提供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图片,如一条公路、一支铅笔、一块橡皮等,让学生思考用哪些度量单位描述比较合适,或者给学生设计一些实践性任务,让学生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对毫米、分米、千米等度量单位有深层次的认知,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突出学科大概念意义。
(五)变式性训练,开发举一反三潜能
在“数学广角——鸡兔同笼”一课教学中,教师就可为学生出示问题:“在一个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一共有35个头,从下面数,一共有94只脚。那么笼子里有多少只鸡?多少只兔?”让学生开动脑筋对这一问题展开自由探索与合作探讨分析,在学生一筹莫展之时,教师就可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维能力对题目进行变式:“一个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共有8个头、26只脚,求鸡和兔分别各有几只?”以此来有效降低问题的难度,并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分别以列表法、画图法、假设法、算术法,对变式后的鸡兔同笼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分析。在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当遇到难以突破与攻克的难题时,学生也会主动运用在“鸡兔同笼”问题中所掌握的各种数学思想方法去尝试解题,其潜能与智慧便在合理运用与发散思考的过程中得到开发。
(六)关注学习迁移,建立结构化的能力
以“圆的面积”为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如何得到圆的面积?”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充分运用学习迁移能力,得到了多种研究方案。方案一是迁移了长方形面积的学习经验来数方格,同时学生还会想到把方格变小,这样圆的面积会更精确。方案二是根据圆的特征——圆出于方,进行经验迁移,圆的面积大约是直径×直径。方案三是根据“正多边形逼近圆”这个特征进行迁移,将圆分成n个三角形,将直边图形面积计算的经验迁移到曲边图形,每个三角形的高是半径,底是圆的周长除以n,从而推理出圆的面积。方案四是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经验迁移到圆的面积,把圆沿直径平均分成若干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πr),宽就是圆的半径(r),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πr×r=πr²。学生根据经验迁移得出圆的面积。
(七)科学合理单元评价,增强学生学习情感
在实践中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单元学习中有所提升,教师还应注意在单元评价中引入分层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指引,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态度。首先,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在单元教学完成后,根据单元目标来评价各个层次学生的发展状况。其次,小学数学教师还应设定动态化的奖励机制,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践学习状况纳入综合评价,对取得进步的学生予以相应的奖励;对退步的学生则给予详细的评语,并给出相应的改正意见。最后,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设立相应的最优小组、集体进步奖等,引导学生互帮互助、共同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程尤为重要,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数学启蒙,还能够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小学数学新课标来看,要积极推广综合素养培养的教育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该采用“大单元”的教学方法,并进一步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吴丽芳.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2022.
[2]沈虹.素养导向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J].小学生(下旬刊),2021(12):35.
[3]朱琳.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21(93):94-96.
[4]郑春珠.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探析[J].名师在线,2021(28):6-7.
[5]黄雪垚.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21.
[6]罗海燕.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思考[J].第二课堂(D),2021(09):23-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