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群文教学形式——以部编版《观沧海》《天净沙·秋思》等诗词的教学为例
摘要
关键词
群文阅读 大格局
正文
一、群文教学的含义
什么是群文教学?台湾小语会理事长赵镜中教授曾在全国第七届阅读观摩会上提出“群文”这一概念。西南大学的于泽元教授对于群文阅读(教学)的理解是:“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的一个简称,是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其最大的外在特征就是由单一文本的阅读教学走向多文本的阅读教学”。钱梦龙教授则认为:“顾名思义,‘群文教学’就是以一篇文章或一个主题为基点,纵向或横向拓展,从而形成一个‘文章群’而进行的教学。”司体忠提出:“‘群文教学’,个人的理解是根据议题(焦点)选择一组具有一定关联性、序列性、多元性、比较性或者结构性的文本,师生围绕议题(焦点)展开阅读感知、阅读理解、阅读比较、整合归纳、阅读评鉴、阅读表达等活动,最终达成一定共识的过程。”
二、群文教学的益处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材的编写是由编者按照几个主题将课文划分为不同的单元,在同一单元内的课文在写法和内容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连续的教学时间里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效果也能起到明显的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时为了让同学们尽早背诵古诗文,可能会调整文言文和古诗部分的教学顺序,其余内容老师们基本上就会依照着课文篇目顺序,围绕着词汇积累,句子赏析,写法特点,主旨情感,拓展能力等方面进行教学工作。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带着学生逐步把教材吃透,在微观层面上赏析文章的遣词造句的妙处所在。但这样做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有些学生对于知识的积累会停留在单一的文本上,不懂得举一反三,在知识体系的宏观建构上还是有些薄弱。
而群文教学的就是要确定一个基本点,然后对教材内容之间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整合,语文教学就会由单一的文本走向同质的多文本教学。在整合比较的过程中,势必会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激发同学们的学习与思考的欲望,同学们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得到了锻炼,从学到一篇文章到学到一类文章,语文教学的格局也会如“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般不断扩大层次。
三、群文教学的可操作性
以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的四首古诗词《观沧海》《天净沙·秋思》《秋词》《夜雨寄北》教学活动为例,具体阐述如何在日常语文教学中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活动。
1.吟咏诵读,品诗之通点
同学们依次朗读这四首古诗词后,不难发现,这些诗词的内容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点到了“秋”这一时令,这也是我们进行整合的一个基本点。同样是秋季,诗(词)人表达的情绪是否相近或相同呢?同学们很快又能将其分成两大类别,《天净沙 秋思》和《夜雨寄北》所表达的情感比较低沉、哀伤,而《观沧海》《秋词》的情感会比较高昂、乐观。那我们先来分析头两首诗词的内容,即他们为何而忧呢?《天净沙·秋思》描绘了飘零天涯的游子孑然贫苦,只与一匹瘦弱的老马相伴走在荒凉的古道之上,入眼的皆是迟暮凋零之物,转见涓涓的小桥流水之侧,炊烟摇曳生姿,一家人围坐而谈,其乐融融,自己却是浪迹天涯,抒发了羁旅之人倦于漂泊、思念故乡的凄苦愁楚之情。《夜雨寄北》则是身居异乡的诗人,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复信,一问一答中表达了自己对前路的迷茫与无奈,这种愁苦与巴蜀连绵的秋雨交织在一起,淅淅沥沥,如泣如诉,涨满了秋天的池塘。此时心中的情绪无处可诉,那便畅想你我团聚之日,再来秉烛夜谈今日巴山夜雨之际衷肠。诗人巧妙将今夜的苦与未来的乐萦绕在了一起,抒发了孤寂愁苦的情怀和对妻子(友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2.知人论世,品诗之情怀
再来看看《观沧海》和《秋词》的内容。《观沧海》这首诗写于曹操北征乌桓得胜返回途中,路经碣石山时登山望海,虽有萧瑟的秋风,可大海波涛澎湃,海中山岛高高耸立,树木丛生,草木繁茂。诗人还发挥了大胆的想象,勾勒出一副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之景,更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渴望一统天下的伟大抱负。《秋词》写于诗人贬谪朗州时,诗歌开端便别出心裁地以议论起笔,表达了自己不赞同古人“自古逢秋悲寂寥”的观点,认为秋日更胜春朝,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亦可看出诗人并没有因为贬谪的命运而就此消沉,一蹶不振。接着诗人描绘了一幅明丽的秋景:秋高气爽之际,天空中漂浮着洁白的云朵,一只孤独而又高贵的仙鹤,推开层层白云的阻碍,不断凌空而起,它仿佛承载了诗人豪迈的诗情,一起徜徉在浩渺的碧空之上。这孤独、高贵的仙鹤何尝不是历经贬谪,仍然心存希望,顽强不屈并进行抗争的诗人的写照与化身呢?诗人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令人感叹不已。
3.含英咀华,品诗之境界
以上属于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同学们明确了诗人为何而抒情,接下来咱们再来感受一下诗歌的艺术魅力。这四首诗词无疑都是我们优秀的诗歌宝库中的精品,历经岁月的更迭,却依然有着动人心魄的魅力。如果让你从中进行两两比较,你会觉得哪两首诗词的艺术魅力更加打动你的心弦,又是什么造成了这种魅力间的差异呢?经过讨论,同学们不难发现,《天净沙·秋思》和《观沧海》给人带来的震撼性更大也更深刻,这与诗(词)人本身的遭遇固然有关,但是诗人表达的情绪张力,营造出的画面大小却是有区别的,对读者的共情感染效果也就不一样。尽管都是诗(词)人情绪的表达与宣泄,但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的画面感会更加立体,寥寥数语间,将多个意象组合排出,情绪不断进行叠加加深,扣人心弦,以农户围坐一桌其乐融融反衬羁旅游子浪迹天涯、孤苦无依的哀情,令人回味无穷,不愧为“秋思之祖”。而《观沧海》的画面也是最为大气磅礴,恢弘壮阔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辽阔无边的壮阔大海气势磅礴,吞吐万物,曹操心中所见不仅是眼前之景,更是自己横刀立马,统一祖国壮丽河山的壮景,正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4.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文学之美的类别是丰富多彩的,例如郦道元的《三峡》一文中对三峡四季景色的描绘中,就表现了壮美,幽美与凄美的不同美感。文学之美也有大小之分,“小美”会细腻动人,“大美”则壮阔动人。在单一的课文讲解中这种境界的界限感或许并不分明,“群文教学”就是一种有效的补充方式。在群文教学的思想下,老师们会努力挖掘文本之间的关联,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家,不同的情绪,不同的文字将会打破界限,纷涌而来,课堂的容量扩充了,格局自然也就大了。期待我们能让“群文教学”落地生根,逐步茁壮期待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能走向大格局、大胸怀。
参考文献:
【1】.王君《更美语文课——王君群文教学课例品读》【G】,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11月:序002-004
【2】.周才群.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J】.汉字文化,2023(7):122-124
【3】.温儒敏.《部编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语文》.【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7月,14-16,140页
...